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理論問題全媒體生動表達

□楊海平

重大理論問題全媒體生動表達
重大理論問題全媒體生動表達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系列融媒體產品海報。

要圍繞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等重大問題,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加強思想輿論引導。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調研時提出如上要求。

圍繞這三個重大問題,重慶市委黨刊(CQDK)全媒體歷時一年,通過音頻、視頻、圖片、文字等豐富的全媒體形式,精心策劃、特別製作,陸續推出三個系列融媒體產品。以每個系列18個,三個系列共54個故事的規模,用事實說話,以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堅定理想信念,講出中國好故事,彰顯出“四個自信”的巨大力量。

人物典型 鮮明突出

特點鮮明的典型人物,不僅是時代精神的代表,也是中國自信的具象代表。

如,“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系列作品中的《焦裕祿: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通過對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文的回顧,再現了焦裕祿作為共產黨員的平凡與偉大。“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這些樸實無華的語言勝過無數華麗的辭藻。焦裕祿的一言一行發揮了強大的榜樣力量,成為全體共產黨員學習的楷模。

再如,從1986年7月開始,王繼才夫婦成為開山島的第五批守島人。《王繼才:向海而生的“守島英雄”》講述,在30多年的守島生涯中,王繼才夫婦戰勝了孤獨、戰勝了枯燥、戰勝了清苦,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出了價值、譜寫了華章。“島雖小,也是國家的領土,我要讓國旗永遠在島上高高飄揚”“旗幟就是陣地,人在旗幟在,旗在陣地在”,王繼才為國守小島、為國守陣地,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成為國人心目中向海而生的“守島英雄”。儘管這些典型人物崗位不同、職責不同,但他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了為人民所銘記的突出成績。

寓理於事 以小見大

“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系列作品則生動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成功實踐之為何能“行”。

如,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故事關注了北京市海淀區玉淵潭公園的一支老年自發樂隊,94歲的隊員林紹珠親眼見證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後,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現在我們年年有新衣服穿,孩子們也實現了我沒實現的大學夢。看著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盛,我覺得自己也越活越年輕。”飽經風霜的老人、飽含深情的話語,彰顯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與偉大成就。故事從普通人平凡事中講起,以小見大,以普通人的視角見證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鉅變,見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能“行”的真實口述。

再如,在《袁隆平:將飯碗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中,袁老的夢想是“試驗田裡的水稻長得像高粱一樣高,稻穗有掃帚那麼長,穀粒有花生米那麼大,我和幾個助手就坐在像瀑布一樣的稻穗下面乘涼”,“禾下夢”成為袁老奮鬥一生的夢想,並一生無怨無悔投入“種稻”事業。袁老的勵志故事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確實“行”。

全媒表達 效果突出

三個系列融媒體作品,不僅將有思想和價值高度的理論,溶解到生動、樸實、情節感強的故事裡,還通過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小見大的故事、多元的閱讀方式、樸實的語言形式將三個系列的中國故事展示給廣大群體,較好地滿足了不同受眾群體的閱讀、思悟體驗需求,對受眾形成了多維度的廣泛影響。

比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系列中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春天裡的宣言書》故事,就以多種形式的傳播形態,講解重大理論話題,形式喜聞樂見,教化潤物無聲。“鄧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講話”“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會議公報”“鄧小平和陳雲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等三張圖片的使用,讀者對中國歷史上的這一偉大轉折點,有了直觀的印象,同時運用多媒體手段讓故事講述更加豐滿,再以音、視、文的方式,通過端、微、屏的渠道,呈現出良好的傳播效果。

“在歷史的長河裡,經得起實踐和人民檢驗、站得住腳的,就是真理。”“走在改革開放前列的偉人、普通人,都應當被時代銘記,這是我們自信的依據。”“老百姓的日子好,就會相信,而一切都源於實踐的結果。”“今天的富裕,來自祖國的強大,方法對了,路走對了”……不難看出,網友留言肯定了系列融媒體作品的價值所在。

這三個系列的中國故事,使廣大受眾更加堅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廣大受眾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滿腔熱情油然而生,更加夯實和堅定了擁護中國共產黨、永遠跟黨走的決心、信心和意志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