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寶寶疑因睡眠訓練死亡:沒有迴應的“愛”,就是孩子的絕境

作者 | 朱雪琴 幸福雙翼資深導師


3個月寶寶疑因睡眠訓練死亡:沒有回應的“愛”,就是孩子的絕境


這幾天,在各大母嬰圈和論壇看到一個悲劇事件,整個人都是窒息的感覺(網傳寶寶死亡之前大哭的監控視頻就不放了,太揪心了)。

3個月寶寶疑因睡眠訓練死亡:沒有回應的“愛”,就是孩子的絕境

3個月寶寶疑因睡眠訓練死亡:沒有回應的“愛”,就是孩子的絕境

3個月寶寶疑因睡眠訓練死亡:沒有回應的“愛”,就是孩子的絕境

3個月寶寶疑因睡眠訓練死亡:沒有回應的“愛”,就是孩子的絕境


一位媽媽付費加入了某個指導訓練嬰兒睡眠的機構,據說在專家指導下,媽媽給三個月大的嬰兒啟動了分房睡的睡眠訓練,目標是訓練寶寶獨立睡眠能力,讓寶寶不再習慣抱睡。

分房之後,媽媽通過監控來看寶寶在嬰兒床的狀態(網上流出的監控視頻是媽媽親自分享的),當媽媽看到趴著的寶寶不斷動著身體大哭時,很擔心,很緊張。


但她沒有聽從自己的直覺,去打開房門擁抱絕望的寶寶,而是到群裡諮詢這種情況要不要去抱孩子。


在群友和“老師”的建議下,媽媽決定堅持一下,“儘量一次性讓孩子解鎖趴睡技能”。


等規定的睡眠訓練時間到了,媽媽去給孩子餵奶,卻發現孩子已經窒息死亡。


家人緊急把孩子送到醫院,但,一切都晚了。

這次讓人心生寒意的意外,對這個家庭肯定是非常大的打擊,對於事件本身,不想再做過多探討。


但,對於近些年頗為流行的所謂的“睡眠訓練”,想多說幾句。


1


孩子哭了,抱還是不抱?

所謂睡眠訓練,簡單來說是指對睡眠不規律、睡眠狀態不好(要抱著睡、放床上睡就很容易醒、睡前各種哭鬧折騰)的嬰兒,通過刻意延遲迴應,讓孩子形成獨立入睡的能力。

通過訓練來塑造嬰兒的某些行為,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之父——華生。

3個月寶寶疑因睡眠訓練死亡:沒有回應的“愛”,就是孩子的絕境

通過對自己的三個孩子以及其他嬰幼兒的系列研究,華生自信地說:“給我一打健康兒童,我可任意改變,使之成為醫生、律師等。”


隨後,華生的行為訓練方法開始風靡歐美,哭聲免疫法就脫胎於華生的研究。


這種訓練方法,把孩子當做被動反應的機器人,卻忽略了,孩子是一個個鮮活的、有感知、有想法、有情感的生命。

這樣被訓練出來的孩子都怎麼樣了?最直接的例證,就是華生自己的孩子。

華生的很多訓練都會在自己孩子身上進行,他的三個孩子結局如何呢?


大兒子自殺身亡,二女兒也多次嘗試自殺,小兒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捨才能生活。

使用過華生訓練方法的孩子,長大後輕則安全感匱乏,睡眠障礙,重則出現精神分裂等症狀。


這種方法,並沒有直接對孩子實施暴力懲罰,卻是對孩子精神和安全感最殘忍的摧殘。

吃喝拉撒睡不是人的本能嗎?為什麼還會出現對嬰兒進行層出不窮訓練的“方法”呢?


養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很多新生兒,因為生理和心理發育的不完善,剛出生的頭兩年(尤其是第一年),在睡眠上處於波動狀態。


這對於需要照顧嬰兒的媽媽和大人來說,是非常疲憊和辛苦的事情。

當一件事讓你很辛苦、很疲憊,這時候有人告訴你:“用這個方法訓練一下孩子,保證孩子成天使寶寶,讓你告別辛苦和疲憊!”是不是會很有吸引力?

有位朋友的寶寶剛出生時,孩子晚上經常一兩個小時就醒一次,有時候吃點奶就睡了,有時候吃奶不管用,只能撐開眼皮抱著起來哄,還不一定能哄好,所以她經常問我:

“怎麼辦?好累啊!”

“啥時候才能解放啊?感覺撐不下去了!”

“好想讓娃快點長大啊!”


我也剛剛陪娃從類似的狀態中走出來,她的感受我感同身受。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肯定新手媽媽的疲憊和感受,同時,告訴她——在能力範圍內能及時回應孩子就及時回應,實在太累了,就請老公和家人幫忙。

她看了各種育兒書想辦法,有的書也提到,可以通過延遲迴應寶寶的哭聲,以及溫柔的訓練方法,來減少孩子哭鬧的頻率。

家裡老人也經常說她:“不要一哭就抱!會慣壞孩子的!”

還好,朋友最終跟隨自己內心的直覺:雖然很累,可是聽到寶寶的哭聲就想立馬抱他,回應他。

我家孩子幾個月大時,我經常用背巾把他背在胸前,白天很多時間都跟我貼在一起。


回到老家時,很多老人都說不要這樣經常揹著,不然孩子會很難帶的。


那時候,正好也是孩子睡眠各種波動的時候,我和老公很多晚上都比較辛苦。


聽了不少其他人的建議,他就試探性地問我:“要不平時沒事就給他放床上?不要老揹著或抱著?”

我只翻了個白眼:“誰帶誰說了算!”我繼續堅持孩子需要就回應,白天孩子願意就用背巾。

3個月寶寶疑因睡眠訓練死亡:沒有回應的“愛”,就是孩子的絕境


說實話,揹著一個結實的娃到處逛,不累是假的,但比起身體的累,我更享受跟孩子心與心連接的感覺。


這種心連心感覺,就是一個生命最初兩三年,最需要、最渴望的,也是一個生命充滿力量和勇氣去探索未來人生幾十年的底氣。


如今我家孩子過了兩歲,並沒有因此一直粘人要抱,斷奶之後也自然睡了整覺。


當然,每個孩子天性不同,特點不同,具體的養育上肯定有差異。


不過,只要沒有生理或先天性問題,一個不斷長大的孩子,度過安全感十足的嬰幼兒期,自然就會放開我們的手,往前探索和發展自己。


這個是生命發展的規律,我們想攔都攔不住。


3個月寶寶疑因睡眠訓練死亡:沒有回應的“愛”,就是孩子的絕境

2


讓孩子自由地哭吧!

啼哭,是孩子健康來到這個世界的標誌,一個出生時沒哭的孩子,是讓人擔心的,我們可能會打打嬰兒屁股,直到他哇一聲哭出來才放心。

孩子漸漸長大的過程,尤其是不會說話之前,哭也是他表達自己感受和意願的重要方式。

餓了,哭;困了,哭;無聊了,哭;看到媽媽離開,傷心地哭......

每一個哭,都是孩子向成人表達需求,以此來獲得成人照料,讓自己健康長大,可以說,哭是人類已經寫入本能的溝通方式。

但是,如果照顧孩子的成人,內心不夠穩定強大,孩子一哭一鬧自己就煩躁暈掉,再加上身體上的疲憊,照料人就容易處於崩潰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面對嬰兒的哭就形成了幾種常見誤區——

哭了不要抱,不然孩子就會用哭來掌控大人;

哭是不好的,意味著孩子不舒服,要趕緊想辦法讓孩子停止哭;

哭讓人很崩潰,只要打罵能讓孩子不哭,未嘗不可......


很多成人都希望孩子不哭、“乖乖的”,卻不知道:如果嬰兒不哭的話,他跟世界溝通的方式就被切斷了,這對還不會講話的孩子來說,是多麼可怕的絕望啊!

如果嬰兒最初的哭能夠得到及時的回應,那麼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會發展得非常好:

及時被回應和安撫的孩子,安全感會很充足,隨著發育的不斷完善,孩子哭的頻率本身就會降低;


哭泣被允許的孩子,情緒的感受和表達能力很強,因為他得到過足夠的溫柔以待,自然就有能力對他人報以豐富的同理心;


從小情緒流動很好的孩子,自我價值感很高,面對困難也會充滿自信和勇氣,不怕失敗。


3個月寶寶疑因睡眠訓練死亡:沒有回應的“愛”,就是孩子的絕境


愛滿自溢,當孩子在生命最初幾年裡,得到積極的回應、自由哭泣的空間、情緒流動的機會,他就會在不斷長大的歲月裡,帶著被愛的篤定,進行學習、探索和發展。

一個從小活在各種道理、訓練或冷漠中的孩子,或許也能在某些技能上出類拔萃,但面對親密關係、人際關係,則很難產生心與心的連接和感應。

沒有愛的流動的人生,總會以某種方式反過來抑制我們在技能上的發展潛能。

曾經風靡一時的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事業一度達到巔峰狀態。


但隨著他家暴事件的爆出,我們看到一個從小被寄養外婆家、跟父母沒有親情連接、從來不開口叫爸爸媽媽的“心靈孤兒”

3個月寶寶疑因睡眠訓練死亡:沒有回應的“愛”,就是孩子的絕境

這份心靈上被忽略、被拋棄的感覺,在李陽心底沉澱成對親密關係的抗拒,對人與人之間心靈連接的漠然。

這份心靈上的缺失,最終也切斷了他之前看似如日中天的事業。

其實,受傷害的不僅僅是他的妻子和孩子,他本人也是童年時期沒有得到充分愛和回應的受害者。

3個月寶寶疑因睡眠訓練死亡:沒有回應的“愛”,就是孩子的絕境

所以,請允許孩子自由地哭泣吧!請盡力而為給孩子及時的回應吧!

很多人說,一聽到孩子哭本能的就煩躁、抗拒、難受,其實這是因為孩子的哭勾起了我們曾經不被允許哭的創傷。

這份創傷的具體事件或許早已經遺忘,但那種被壓抑的痛苦感覺,卻寫入潛意識中,而孩子的哭卻把這份深藏的痛苦激發出來。

那麼,面對孩子的哭,每個普通的父母,都可以做些什麼呢?

3


跟隨內心,盡力而為

養育孩子,是一場心和心的相遇,是愛與愛的回應,是生命與生命的連接。

很多時候,根據自己作為媽媽的直覺和本能來回應孩子,就不會錯到那裡。

面對寶寶的哭鬧,有三個小小的建議。

3個月寶寶疑因睡眠訓練死亡:沒有回應的“愛”,就是孩子的絕境


建議1:及時回應


能力範圍內,儘量及時回應、擁抱和安撫,所謂無條件的愛,首先是從無條件回應嬰兒的哭泣開始。

幸福雙翼341肯定法認為,任何時候、任何時間、任何事件,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其實也適用於不會說話的嬰兒。

嬰兒哭鬧時,情緒處於不舒服的狀態,無條件的積極回應,其實就是在對嬰兒做情緒的肯定。

當我們不僅能肢體回應(撫摸、擁抱),還能加上語言回應時,小寶貝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來自父母的接納,也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認知思維的提升有很大促進作用。

我家寶貝還不會說話時,大部分時候他不舒服哭鬧,我都是邊抱著邊說:

“寶貝有點不舒服,媽媽抱抱。”

“寶貝困了想睡睡不著,感覺很難受是嗎?”

“寶貝的小肚子有脹氣,不舒服,媽媽幫忙揉一揉看會不會好點吧!”

如今,2歲的他,對於自己的感受也能清晰表達:

媽媽上班,我好傷心;

媽媽回來,我好開心;

姐姐搶我玩具,我好傷心;

哥哥跟我玩遊戲,我好開心;

爸爸陪我玩,真是太好玩了......


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是在點滴的互動中,從父母的語言、表情、身體動作中,一點點表達、發展和探索自己。

3個月寶寶疑因睡眠訓練死亡:沒有回應的“愛”,就是孩子的絕境


建議2:學會“允許”


我們都不是神仙,也不是金剛不壞之神,有些時候,真的很累很疲憊。

這個時候,允許自己暫時做不到,允許孩子哭一會兒,就很重要了。

當我們比較疲憊的時候,可以延遲肢體回應,但言語回應儘量第一時間進行。


比如,聽到寶寶哭了,首先嘴裡說著“寶貝,媽媽在”,然後再慢慢跟上肢體的回應——撫摸或者擁抱。


有位朋友,在寶寶剛出生的那幾個月裡,跟我說過最多的話是:“她哭了,我怎麼哄都不管用,感覺好挫敗。我怎麼就照顧不好這個小寶貝呢?”

在朋友的信念裡,哭是不好的,哭意味著自己沒照顧好寶貝,但有時候真的沒辦法第一時間讀懂並滿足孩子,所以她就陷入了自責和愧疚中。

其實,這跟媽媽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關,因為她曾經不被允許哭,所以孩子正常範圍的哭鬧,在她那裡也成了愧疚和焦慮的根源。

我給朋友的建議是:允許自己累的時候,反應慢一些;允許自己努力了但孩子還是哭。

很多關於孩子養育的問題,都因為有太多的“不允許”(對自己、對孩子、對其他人)。

實在沒轍的時候,就靜靜陪著那個哭鬧的孩子哭一會兒吧,有溫暖陪伴的哭,也是一種療愈。

3個月寶寶疑因睡眠訓練死亡:沒有回應的“愛”,就是孩子的絕境


建議3:尋求支持


養育幼小孩子的工作,大部分情況下是由媽媽承擔,也有不少家庭由老人或保姆承擔。

媽媽剛生完孩子的第一年裡,身體需要恢復,孩子需要照顧,很多職場媽媽還要兼顧工作,身心疲憊是難免的。

這個時候,也是良好的夫妻關係、家庭支持系統發揮作用的時候,其中,夫妻關係最為關鍵。

媽媽帶孩子,爸爸連同其他家人承擔起孩子之外的家庭事務,讓媽媽可以專注陪伴孩子,也有時間休息恢復。

很多時候,媽媽們急於尋找“訓練”孩子乖乖睡覺的方式,是因為一個人承擔起所有照顧孩子的責任,沒有人支持分擔,萬分無奈之下,才病急亂投醫,誤入偽科學育兒的坑。

如果伴侶或其他家人不給力怎麼辦呢?

在自己疲憊的時候,我們要學會主動表達需求:

“現在需要你抱一會兒孩子。”

“晚上你帶一個小時孩子,我必須休息一下。”

“我這會兒情緒繃不住了,娃給你看會兒。”


及時覺察自己的狀態,然後正向直接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做到這兩點,一般情況下,家人都會願意支持的。

有些家庭照顧孩子的主要責任是外婆、奶奶或保姆,其實也是同一道理。

其他家人盡力給那個主要照顧孩子的人,以關懷和支持,給TA一些自己的時間,當TA放鬆整理好自己,才能用更好的狀態來面對孩子。


成人的世界充滿責任和不容易,但這並不是我們把改造目標放在孩子身上的理由。


疲憊煩躁的時候,覺察一下:自己內在哪裡失衡,調整自己;外在需要怎樣的支持?想辦法尋求支持。


而不是想辦法去“訓練”,一個剛出生、還需要我們全身心呵護的嬰兒。

最後,跟大家分享另一位心理學家哈洛的“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的研究結果。(點此可查看詳細分析)

3個月寶寶疑因睡眠訓練死亡:沒有回應的“愛”,就是孩子的絕境

通過對恆河猴的長期實驗之後,哈洛得出以下結論——

獨立並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訓出來的,得到細心呵護、及時回應的孩子,更容易離開媽媽懷抱獨立探索,成為更加獨立、更能適應社會的成年人。

得到愛撫和疼愛越多的孩子,就越會敞開內心,自信開朗,得到關注越少的孩子,越會封閉自己的內心,漠視周圍環境,孤僻不合群。

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量,那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需要。

觸摸,就是肢體上的及時回應和滿足;運動和玩耍的過程中,也必然伴隨著及時的語言和肢體回應。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沒有回應的“愛”,就是將他們置身於絕境的“劊子手”。


真的愛孩子的話,就不要聽信任何“訓練”的方法,而是跟隨內心,盡力而為給孩子積極而充滿連接的回應吧!


關於我們

幸福雙翼專注專業系統家庭教育知識傳播,致力於陪伴和支持千萬中國家庭邁向幸福。

圖片 / Pexel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