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爱初到世界的小婴孩?

我们该如何爱初到世界的小婴孩?

小芭收到一位微友的留言:

出生5天的宝宝一醒就想吃奶,感觉不是饿,似乎是在寻找安全感。哭闹时一吸住奶头就立马安静了。请问这样以频繁吃奶寻求安全感的方式是否支持?

这个问题,我看到后就一直放不下,它让我想到婴儿趴睡窒息事件,昨天看到相关文章时一划而过,因为太痛心不忍看。今天我不停在想:是什么让妈妈不确定「刚出生的婴儿以吃奶寻求安全感」是天生的、再正常不过的行为?是什么让妈妈能够看着小婴儿撕心裂肺地哭却忍住不去抱她安抚她?

没错,刚刚做了父母还缺乏经验,可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母亲,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不相信自己的本能?

能够理解妈妈想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饮食睡眠规律,可是,没有什么育儿理念、专家老师的话,能比你眼前活生生的孩子更能指导你

孩子的哭声、吸吮抓握、摸爬滚打吃喝拉撒都是在告诉你,他/她作为一个“人”,有苍天赋予他/她的生命本能和发展机制,他/她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

我们该如何爱初到世界的小婴孩?

1.生命最早的一次旅行

一个婴儿,在出生之前居住在妈妈子宫里的时候,他/她的生命是完全自然的,什么时候吸收营养、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踢踢腿完全是按照生命本能在进行。他/她是彻底的“自然人”,准确说是“自然胎儿”。

在更早之前,他/她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一次旅行——从一颗受精卵到达子宫。一到达目的地,它立刻就开始建立与母亲连接的工作,它将无数网络牢牢接连在妈妈的子宫壁上,从此,妈妈身体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它。

2.物质身体的诞生

受精卵在妈妈的子宫里,开始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它慢慢地由它变成了他,或她。形成过程在妈妈的身体里,形成后来到地球。 在婴儿的身体里还有一个精神蓝图,精神的蓝图从婴儿出生起开始实现过程,在经历6年后,精神的蓝图铺开形成了精神的那个“人”。

3.体外孕期

婴儿在刚出生的6到8周,发展心理学管这个时期叫“体外孕期”。

虽然婴儿离开了子宫,但他们还需要一段像在子宫里一样的生活,他们需要近距离地跟母亲在一起。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感觉自己被从水世界一下扔到一个干燥的、空间和声音全都不同的陆地世界。

4.安全参照点

婴儿的家——子宫不见了,习惯了的闷闷的声音变得尖锐起来,熟悉的心跳声、血液流淌的声音也不见了,环境刺激过于丰富,使他们应接不暇。

有母亲近距离和婴儿的身体在一起,使他们感到与原来的世界还有一点联系。

这点联系,发展心理学叫参照点,就是参照点使婴儿有些许的安全感。从这个角度来讲,为了让婴儿渡过难关,不要因突然变化太大,刺激太多而崩溃,与生俱来的发展机制

安排他们在刚出生的这段时间就是吃了睡、睡了吃

刚出生时几乎全部时间都在吃和睡,而且是在母亲的身边吃和睡,不只是耳朵更是全身心感受着「熟悉的母亲的心跳、母亲的气息」,是刚刚来到地球的婴儿能够存活的根本,是这个小小的生命获得安全感的根基。

5.秩序敏感

婴儿之所以对秩序敏感,也是因为生命生存本能需要的安全感。

婴儿对他们身体所处的环境的气息和布局,都有超乎寻常的感受力。一开始他们还看不清环境时,他们就牢牢记住那些照顾自己的人的模式。

比如,用右手托着头,先洗脖子,再洗肚子,再洗腿,每天都这样,婴儿很快就放松了,并在洗澡时不再哭泣。有一天突然换了人,而这个人是让婴儿趴着,先洗脊背,再翻过来洗肚子,这可能就造成婴儿焦虑,于是他们大哭大闹。

由于婴儿还不熟悉这个世界,为了有安全的感觉,

为了保证自己所处的环境是熟悉的、安全的,他们只能刻板固守他们接触到的环境,也就是所谓的「秩序敏感」,这是人类为了建立安全感而具有的天然状态。

6.安全感是生命早期的第一需求

上世纪50年代著名的恒河猴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教授将刚出生几天的小猴子放在一个笼子里,交给两个“代理妈妈”来抚养。

一个是能提供奶水的“铁丝妈妈”,另一个是全身包裹绒毛能够给小猴子带来温暖的“绒布妈妈”。

我们该如何爱初到世界的小婴孩?

结果显示,每天24小时中将近18个小时,小恒河猴会呆在“绒布妈妈”怀里,只有3个小时趴在给它提供奶水的“铁丝妈妈”怀里吸奶。

而且小猴子趴在“铁丝妈妈”身上吸奶时,一部分身体依旧会停留在“绒布妈妈”身上(上方右图)。

显然,小猴子更愿意和能给它带来温暖、安全、情绪安抚的“绒布妈妈”待在一起。

进一步实验是在笼子里投放新颖玩具,搬离“绒布妈妈”。结果显示,即使在笼子里投放了新颖的玩具,小猴子依旧会在玩玩具的同时和“绒布妈妈”保持链接。

我们该如何爱初到世界的小婴孩?

当实验者将“绒布妈妈”搬走时,小猴子表现出两手抱头蜷缩在墙角绝望的情形。

我们该如何爱初到世界的小婴孩?

在实验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猴子对温暖和安全依恋的需求与对食物的需求同样重要

为什么婴儿会哭闹,为什么婴儿需要母亲充满爱的照顾,我想,看了上面这些,你心里会有更清晰的答案。在这里还想分享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

7.

看护孩子的人爱孩子、对照顾孩子有兴趣

才能使孩子茁壮成长

小芭曾在Heidi Britz-Crecelius所著《Children at play 》一书中,读到1970年代发生在意大利的两个儿童之家的故事。

两个儿童之家,其中一家是昂贵的私人儿童之家,招收的孩子都来自富裕家庭。对这些富裕家庭来说只有足够好的才配得上他们的孩子。这个私人儿童之家有经过良好训练的员工们,他们工作得“无懈可击”,然而,这里的幼儿出现了典型的发展紊乱,需要住院治疗,这引起了注意。

第二个儿童之家,是一所女子监狱的一部分,它的建立是为了照顾被判刑母亲的孩子们。被判刑的母亲们每天被允许进去孩子们的房间很短的时间,对于她们来说,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意味着监狱生活中仅有的快乐

与那个昂贵的儿童之家形成对比的是,这个儿童之家的孩子都发展良好。

正是这两个儿童之家的幼儿发展状况的显著差异,促使一位医生写下了那份报告。

养育孩子的人爱孩子,且对照顾孩子有发自内心的兴趣,才能使孩子茁壮成长。如果在生命早期孩子缺乏爱和照顾,等到之后的生命阶段,即使经过精心训练的人士(如资深心理咨询师)付出巨大的心灵的力量,也很难帮助一个人得到充分补偿。

8.避免对孩子的干扰 养育者要给与孩子充分的爱和照顾,却不等于要时时刻刻围着孩子转,而且应该尽量避免「干扰孩子探索和发展」的行为。

Heidi Britz-Crecelius在《Children at play 》这本书里讲述了她妹妹的发现。Heidi的妹妹是一个在家庭、医院和儿童之家工作多年的育婴师,她发现孩子们的早期探索总是会被不必要地打断。

一位年轻母亲坐在她第一个孩子的小床跟前(因为如果是第二个孩子,她就没那么有空了),看孩子一次又一次尝试把一个红色立方体准确放到一个蓝色的上面。过了一会儿她看够了,问孩子:“你可爱的布娃娃在哪儿呀?”

孩子放下积木,看向他的布娃娃并开始亲娃娃的脸,亲呀摸呀,直到妈妈又把泰迪熊拿过来了:“嚯嚯嚯,泰迪来喽!”

孩子把布娃娃放在一边,拿着泰迪熊,把熊在手里拧巴揉搓着玩,把一条腿上下摇啊晃啊,直到妈妈再次觉得无聊而把孩子的注意力又转向小球球。

孩子很绅士地允许自己一再被打扰,而开始玩球。

就这样,妈妈度过了一个“愉悦”的下午,丝毫没有意识到她是如何破坏孩子的毅力和专注力的

她阻碍孩子专注在一个活动上,阻碍孩子全身心投入对某样东西的持续探索。

以后她将会抱怨她4岁的孩子不能专注在任何游戏上,孩子将会一直抓着她的围裙问:“妈妈,我现在该干点啥好呢?”再往后是作业问题,孩子将会花一整晚做作业,因为他不能集中注意力,一小会儿就得看点别的。

1.孩子学习不专注,怎么破

2.发愁怎么培养专注力?其实孩子需要合适的玩具和不被打扰

3.孩子听不懂学不会,怎么办

写到这里,我更能理解为人父母的困惑和不易,因为养育一个“人”真不是简单的事。

如大李老师所说,养育一个孩子比航天工程还复杂,因为“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生命。

可是,作为父母,我们已经把一个“人”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们就负有「爱、照顾、懂得和尽我们所能支持他/她的生命成长」的责任。

出生来到地球之后,婴儿要一步步经历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婴儿真的需要慢慢来。

稚嫩的婴儿需要在母亲身边、在温暖的家庭里、在无微不至的呵护下,一点一点地继续他们物质身体的成长和精神蓝图的展开,认识这个地球上存在的万物,熟悉和适应复杂变化中的人类社会。

面对纷繁的育儿理念,请相信孩子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本能,相信你自己作为母亲/父亲的本能。

小贴士

1.李跃儿老师直播回看方法:

在优酷视频搜“如何面对突发的家庭危机”,可以搜到由“樊登读书”发布的李跃儿2月25-29日直播回放;

在优酷视频搜“迈向家庭梦”,可以搜到由“樊登小读者俱乐部”发布的李跃儿4月7-11日直播回放。细心看,每一集都可以助你更理解孩子。

2.在「跃儿学堂APP」,有李跃儿老师讲关键期关键帮助的音频/视频,讲解从孕期、出生到6岁整个发展过程。

我们该如何爱初到世界的小婴孩?

「跃儿学堂APP」里还有适合家长、教师的「听着故事学教育」和「初级班」

我们该如何爱初到世界的小婴孩?

初级班

首次「线上+线下」结合

适合教师,也适合幼儿家长

宅家/路上随时听

那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学不好?

关于「全国教师培训·初级班」的常见问答

如果没有能力爱,智慧与教育只会导致暴力和痛苦

专业幼师、年轻父母都被圈粉,这位女神奶奶到底是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