北京記憶丨第六醫院的前身——第一護士學校

北京記憶丨第六醫院的前身——第一護士學校


我在北京市第一護士學校整整工作15個春秋(1955年2月-1970年2月),對她有著深厚的感情,我熱愛她,懷念她,但又深深的憐憫她。現將我記憶中的第一護士學校的有關情況整理出來,權作紀念。回憶所及難免有不妥之處,請讀者給以批評指正。


一、第一護士學校的由來


北京市第一護士學校的前身是解放前北平市私立道濟高級護士職業學校。道濟護校建於1904年,是北京最早建立的護士學校,座落於北新橋大頭條20號。該校由道濟醫院院長藍以義(Linard)(美籍)創辦。首任校長為該院護士主任甘真寶(美籍),嗣後,美籍護士顧護士(Gould)、潘愛蓮(Perns)及本院護士宋友竹、趙佩珍先後繼任校長。該校開辦初期所招學生為初中畢業,故叫道濟護士訓練班,學制四年。自創辦至1941年,因被日偽接管,乃停止招生。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6年成立董事會,經董事王秀瑛積極籌備,始於同年9月覆校,開始招收一年級新生一班,因入學資格限於高中畢業或同等學歷,故將學制改為三年,校名改為北平私立道濟高級護士職業學校。校長仍由道濟醫院護士主任潘愛蓮兼任,直至1948年末,潘校長因去廣東遷縣醫院工作,由邱蘭馨繼任。自1904年至1951年道濟護士學校共畢業學生198人,學校所需經費,以前完全仰賴道濟醫院,隨時補充,所有教職員工,多由道濟醫院大夫護士兼任,大約於1951年曾由中華基督教會河北協會撥款900元美金,以供補助聘請教員之用(抗日戰爭時,協和醫院被日本查封后協和護士學校學生合併到道濟護士學校)。


學校組織及編制情況:組織概況,本校設董事會,管理經費之籌劃,督導校務之進行,選聘與解聘校長。本校設有校長1人,總理校務。校長以下設教務與總務2處主任各1人,總務主任下設會計與事務2組,各設組員1人。學校有教員21人(兼職),職員5人,工友5人。


學校主要主持人及重要職員:校長邱蘭馨,總務主任劉維誠,教務主任高愛芳。


學校工作項目:教授各科基本課程,護理技術實習,衛生教育宣傳。


工作範圍:各科病房、各科門診、公共衛生實習(包括學校衛生,家庭訪視,民眾衛生宣傳)出外接生、產後訪視。


1952年5月,北京市衛生局接管了道濟醫院及道濟醫院附設高級護士職業學校,改名為北京市第六醫院及第六醫院護士學校。


1953年,北京市衛生局為了加強護士教育,將第一醫院護士學校、第三醫院護士學校、第六醫院護士學校與第七醫院護士學校合併,定名為北京市第一護士學校,座落於北新橋大二條23號。學校擴大了,校舍由4間增為100多間。學制由2年改為3年,每年招收初中畢業生2個班共80人左右。學校教師也逐漸增加,並配有一定數量的專職教師,學校已初具規模。1953年成立了第一屆黨支部,加強了黨對學校的領導。


黨支部在學校起保證監督作用,領導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組織。學校設有校務委員會,由校長主持,各科領導及工會、共青團負責人參加,佈署教學及其他各項工作、討論研究各項工作執行情況等等。


二、教學改革中的幾件大事


“文革”前13年,是北京市第一護士學校的“黃金時代”,教學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績,積累了豐富經驗。


(一)學習蘇聯經驗、全面教學改革。


北京市衛生局接管合併學校以後,學校規模逐步擴大,招生人數增加,師資力量加強,配備了普通課、基礎課和臨床課的專職教師。教學設備也有所加強,建全了基礎課實驗室,如生理、生物、解剖、理化實驗室,同時充實了基礎護理課的示教室,為理論聯繫實際創造了有利條件。


1958年,為了使護士專業密切結合實際,北京市衛生局批准我校與第六醫院合併,於1958年7月17日由北京市第一護士學校改為北京市第六醫院護士學校。


(二)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


(1)由於“大躍進”以來“左”的思想影響較大,不顧主客觀條件和可能性,沒有科學的按教育規律辦事,給學校工作及國家帶來一定困難和損失。


(2)1959年,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保證學校教學的系統性、獨立性,北京市衛生局決定將第六醫院下放給東城區,故我校又改為北京市第一護士學校,學校又獨立辦學了。


(3)1961年市衛生局為了貫徹市委的八字方針,調整了醫藥、衛生、護士學校,該下馬的下馬,該壓縮的壓縮,該合併的合併。當時我校減少了招生人數,當年只招一個班。北京市衛生學校取消了護士專業,將一個華僑班學生轉入我校,北京市婦幼衛生學校下馬,撥給我校一個班,轉為護士專業。


這一段時間,我校經過貫徹八字方針,學生適當減少,教學計劃進一步符合實際,教學秩序穩定了,教學設備、師資數量和質量均有所加強,尤其是市衛生局給學校配備了內、外、兒、婦四大科的專職教師,其他課教師也有所補充,經費略有增加,因而教學質量有所提高,辦學效益不斷增長。


(三)提高教學質量。


(1)關鍵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們首先明確教學目的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中等護理專業人才。她們在教學中從始至終樹立“教書育人”的思想。在教學工作中,一絲不苟、認真負責的備課,任勞任怨、不辭辛苦的寫好每一份教案,日日夜夜為培養高質量的學生而艱辛的耕耘著。在課堂教學中廢除了填鴨式,貫徹了啟發式教學和直觀式教學方法,並加強了課堂提問和當堂鞏固率,注意了因才施教。


我校提倡教師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克服“文人相輕”的思想。在校內經常組織各課觀摩教學,並組織教師參加校際之間的觀摩教學以及教研組開展的教學活動,這些均有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並開闊了教師的眼界。


我校時刻重視培養提高教師的工作,從長遠考慮,目光放遠,千方百計為教師進修創造條件,如參加高等學校舉辦的進修班、培訓班,並有計劃的培養青年教師,除老教師帶好青年教師外,還組織青年教師脫產學習,並組織教師、班主任的業務學習,使教師做到,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本身必須具備一桶水。教師們時時刻刻抓緊自身的業務學習,這些保證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2)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樹立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時刻注意樹立理論聯繫實際的思想。專業課、基礎課教師在課堂教學時用圖表、教具和模型進行教學。解剖生理課教師用屍體講解各個器官組織的教學,加深學生的印象與理解。專業課教師在示範教室讓學生親手在“示教人”身上操作,不僅進行鋪床、打針、取血等技術操作,有時還讓學生之間互相操作、練習,以便體驗病人的感覺和痛苦,加強愛傷觀點,技術上力爭精益求精,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有些不能在示範教室操作的技術,如浣腸,洗胃等等,就帶學生到醫院中觀看護士的操作,以便加深理解。


基礎護理開課數週後,即到病房進行教學實習。首先由護士長介紹病房的情況、各項規章制度及注意事項,對學生提出要求,然後每日早晨7—9點鐘作晨間護理,如給病人掃床,鋪床,梳頭,擦澡翻身等常規護理。


我校除有良好的實習基地外,更重要的是把教學實習、專業實習及生產實習有機的結合起來,科學的制定實習計劃。根據教學時數、課程內容,全面地恰如其分的安排實習計劃,對內、外、兒、婦科實習時間安排較長,其他科室如眼、耳、鼻、喉、手術室、供應室、門診等部門實習時間安排較短。為了落實實習計劃,專業課和教務處為學生編寫學生實習手冊,對各科實習內容提出具體要求。例如基礎護理、鋪床、洗頭、擦澡、浣腸、測體溫、數脈搏、劃表等,內科各種疾病的常規護理、藥品名稱、劑量、禁忌症、洗胃、取血、靜脈點滴、各種穿刺、計出入量等,外科各種疾病手術前的準備及手術後的護理等,婦產科作產前觀察、產後護理如洗奶頭、觀察、惡露、導尿等,嬰兒室給嬰兒洗澡、餵奶、新生兒護理等等。對每項技術操作,均有次數的要求及規範,學生必須把操作詳細記入手冊,以便老師檢查與考核,若某種技術操作在本科室內沒有看到或做到,必須在下一個科室補上,以保證實習質量。通過實習,課堂教學與醫院實習相結合,使學生將課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通過實踐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護士工作的神聖使命,發揚救死扶傷人道主義精神。護士必須有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視病人如親人的責任心,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高尚情操。


為了保證實習質量,加強學生對工作的責任心,要求學生在實習中必須遵守“三查五對”制度即擺藥時,做到三查:查小藥牌,查藥名,查藥的劑量。發藥時做到五對:對病人姓名,對床號,對藥品,對藥的劑量,對服藥時間。若在實習時不慎發生差錯,必須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登記,以便及時進行教育,事故嚴重者,危及病人的健康,必須組織全班同學討論,共同吸取教訓,總結經驗。


我們還在實習中加強了個案護理內容,要求每個學生在各科實習時,對某種典型病人、典型病例要詳細的進行個案護理。仔細的觀察病人體徵、症狀、治療情況,根據病情有針對性的制定護理計劃,每天記錄治療及護理效果,病情變化,及病人心理動態等,密切與醫生配合,直至病人好轉,痊癒或出院,最後作出總結。因此護生通過個案護理,提高了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加強了理論聯繫實際的好學風。


(3)教與學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教學中僅有教師的積極性還遠遠的不夠,必須提高學生本身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我們在入學教育中,除進行專業教育外,還經常進行學習目的教育,使學生了解學生的中心任務就是好好學習,為祖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學習。要求她們立足本職,放眼世界,學習要面向四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使他們不僅學好書本知識還要學以致用,理論聯繫實際。


為了鼓勵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校和班級經常召開學習經驗交流會。每年評選三好學生、優秀學生,表揚先進,樹立榜樣。對學習有困難者或缺課的學生,除教師主動補課外,同學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先進促後進,先進幫後進,不歧視學習差的學生。


學校為了嚴格管理,建立一整套規章制度,如學籍管理制度、學生考勤、考試、升降級制度,對學習太差者,經補考後,仍三門不及格者就要留級,以保證教學質量。


我校對學生既是愛護倍至的,也是管理嚴格的,做到紀律嚴明、賞罰分明。我校具有一貫尊師愛生的好傳統,形成了“勤奮好學、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好校風。


(4)良好的實習基地。


為了辦好護士教育,不僅課堂教學需要保證質量,更重要的必須有一個良好的使理論聯繫實際的實習基地。第六醫院為綜合醫院,是我們良好的教學醫院。幾十年來,她們一直從事護士教育的教學工作,並具有一套帶好實習生的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有一批德才兼備,熱心於護士教育的優秀護士及護士長,她們責任心很強,工作認真負責,以身作則為培養好每一個護生,而兢兢業業的誨人不倦的工作著,我校除長年在第六醫院實習外,還到中央、北京市及區屬醫院去實習,如北京醫學院附屬的北大醫院、北大三院、同仁醫院、積水潭醫院、隆福醫院、東四和東直門醫院等。這些醫院為我校培養優秀護士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為了搞好與醫院的關係建立鞏固的實習基地,我們專業課教師,帶學生實習時隨時聽取護士及護士長的意見,校領導定期深入醫院徵求院方護士長對學生、教學、實習等各方面的意見,並定期召開院校聯席會議,聽取意見,佈置實習計劃等,還經常注意教育學生尊敬醫院的老師,嚴格遵守醫院各項規章制度,關心病人,熱心為病人服務,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使護生成為護士的有力助手,深受醫院歡迎的優秀學生。


(5)遵照毛澤東同志關於“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指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


除專業臨床教學實習及生產實習外,為了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提高勞動觀點,培養合格的有文化的、有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每學期設有兩週勞動課,納入教學計劃,曾參加修建十三陵水庫勞動,到農村幫助農民秋收、春播等義務勞動,通過這些勞動,對學生進行了生動活潑的“五愛”教育,效果良好。


三、優秀的熱愛護士教育事業的教師隊伍


我校教師隊伍是由少數幾個人逐步擴大到30多人,並由兼職教師為主,逐步配備了專職教師。她們知識淵博,事業心強,熱愛護士教育,重視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不僅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還具有較長期的臨床工作經驗,對護士工作知之甚深,為她們教好學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我校規模雖小,但各類課程共有27門之多,如普通課設有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體育。基礎課設有解剖、生理、微生物、藥理及藥劑、病理。專業課設有內、外、兒、婦課及護理、基礎護理等。在課程多老師少的情況下,學校注意培養教師一專多能,成為多面手,同時還注意了教師後備力量的培養,教師中注意了老中青三結合,有意識的培養了青年教師。


在教師工作中,重視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她們,在工作中大膽使用她們,用其所長,在生活上關心照顧她們,因此教師們心情舒暢,熱心於本職工作。師生關係親密無間,學生雖然已畢業二三十年,她們仍關心學校,熱愛教師。幾年來,學生班級召開畢業30週年紀念會,均邀請老師參加,師生歡聚一堂,共敘友誼,學生們紛紛回憶過去老師的教誨,情意綿綿。每當老師們生病到各醫院看病,得到學生們的無微不至的照顧。


四、黨的核心領導及領導班子的革命化


我校黨支部創建於1953年,有3名黨員,黨支部書記是劉宗良。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黨的組織逐步發展壯大,到1966年黨員已發展為12人。黨支部非常重視自身的建設,積極開展思想工作,經常對黨員進行思想教育和黨的基本知識教育。黨員們能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密切聯繫群眾,發揮黨員的模範先鋒作用。黨支部是堅強的、團結的、戰鬥力比較強的,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發揮了黨的戰鬥堡壘作用及保證監督作用。


學校的領導體制為校長負責制,校長為北京市市長委任,併發有委任證書。我校行政領導班子很精幹。長期以來,學校只有正副校長各一人,正副教務主任各一人,她們都曾長期從事護士工作,具有豐富的護理工作經驗,具有專業特長,又能全心全意為人民埋頭苦幹,熱愛護士教育事業,她們在校內外有一定的影響,並擔任一定的社會工作。


校長李維,“文革”前幾屆聯選為東城區人民代表及北京市人民代表。副校長趙培華,“文革”前幾屆聯任東城區政協委員及北京市政協委員。教務主任高愛芳,“文革”前幾屆為東城區政協委員。教務副主任祝亞玲,1959年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


在學校管理上注意貫徹黨的艱苦奮鬥、勤儉辦學的方針,本著精簡機構緊縮編制,全校有240多名學生,全校教職員工總人數為53人,師生比例為1∶4.56人。


學校經費全部由市衛生局撥給,但我們本著艱苦奮鬥,勤儉辦一切事業的傳統,處處事事做到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辦事,注意勤儉節約、精打細算,如學校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學圖表均為一位職員所畫,有些教具,如示範教學,分娩用的骨盆,嬰兒均為專業課老師親手製作,既解決教學的需要,又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資金,全校黨政幹部以身作則,廉潔奉公。


五、學生


(一)學生的培養目標是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並具有一定醫療護理專業理論、護理技術及管理能力的中等護理專業人才。


(二)入學教育是鞏固專業思想的重要一環。


因護士的社會地位不高,護士職業不為廣大群眾所重視,學生又年輕,易受社會偏見的影響,她們入學時抱著各式各樣的思想,認為護士工作“低賤”是“侍候人的”、“低人一等”、“高級老媽子”……等等,鬧情緒,不想上護校,因此,我們每年在新生入學時,要集中3至5天時間,進行專業思想教育,圍繞護士專業這個中心有針對性的進行一系列思想教育。


首先向學生介紹護理工作是一門科學,既是人類生存繁衍的生理病理科學,又是人類生存下來不可缺少的一門重要的社會科學,使學生認識到護士工作的重要性,懂得做一個好護士是很不容易的,必須掌握文化、醫療、護理各門科學,還必須具備臨床實踐的豐富經驗,技術上要精益求精,並具有一定的組織領導管理水平。


同時,我們還邀請護理專家、社會名流、護士老前輩如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王秀瑛等同志向學生進行有關護士工作的教育。我校專業課教師現身說法作為學生的師表,向學生介紹自己作護士工作的心得體會,並向學生提出要求和希望。


參觀醫院,作為每年新生入學時一項重要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也是專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課,由醫院護理部主任、護士長介紹醫院的性質、工作內容及要求,提出做一個合格護士必須具備優秀品德、高尚情操、應有的政治素質、豐富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通過以上一系列專業教育,使學生初步瞭解護理工作及護士工作與社會的關係,護士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一名好護士應具備的條件。


(三)畢業生的質量及分配。


解放17年來,我校共培養出1000餘名熱愛護理工作、具有豐富專業知識、護理技術及管理方面的人才,她們畢業時100%的服從祖國分配,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首都各大醫院及郊區醫院,還有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如西藏、青海、新疆、四川、廣西等邊遠地區均有我校畢業生的足跡。


據各醫院反映,我校畢業生的質量是比較高的。1978年左右北京市衛生局在市區醫院調查比較,確認為我校畢業生質量高,政治素質好、專業知識豐富、技術全面。不少同學已在各大醫院或醫療部門從事領導工作,成為院長或副院長,如東四產院、東華門醫院均有我校畢業生任副院長。另外還有不少學生任護理部主任、醫務處主任、護士長、人事科長、主治醫、醫師、麻醉師、幼兒園園長等重要工作。在她們之中也有不少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範,得到各方的好評。


六、我校的政治運動


(一)1955年我校進行了肅反運動,逮捕了一名廚師,是偽還鄉團。確定一名教師為歷史反革命,也錯誤的批判過個別校領導幹部。


(二)反右鬥爭,1957年反右鬥爭擴大化,教師心有餘悸,在這次政治運動中,錯劃了兩名教師為右派。這樣就大大挫傷了一部分教師的積極性。由於“左”的思想影響使黨的知識分子政策不能正確執行,破壞了民主生活,影響了黨群關係。


(三)“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期間,“文革”初期,林彪“四人幫”利用青年學生大搞“打砸搶”“破四舊”,“砸爛學校中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一統天下”,挑動群眾鬥群眾,兩派學生進行殘酷的武鬥,嚴重迫害黨政幹部和教師。我校雖為女校,但“造反有理、武鬥成風”毫不遜色,殘酷迫害了學校的領導幹部第一把手、黨的宣傳委員和數名教師,對她們實行長期的“專政”、進行了無理的批判與陷害,還給她戴上犯有“走資本主義道路”錯誤的大帽子,使她們身心受到了摧殘與迫害,1978年經西寧市衛生局給以平反,撤銷了檔案中的不實之詞。


七、全遷青海高原


1969年秋,“復課鬧革命”不久,學校僅剩下兩個班學生及53名教職員工。師生正準備去郊區農村進行調查研究。市衛生局決定將本市11個醫療教育單位,其中包括我校,外遷“三線”支援大西北邊遠地區。1970年2月17日,全校37名教職員工為支援缺醫少藥的邊疆地區、為繼續辦護士教育,滿腔熱情地接受了任務。他們(除老弱病殘及現役軍人家屬外)及家屬共80餘人,全遷青海高原(學生先分配到青海、四川、新疆、廣西等地)。


1970年2月19日北京市第一護士學校全體教職員工及家屬到達西北古城西寧市。西寧市與全國各地一樣把中等專業學校砍掉了,青海省第二衛生學校也下馬了,我們只好聽從西寧市衛生局的安排,將37名教師、幹部及家屬分配到六個郊區衛生院(馬坊、彭家寨、沈家寨、廾裡鋪、大堡子、東郊衛生院)。普通課教師分配到普通中學任教,還有個別家屬分到鋼廠等地。這個北京市最早的護士學校就這樣無聲無息地結束了,回憶往事,心情沉重,深感遺憾。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北京脈搏”,如需轉載請至公眾號後臺聯繫。歡迎關注官微:beijingmaib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