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透视:
把上述说法具体化一下,1992年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假设A:开始自己做生意没社保,2005年1月交了社保15年,个人账户8万,B:从1990年开始工作,1992年1月开始,共交28年,前面2年按照过渡性养老金发放,个人账户2万;两者生活工作在北京,均2020年1月,满60周岁且符合退休要求。
首先,判断领取类型,确定退休金计算方法。
新人:退休金=个人账户+基础账户;
中人:退休金=个人账户+基础账户+过渡性养老金。
A属于新人,B属于中人。
然后,弄清养老金构成部分的差距。
个人账户=个账户总额/139,根据国发(2005)38号文,60岁退休计发月数139.
基础账户=1/2*【上一年月社平工资*(1+缴费指数)】*缴费年限%
过渡性账户=上一年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实行社保前缴费年限*指数(1-1.4%)
比较个人账户:A=8万/139个月=576元,B=2万元/139个月=144元
比较基础账户:难点在于两者的缴费基数的推算。
缴费指数 A约 1.3 B约0.64
A 基础账户=1/2*8161*2.3*15%≈1408
B 基础账户=1/2*8161*1.64*28%=1874
比较过渡账户:(假设核定指数为1) =8161*0.64*2*1%≈104
综合: A养老金=1408+576≈1984元,B=1874+144+104≈2162,,B领的多。
对比可见,缴费指数A是B的2倍,缴费时间A是B的1/2,缴费时间长比缴费指数高领的多,说明,通过短期、高档位缴费,不如长期、低挡位缴费领的多。时间的作用胜于金额的作用。
结论:缴费时间相同时,缴的多领的多;缴费时间不同时,想用2倍金额换少交1半时间的话,2倍缴费指数实现不了,经过计算要选择2.6倍以上缴费指数。所以,想短期缴费,多领钱的朋友,建议选择3倍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
数据及详细推算过程如下所示:
发现这两个表上的数字,某些同年份1-3月和4-12月的数字不同,某些年份1-6月和7-12月是两个不同数字,就需要将每年不同月份的缴费基数做加权平均处理。
A:8万/15*12≈445, 445/8%≈5556, 15年月均工资约5556,缴费指数约1.3
B: 2万/28*12≈60, 60/8%≈744 ,28年月均工资约744,缴费指数约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