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丨这些“大家”邀您来读书

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再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沏上一杯茶,拿起一本书,在午后暖阳下静静的读起,在书的海洋里暂时忘记新冠肺炎疫情,从阅读中获取营养。

当日,中科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领衔、该校多位专家学者一同邀师生们来阅读,并分享了他们的读书经历、感悟和方法。

另悉,兰州大学图书馆为鼓励读者阅读热情,培养读者阅读兴趣,特别设置每年一届的“阅读之星”评奖活动,并在疫情期间开展了“悦读抗疫”书评征集活动。目前,“阅读之星”和“悦读抗疫”书评征集活动获奖名单都已揭晓。

中科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

古人讲,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通过自己的阅读,来想一想,我们全世界、我们全球、我们这个地球村,与我们每一个人之间的关联关系,能够改变我们自己,使我们把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读一本好书,交一个朋友,使我们每一个人能够终身受益,使我们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使我们每一个兰大人成为嗜书如命,并且能够从中读出更多滋味,读出更多精彩人生的每一份子。

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孙冠臣:

过去上学读书懵懵懂懂,尤其是中学时读书很苦,那时候的读书学习显然不能与当下的读书生活相比,因为十年寒窗苦,只为升学、求职,只为出人头地,一个个老师给的、家长给的、“自己”制定的“小目标”要实现,读书只是手段和路径而已,虽也渐渐读出了点味道,但因功利性太强,总有压力和急迫。现在安安静静地坐在阳光下,一杯茶、一本书,这才叫读书,味道足,主要还是从容,一本书可以读完也可以不读完,可以随便翻翻,哪怕只是闻闻书的味道,看看书的目录和作者的后记也无不可。

基础医学院教授 杨克虎:

我是个典型的农村娃出身。是读书,给了我走出乡村、改变命运的阶梯,让我踏入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给了我成长的翅膀,也让我从读书中找到了上进的秘钥。

后来,我通过读书开拓了视野,是读书支撑我从图书馆转型到循证医学这一全新领域,也给了我探索交叉学科的勇气。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们团队与国际证据援助联盟合作,向全球推介并每日更新我国新冠肺炎防控救治的最新证据……还是读书,给了我在国家应对重大危机事件时做实事的机会,助力我在疫情中贡献一点力量。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是医治心灵顽疾的良药,愿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经济学院教授 郭爱君:

若要成为智慧之人,那就要首先成为“爱智慧”之士,常读书,多读书,智慧就在其中了。清人蘅塘退士在其所编《唐诗三百首》序中引用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由此看来,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常读即通,也是可能的事情。

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读书是治学的基础,治学是读书的追求。治学很难;但读书,却是一辈子的事情。读书与治学,让人获得洞察世界与人生的能力,使人得到精神的升华;让人知晓文化的多样性,使人养成宽容的态度以与社会相处;让人承继先贤的智慧,使人以觉悟未知。

文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者 武永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