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知识的共同体:艾玛读者群5个月的反省

1.

艾玛的读者群从2019年5月中旬正式创建,从一开始的几十人,到现在381人。没有特别进行推广,只是随缘加入,或依靠群友口碑介绍。

创群时的想法是:以我为纽带,搭建一个知识共享、抱团成长的平台。我鼓励每一位群友站出来,在群里进行1-2小时的主题分享,至今已经举办了40场分享会,主题跳出了最初的财经范围,从自驾游心得、育儿体会、怎么学好物理、中医、心理咨询、地质变化的危害、天文、穿衣搭配.....不一而足。

尽管381人中,很多人潜水不吭声,但已经有了至少五六十人,被大家所认识、了解、熟稔并信任。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努力成长着,有自己的优势。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是自己领域的专家、其他人的宝藏。

很多分享的人都跟我反应,一开始有畏难情绪,真的准备起来,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讲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事。反而因为要分享,重新梳理了一遍知识,找了很多资料,让已有的、飘在空中的知识,扎实、结构化起来

。果然,输出,才是最好的学习。

而作为组织者,我的收获是最大的。我认真听了每一场分享,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我还和每一位宝藏男孩/女孩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关系。

建造知识的共同体:艾玛读者群5个月的反省

2.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为学习而学习的氛围中成长。学校教育并不追求解决问题,只是要求你努力学。

工作以后,你会发现:

-- 书到用时方恨少,遇到问题的时候,你才醒觉自己很多都不会;

-- 就算读了很多书,依旧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 这个世界上有读不完的书;

-- 读了就忘。

于是,你就会焦虑起来。希望学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

有没有想过,出现这些问题,也许是我们学习的方法不对?有没有更好的学习方法?

艾玛最近入读得到大学第5期。感觉得到的办学理念与我的想法很接近。当然,我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得到已经落地,还走得更远更深入。

我总结了一下得到大学的办学理念。我觉得它组织了一群不同行业的(跨界)终身学习者(不满足于校园教育的成年人),通过一起探索(有好奇心)与讨论(积极参与互动),培养大家的多元思维(非批判性思维、应有开放性的心态去接收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最终使每个人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再简单地来说,就是:为解决问题而跨界联机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不是一个人埋头苦干,而是一群人进行思想碰撞。不是划定了一门学科,跟着知识树,从下往上学,而是围绕一个问题,用多元学科,甚至还没有单独成为学科的新知识,来讨论解决方案。

这种理念认为:知识并不停留在某个教授的脑子里或者一本书的某一页,而是在大脑与大脑的碰撞之中,在问题解决与知识增进的交汇之处。

用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学习的时候,就解决了另外一个难题——遗忘。一个知识如果有用,就不会被忘记。如果没有用,忘记了,也不可惜。

建造知识的共同体:艾玛读者群5个月的反省

3.

无独有偶,古典老师在《跃迁》这本书里就特别推崇这种面向解决问题的跨界联机学习方法。

他举了人类历史上三次最著名的知识大爆炸时期为例,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古希腊的文明诞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爆发,都有共同的特点——多元、互联和跨界,最终形成知识跃迁

如今,信息随手可得,链接无处不在,不同学科交融在一起。最快,最好的学习方法,不是自己自学找答案,而是用知识换知识,用答案换答案,用讨论、碰撞和知识整合来勇猛精进。

个体的学习循环“认知——理解——践行——学习”再快,也只发生在个体之中。但如果一群大脑互联,形成网络。“认知”就能分包。你不需要懂得太深,你只要知道谁懂就好。就像全真七子各个都很普通,但是组合成的“北斗七星阵”却威力无穷。

艾玛的读者群,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跨界知识平台。这个平台上有一群来自不同行业的人,他们也都爱学习、爱成长、爱分享,但是,还不够。

嘉宾分享了各自的专题之后,大家会因为兴趣,零散地问些问题,嘉宾做解答。知识,还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大家知道了这个知识“是什么”,却没有继续去想“怎么在自己的领域应用”。如果知识,没有整合成自己的,就还是别人的知识。如果知识,不能帮你解决当下的问题,那么这个知识也就很快会被遗忘。

怎么才能进一步整合呢?我想有以下这三种方法:

(1)转述:把听到的分享,总结成自己的要点,并传播出去。

(2)迁移:思考,这个知识点如何在自己的领域应用。

(3)形成行动方案:听了这次分享,我将有以下具体的行动改进。

这是对倾听者的要求。

分享者,也可以有所改变。刚开始,我们是纯粹的个人经验分享,并没有基于具体的问题。也许,可以尝试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大家来帮忙找答案。

好的问题是学习的发动机。问题需要越具体越好,最好要有详细的场景,提出自己的分析和困惑。每个人轮流发言,提出自己的建议。建议没有高下之分,只提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建议即可。如果要实现这一点,也许应该在读者群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小范围、更密集沟通的小群体?

艾玛读者群未来的路该如何去走?我们一起来思考。目标搭建一个知识共同体,每个人在里面都有更踏实的收获。欢迎你的加入,更期待你的建议。

作者:艾玛.沈

弘富财商特约理财专栏作家、畅销书《理财就是理生活》&《高财商孩子养成记》作者、简书经管优秀作者、定居香港的金融民工、关注财经时事、投资理财话题,写暖心文字,陈述自己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