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喬小麥
前幾天一位爸爸跟我聊他三歲兒子脾氣不好。他看過我一些文章,也買了我推薦的繪本,幫助孩子管理情緒,但效果不大,他想要更好的辦法。
相信很多爸媽都遇到過這種情況,看了很多育兒文章,也學到要跟孩子共情,什麼接納孩子的情緒啊,引導孩子說出感受啊,溫柔堅定啊,可有時候沒用,孩子反而哭鬧得越厲害了。
怎麼回事呢?
其實孩子發脾氣都是有原因的,我們看到背後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2~4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想要“我長大了”的感覺,喜歡探索自己的能力,常常想試著看“我能幹什麼”,“我還能幹什麼”。
比如這個三歲兒子想玩爸爸的工具,他可能在想,“爸爸可以用這個工具,為什麼我不可以用啊,我也可以用。”如果不讓他玩,那就很大的挫敗感,開始發脾氣了。
當孩子哭鬧,如果我們只看到情緒問題,一味地解決情緒,沒有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沒有支持孩子的探索,他能力得不到發展,內心也是受挫的。
兒童發展心理學認為,孩子自我發展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和自我評價。
01,0-7歲兒童發展的關鍵期
著名兒童教育家李躍兒老師在她的書《關鍵期關鍵幫助》中指出,孩子在0-7歲時分階段發展的,每個階段發展一個特殊的功能,有自己的特點,這些階段被成為關鍵期。
0-2歲嬰幼兒時期,孩子會通過探索物質世界的方式探索自己的身體;兩三歲之後,除了探索物質世界之外,孩子開始關注與他人的關係,尋求友誼;等到四五歲之後,孩子開始更多地探索精神世界,參與文化活動。
家有幼兒的父母都有這個感受,只要孩子醒著,他們就是混世小魔王。從會爬時起,他們就開始四處“搞破壞”了,抓到任何感興趣的東西,他們都要啃一啃,玩一玩,井井有條的屋子,瞬間會被搞得一團糟。
這些行為其實是孩子用感覺器官來探索世界、探索自己。這個過程中,他們在收集外在世界的信息,感受自己的身體對外部東西的作用力,進而發現自己的能力。
兩三歲後,孩子的探索更具主動性,熱情洋溢、充滿進取的目的感,是幼兒期的標誌之一。他們更喜歡完成一項工作,熱衷於假裝遊戲,同時在理解他人想法和情感方面也有很大進步,形成了建立最初友誼的技能。
如果孩子開發自己能力的過程總是被制止、被打斷,他們就會憤怒、難過,甚至羞愧。這些負面情緒也影響著他們對自己的認知和評價。
比如,這個三歲兒子想玩爸爸的工具,我們是說“小孩不能玩大人的東西”,還是“你想玩這個工具,可以試試這樣做”,帶給孩子的情感體驗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我不行,我總是給爸爸添麻煩”(羞愧感),後者是“我也能用好爸爸的工具”(驕傲感)。
02,少些規矩,多些自由
瞭解到孩子探索的慾望、發展的需要,我們就明白,滿足孩子,要少些規矩,多些自由。
紀錄片《成長的秘密》第一集拍攝了錫坤的幼兒園生活。錫坤從小就像個猴子,到處亂爬亂抓,一刻也不停歇,他對物質世界總是充滿熱情。進入芭學園時他兩歲,有段時間喜歡把小朋友和老師的鞋子扔到垃圾箱裡。大李老師(李躍兒)發現後,很快明白過來,錫坤是在探索空間:
把鞋子從垃圾外邊扔進裡邊,鞋子就不見了,這對錫坤來說,是對世界空間的探索。
於是幼兒園老師每隔2小時左右就去垃圾箱裡撿東西,並不制止錫坤扔東西的行為。
有一次,錫坤和另一個小夥伴把幼兒園的書包架弄倒,玩起了小朋友的書包。他們把書包打開,發現裡面有很多零食,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興奮,一件件翻出來玩。
對此,大李老師說,這種大發現對於兒童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課題,不能去打斷他們。所以直到他們探索夠了,老師才過去告訴他們這些是別人的東西,並帶著他們把東西收拾好。這樣就兼顧了孩子的探索和規則的建立。
大李老師認為,在孩子發展某個特殊能力時期,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去探索,不要過早地讓規矩束縛了孩子。孩子的關鍵期可能只有幾個月,而道德教育我們還有很多年,孩子對客觀世界的探索應先於道德觀的建立。
03,自由和規矩可以兼得
你或許認為這太理想化了,我們家不是芭學園,我們要工作要上班,回家要做家務,時間上就不可能讓孩子那麼自由。怎麼辦?
其實,規矩和自由可以兼顧。
有一次老師要給孩子們上課了,錫坤又開始扔東西,把教室裡的教具扔得滿地都是,課堂無法開展。大李老師把錫坤抱到一邊的反思角,要求他靜坐一分鐘,錫坤不肯,大李老師仍然堅定地要求他坐好,錫坤這才老實點。
所以,當孩子的行為影響了他人的正常活動,造成不好影響時,我們就要教育孩子遵守規則。教育時,不用對孩子發脾氣,只要堅定地讓孩子執行就好。多做幾次,孩子就會明白要守規矩。
總是守規矩,又擔心憋壞了孩子怎麼辦呢?
這天午飯時間,大李老師讓錫坤晚去半小時,把他留在了他喜歡的那個教室,讓他盡情地扔東西,肆意玩耍。大李老師一直在一旁靜靜地陪著,時不時地向他演示一下“還可以這樣玩”,引導錫坤去發現、去感受探索的樂趣。當錫坤玩夠了,大李老師帶著他把東西都收好,讓他知道“有秩序的空間”。
在家裡,我們也可以這樣做。一些時候滿足不了孩子,可以另找個自由時間,帶著孩子好好玩一次,盡情地滿足孩子。
要提醒一下,在陪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最好像大李老師那樣,靜靜陪伴,不要過分引導也不要過度誇獎。因為孩子的能力,歸根結底還是要孩子自己去開發,大人引導太多,反而不利於他創造性的發揮,也不容易讓他感受到發現新世界的成就感。過度誇獎則會讓孩子依賴於誇獎,失去了自己探索世界原本的動力。
你看,給孩子自由並沒有多難,都是可以想辦法解決的。有時跟孩子玩個遊戲就化解了,比如這位爸爸擔心兒子玩工具傷到小妹妹,我們可以對孩子說,
好,現在你來當管理員,幫爸爸管好這個工具。你看這個工具很硬,傷到小妹妹就不好了,你要管好它哦。
這樣一說,孩子感到爸爸信任他,他還會感到自豪。這樣的能力感,對孩子的自信心也很重要。平時我們要善於觀察,用積極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滿足孩子的同時,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自尊。
(本文所有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