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

感謝您關注“永大英語”!

中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


中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

崔剛

我今天講的是“中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這個主題本身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其次是為什麼要在英語教學中進行一些中國文化的滲透,第三就是怎樣做的問題。文化的概念含義很廣,受時間與篇幅所限,只能講一些提綱性的東西,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簡單地講,本文可歸納為三個問題: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做。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問題:文化是什麼。文化的概念含義很廣,它包括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習慣、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社會規範、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民族的有形的、無形的這些東西都可以被劃分到文化的範疇之中。而和我們今天所講的題目相關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我們中國幾千年來所積累的優秀文化傳統,包括一些思想方面的東西,也包括中國的歷史、建築 、藝術等等。第二就是我們中國當代的基本國情,好多東西都是我們中國所特有的。當我們在進行英漢兩種語言比較的時候,感覺英語詞彙和漢語詞彙好多都是一一對應的關係。我們遇到一個生詞,很自然地會想到去查查英漢詞典或者雙解詞典。比如漢語“桌子”就是英語中的table,“課桌”就是desk等等。查過詞典之後,我們就會說,英語中的 table就是我們漢語中的“桌子”,desk是漢語中的“課桌”。其實呢,並不完全是這樣。在英漢兩種語言之間除了一些專有名詞,比如人名、地名還有科技術語,像激光、艾滋病等這樣的詞一一對應之外,其他的詞並不是完全對應的。但是這些完全對應的詞只佔了語言的很少一部分,剩下的絕大多數都不是一一對應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上中學的時候,學過這樣的表達,“你長大想幹什麼? ”“我長大想做一個拖拉機手”,或者想當工人、農民等。當時“農民”用的是peasant,現在我們這個“農民”用的是farmer,為什麼不用peasant了呢? 因為在英語裡,peasant這個詞含有貶義,含有“沒文化、缺教養”的意思,跟咱們說的“鄉巴佬”的意思差不多。其實,farmer,跟我們的農民意思也不一樣。大家想想咱們中國的農民能和英國、美國的farmer一樣嗎? 我外甥女在英國讀 MBA,告訴我說,她同學很多都是farmer的孩子,特別有錢,有的家長開直升飛機送孩子上學。因此,英漢這兩種語言之間很多詞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英漢兩種語言的詞彙為什麼不是一一對應的呢? 其一,因為詞本身就涵蓋了很多文化的意義在裡面;其二,在不同的社會中,有些現象在這種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就不存在了。比如說我們國家有的,像“黨總支、黨支部、共青團員”等,這些詞都屬於我們當今社會基本國情的範疇,英語中是沒有的。然而,我們在和西方人進行交流時,這些詞又是不可避免要使用的,這就要求我們的英語學習者能夠運用英語來正確表達它們。因此,中國文化涵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我們中國積累下來的優秀文化傳統,另一個就是我們當今社會的基本國情。

下面我要解釋一下,我為什麼要用“滲透”這個詞。首先,所謂的“滲透”,就是我們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內容。也就是說,它不是一個單純的文化課,中國文化的教學應該服從於、服務於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是為我們學生綜合英語能力的提高服務的。另外,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並且使用描述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方法,就是學會如何用英語表達我們中國自己的東西。比如說用英語來介紹一下孔子和儒家思想,用英語來介紹一下中國的文學名著,如《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志異》等等;還有一些就是當今社會的詞語,比如“和諧社會”、“經濟特區”等等諸如此類的表達,這些都是我們中國社會所獨有的,所以我用“滲透”來表示。第一是服務於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其二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如何使用英語來介紹中國的文化。

現在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在英語教學中,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只要提到文化,往往就指的是西方文化。這個問題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不僅僅是在中學,大學英語教學也存在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都很重視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但是都強調要學習外國的文化。比如實驗中的英語課程標準,在一到九級中,一級的描述是,要讓孩子知道英國的大笨鐘、倫敦塔等西方文化的內容,很少提到中國文化。因此,我們難免要問,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要讓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 這樣做的意義何在?


中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


首先是培養學生英語交流能力的需要,是國家對於人才外語能力的需要,也符合 目前 《高中英語教學課程標準(試用)》的要求。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學生要熟悉社會文化生活的一般話題,如,節日、風俗、社交禮儀等。要求學生熟悉這些一般話題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能夠就這些一般話題進行討論、介紹,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現在的學生能不能做到這一點。不要說中學生,就是大學生,英語達到了四級、六級,也不見得能夠就這些話題進行很好的討論。我對於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這一問題的關注已經有多年了,它起始於五、六年前發生的一次關於大學英語教學的討論。有一次我們清華大學的學生和馬來西亞來的學生進行交流,結果發現人家英語說的特別好,而咱們的學生雖然英語已經過了六級,但是卻不知道怎麼說,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這個學生很不爽,於是就給我們學校的教務處寫了一封信,學校教務處將這封信拿給我們外語系來討論,我們的英

語教學應該怎麼辦? 我在對這個問題進行反思的時候發現,清華大學的學生在詞彙量、閱讀能力、聽寫能力等方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關鍵在於他們對於自己的事情不知道該如何說,談到自己的國家、學校、學院、班級時他不知道該如何用英語表達。由此我就發現英語教學的一個欠缺:一方面我們提倡跨文化交際,重視一些西方文化的學習;另一方面,我們自己文化的一些東西又不知道如何表達,比如我們的節日、風俗、社交禮儀等。

當今社會要求我們的學生有較強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國際視野比較好辦,給學生介紹西方文化,瞭解了、認識了,學生自然而然的就會具有這種所謂的國際視野。但有一點,在他們接觸西方文化的同時是不是還想著自己的國家?這種祖國意識的培養靠什麼? 如果我們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時把自己文化拋之於腦後的話,祖國意識恐怕就會被沖淡。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必須要讓學生學會使用英語來介紹自己的文化。所以說在英語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的滲透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是我們從英語教學本身來說的。另外,所有學科,包括英語教學在內,必須是服務於我們國家建設的需要,滿足我們國家和社會對於人才培養的需要。我們英語教學總目標不是為外國培養人才,而是要為我們祖國培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人才。也就是說我們的英語教學必須服務於這個目標。那麼在這個新的時期,我們國家和社會對於人才培養的需要是什麼呢? 現在一個很值得我們關注的現象就是經濟實力與文化影響力的不平衡。我們現在是馬上要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從改革開放以來,在過去的三十年裡,我們的祖國經濟實力可以說實現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長。去年的一個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的第三大經濟體,我們的經濟總量在世界排名第三,今年據說應該能排在第二位了。而且國際金融危機為提升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契機。人們常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歷史該輪到我們中國上升了。目前的狀況是,我們的經濟實力不斷提升,但是我們的文化影響力和經濟實力是不相匹配的。我們文化影響力的提升遠遠落後於經濟影響力的提升。

2006年,原來駐澳大利亞的參贊鄭偉章先生寫了一篇文章,下面是我摘錄的一小段,給大家讀一下:“墨爾本一所大學的老師告訴我,一個學生聽他的朋友講,到中國做生意,光學中國話不行 ,還必須要了解中國文化,就是送禮,因而送禮就是中國文化,留長辮子就是中國文化,裹小腳就是中國文化。”到目前為止,很多外國人對我們的認識和了解還很侷限,仍然停留在一個很低的層次上。“留辮子、裹小腳”,那都什麼年代的事情了!我們可以這麼說,一些西方人對我們中國的認識還不如我們一個鄉下人對西方的認識和了解多。為什麼呢?我們的電視和媒體整天都在介紹國外的東西,但是美國、英國那些西方國家的電視和媒體涉及到中國的東西卻很少,除非是那些不好的負面的東西,他們才會積極報道,好的方面很少涉及。所以說他們對我們的瞭解真是少得可憐!甚至有時候他們見了中國人會很納悶,說怎麼穿成這個樣子呢? 是中國人嗎,怎麼也沒留著辮子,女的怎麼也沒有裹著小腳呢? 他們對我們的認識之少真的是超乎我們的想象。那麼,大家想想,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增強我們文化的影響力?要實現一個民族復興,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這個民族的經濟實力以外,更重要的是這個民族的文化影響力。


中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


要想具備文化的影響力就得讓世人瞭解我們的文化,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無非這麼幾種途徑,第一,讓他們來學習漢語,學習了漢語再進一步瞭解我們的文化。現在我們國家花大力氣來做這個工作,投入很多費用,編教材、建立孔子學院等等。另外一個途徑就是政府的宣傳,但是有一點,西方人對於政府的宣傳有一種本能的牴觸。好多人說媒體是在撒謊。所以真正有效果的就是要靠我們的民間文化大使。什麼叫民間文化大使呢?就是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中國人,到了那裡之後,我們知道該如何介紹我們的文化,然後和風細雨地讓他們逐步體會到中國的文化是什麼樣子,讓他們瞭解我們現在的中國真正是什麼樣子,這樣才能消

除他們對中國的很多誤解。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英語教學肩負的使命和任務是相當大的,這個任務應該貫穿我們整個英語教學的始終,可以說是滿足我們國家和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實際上也是為了實現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很重要的工作。

第二,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是當今趨勢、形勢的要求。今天的一種趨勢是,外國人,尤其是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濃了。當然,他們興趣越來越濃也就需要有人為他們介紹,幫助他們瞭解中國文化。這也為我們英語教學提出來一個新的要求。另外一個形勢就是,近年來到中國學習的留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就拿我們清華大學外語系來說吧,今年我們招收的外國留學生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在國內招收的本科生的數量,人數特別多。而且不像以前,早些年的時候我們的留學生基本上來自亞非拉兄弟國家,現在呢,那些發達國家的留學生越來越多。這種形勢也在逼迫我們,對我們的英語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人家感興趣了,所以我們就要相應地提高自己英語交流、英語表達的能力。但是,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用英語介紹我們中國傳統的東西,不懂得如何介紹我們的現狀,那可能這英語就成問題了。

第三,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需要。這個不用說,可能我們任何一個課程標準、教學大綱都提到跨文化交際能力,所謂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就是讓學生有這種文化的意識,意識到這種文化的差異。再有一點,文化從來就不是單方向的。比如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實際上既包括英語國家的文化,也包括我們中國的文化,這兩者是不可以混為一談的。我們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我們的老師、學生是中國人,就懂得中國文化,其實並不見得如此。現在很多英語教師,對我們中國傳統的東西真是所知甚少,都是皮毛、一知半解、甚至誤解,這就很麻煩了。我們進行英語教學一方面是讓學生懂得這些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社會現狀的英語表達方法。在學習和比較的同時,也有助於他們加深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另外一方面,我們進行英語教學只說英國怎麼樣,美國怎麼樣也是不行的,要讓學生真正理解的話恐怕還要進行兩種文化的比較。咱們老祖宗就常說“有比較才有鑑別”,只有通過比較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沒有與中國文化的比較怎麼能行呢? 兩種文化的比較有助於我們在教學當中發現教學的重點。也就是說,要教學生西方的文化、英語的文化,也是離不開中國文化的,否則的話,學生對於西方文化的認識也不會深刻。

還有一點很重要,只有充分掌握了中國文化才能深刻理解西方文化,從而才能以平等的心態對待西方的文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識到,我們在談到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時候實際上是不平等的。有些學生,也包括我們的一些老師,在談到西方文化的時候,眼睛裡流露出的興奮、激動、欣賞,溢於言表;而對自己的文化呢,要麼不談,要麼很可能貶低的成分居多。我剛才在教室看到一個學生寫文章說“在澳大利亞度過的十四天”,文章寫得很好,前邊談到風景如畫,後邊在寫到人的時候就離譜了,說他們是“十全十美”的,什麼樣的人能十全十美呢? 如果說我們的學生都以這樣一種心態對待西方的文化、西方的人的話,那咱們自己還有希望嗎?我們要以平等的心態對待西方文化,第一,不排外:西方優秀的東西我們要吸收。第二,我們也不能崇洋,不能看不起自己,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文化教學中出現了失衡的狀況,那肯定是不能培養出平等心態的。我們外語界的老前輩王宗炎先生就曾經講過“跨文化交際是雙方的交流,而不是單方面向另一方面學習。”所以說這種平等的心態非常重要。

第四,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我們說使用英語進行交際,交際無非就是聽、說、讀、寫。現在我們常說英語教學中有“聾啞英語”的現象,暫且不說這些有沒有道理,反正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使用英語進行交際肯定是要說話。說話是不是要表達自己的思想?我們總不能不說話,也不能天天就這樣“hello, hi, how are you? Fine,thank you”。許老(許國璋)在世的時候講過這麼幾句話,他說“光講幾句乾巴巴的英文不行,有這樣的女孩子,語音好,語調也好,打招呼那幾句開場白很像個樣子。可是談完天氣之後再也沒有話了,不能連貫的談論正經的事兒。既沒有知識,也沒有看法,這樣是學不好語言的。”我們不能只說學生,就拿我們有些老師來說也是一樣,和外國人聊天,坐在那裡,談論些“你是哪裡來的、來中國多久了、是第一次來包頭嗎、來包頭去哪裡玩了、包頭的飯好不好吃等等”,談完這些,還能談些什麼?能不能和他們用英語連續進行半個小時的順利交流? 過了十幾分鍾以後,我們好多人就在絞盡腦汁、挖空心思的想,接下來說點什麼呢?因為沒有東西可說。去年東北師大的副校長張紹傑教授講到我們現在英語專業的學生時用了這樣幾個詞“嘴巴快、耳朵尖、思維空、知識淺”。我想這個和我們的英語教學應該有很大關係。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的學生沒有內涵,沒有內涵就沒有要表達的東西;另外,即使有內涵了,有要表達的東西了,他也不知道如何用英語來表達。所以說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夠用英語來自如地介紹我們中國文化的東西,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那時候再和外國人聊起天來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 大家想想我們學英語的,和外國人聊天,要談論倫敦塔、華盛頓、聖誕節、愚人節等這些西方的東西,我們再怎麼了解也是不可能談論過人家本土人士的。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會用英語來談論我們自己的東西,那樣的話我們知道的肯定比他們多,我們才會有話說。


中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


請大家想一想,在交際的過程中,一個人是如何獲得自尊、自信的?我們的自尊自信來自於哪裡?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你給對方提供了他不知道的信息,你告訴對方了他所不知道的東西。我們學習西方的東西是為了理解,更好的理解他們的語言、行為;學中國文化是為了表達,更好的表達自己。我們要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鑑別能力也離不開中國文化的教學。我們現在的中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思維特別活躍,信息渠道也很廣,好多信息比我們老師知道的要多。所以說他們易於接受新鮮事物,但是缺乏一定的鑑別能力。沒有鑑別能力很容易給我們的學生造成這樣一種假象就是“國外的一切東西都好”。以至於對國外的東西一味地接受,而我們自己的東西卻一塌糊塗。所以說,要想提高學生的文化鑑別能力,也必須讓他了解中國文化,進行比較和鑑別,對外國文化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讓我們自己的優秀文化發揚光大。

另外,一個好的外語學習者,也應該學習中國的文化,應該對自己的文化感興趣,而且具備良好的鑑別能力。下面請大家看一個研究報告的結果,這是北外的胡文仲教授和北大的高一虹教授一起做的,他們都是著名的英語教育專家。這個研究報告叫做“最佳英語學習者調查”,就是最好的英語學習者應該具備哪些特點。他們調查了26個相當好的英語學習者,大家看一下結論“調查對象在學習外語和外國文化的過程中,逐漸培養了自己突出的揚棄能力,這個能力不僅有助於他們的語言和交際能力,而且對於他們人格的完善也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他們對待母語、母語文化的態度和對待外語、外國文化的態度是互動的;對待母語、母語文化和對待外語、外語文化是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由於時間關係,我不用做過多的解釋大家也能明白是什麼意思。這個調查就是基於我們中國外語學得好的學生,我想這個結果是具有說服力的,也就是說要想學好英語,對於外語文化的揚棄能力還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來我們看最後一個問題,就是該怎麼辦。我想我前面講的這些應該有足夠的說服力來證明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的滲透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有的老師該說了,我們又要考試、又要高考,哪有時間教這些東西? 請老師們想一想,教學生一些自己文化的東西,讓他們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文化,對於考試,哪怕是高考,有沒有用? 對於寫作,對於其他方面,尤其是高考的口試,有沒有作用?我想應該是有用的,但究竟我們該如何去做呢?

第一,要進一步引起足夠的重視。前面講了那麼多,就是這個意思。為什麼說進一步呢?因為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一些關注,比如說我昨天晚上拿到的這個 《英語輔導報》,這上面有一版,第一篇文章是關於袁隆平種水稻的,最後一篇文章是爭論關於文理分科問題的,這就非常好的,貼近實際生活。讓學生寫一篇文章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看法,涉及一些我們日常生活的詞語,這是非常好的。因此應該引起我們更多的重視。

“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為什麼叫“滲透”呢?就是說它應該成為一個長期性的常規性的任務。另外一點就是我們英語教學中不只是要進行一些西方文化的學習,我們還要加入一些中國的文化。當然我不是說讓大家長篇大論去講中國文化,而是說讓學生學會如何用英語表達中國的文化。另外,我們重視它,也需要進行一些相關的研究,現在我們的老師參賽,包括評職不是要求寫論文嗎,我想文化的問題也許就是一個很好的題目。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要考慮在中學英語教學階段,高中階段應該講哪些內容。我們中國的文化,應該說是紛繁複雜,太多了,我們要考慮教哪些東西。表達中國文化可以用中學生可以接受和掌握的詞,我們中學生學了這些詞和句子結構之後,完全能夠運用它們來表達和介紹中國的文化,而不是要去額外地增加學生的負擔。另外一個這樣做的原因,會增加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親近感,減少距離感。在英語教學中,好多學生髮現學的東西離日常生活很遠,如果他學的這些現成的詞彙可以來表達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表達中國文化,學生就會覺得學英語和日常生活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們常說英語學習要情景化,要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請老師們考慮一下,我們最大的現實生活是什麼?我們的學生就置身於中國文化當中,就生活在我們當今的社會之中。如果他們能使用英語去介紹中國的文化,去介紹他們周圍的世界,是不是他們對英語的距離感就縮小了? 這樣也有利於我們的教學。


中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


下面我講一下教學的方法,在文化教學裡面一共有四種教學方法:註釋、融入、比較和體驗。首先,什麼叫註釋呢?就是遇到一個文化現象就對它進行解釋,這種做法的好處是來得快,和語言的學習結合緊密,但是比較零散,不繫統;第二個,融入,就是把英語學習和文化學習結合起來,比如,這篇文章就是介紹“孔融讓梨”或孔子思想等,但是用英語寫的,這就叫融入。還有西方文化,比如咱們好多文章,如“倫敦眼”,“倫敦的霧”等等,學的同時既學了語言又學了文化;第三種就是比較,前面我們也介紹過,這個比較普遍,就是談到一種文化的時候也介紹另一種文化進行比較;第四種就是體驗,這種方法我們在介紹西方文化的時候用的比較多。比如我們讓小孩子過一個聖誕節、愚人節,體驗一下,有些時候,這種體驗是一種虛擬的體驗,我們會做一個軟件,把在西方的那種超市買東西的情景模擬下來,讓大家體驗,這也是一種學習的方法。那麼註釋、融入、比較、體驗,這四種教學方法,哪一種更適合我們的英語教學?更適合我們在中國文化方面的教學? 或者說我們怎樣才能把他們有機的結合起來?這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研究,並且在教學中進行必要的實踐。

第二,教材與教學,在教材編寫過程中,當然可能正規教材的編寫我們不能參與,但是教輔材料的編寫我們是可以的。所以教輔中可以適當的滲透一些相關內容,如閱讀理解等。另外在老師給學生選擇閱讀材料的過程中,是不是可以考慮一些中西文化對比的文章,或者編寫一些相關的讀物,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又瞭解了中國的文化,而且還知道了一些中國文化的表達方法。涉及一些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訓練活動,實際上可以滲透到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我們有英語知識的教學也有語言能力的培養,拿英語知識教學舉個例子,比如,當進行詞彙教學的時候,完全可以講一個詞在英文裡什麼意思,中文裡又是什麼意思,可以用來表達哪一個中國文化的內容。語言知識的教學,聽、說、讀、寫都可以,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另外我建議我們的英語是不是可以和語文課結合進行教學? 我們的英語老師可以看看學生同期學的語文課本,看看他們學的那些東西能不能用現有的英語詞彙來表達,所學的內容能不能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現在中學生所具備的語言基本功應該是能夠表達非常豐富的中國文化的內容了。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咱們的課程標準要求高考詞彙量應該是3500詞左右,這樣的詞彙量已經很豐富了。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只要能靈活運用1000個詞,交際起來時是沒有多少障礙的。咱們現在的問題是,學生對於詞彙的使用能力不夠,不知道詞應該怎麼用。舉個例子大家看一下《論語》中的一句話“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英語可以這樣說:“The master said, a true teacher is one who keeps the past alive and is also able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句話用的都是一些簡單的詞,用這些簡單的詞就可以表達這麼複雜的“溫故而知新”。再看下一個“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翻譯成英語是什麼呢? “子日”咱們說過了,後半句可以說“when walking with two other people,1 will always fin d a teacher among them.”這不是很簡單的句子嗎? “子日”貌似很難的樣子,其實翻譯出來特別簡單。另外一個“子日:‘朝聞道,夕死可矣。’”可以翻譯成“The master said,hearing the way in the morning, one could not regret dying in the evening.”翻譯出來大家就會發現其實並不難,這些簡單的詞完全可以表達一些深刻、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當然我們的老師自己首先要知道這樣的文化,另外還要想方設法的提高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興趣。比如閱讀時讀一些相關文章,寫作時寫一些相關內容,大家可以放心這樣做肯定不會吃虧,說不定哪天高考還能採納我的建議。大家可以想想,我們在考試的閱讀中或者寫作中出現一篇關於中國文化的東西這並不難。

此外,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考慮一些競賽活動,比如我們搞一次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的演講比賽,我個人認為很有意義,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當中,在大家對中國文化越來越重視的趨勢中,我們外語界來湊湊這個熱鬧也是未嘗不可的。

(本文首次發表在《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10年第1期)


中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