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了,那个“活在郭晶晶阴影之下”的女人,最后怎样了?

文/林小白

万万没想到,第七期的《跨界歌王》里,昔日的“跳水女皇”吴敏霞,竟以歌者身份登上舞台,唱了一首《明天你好》。

当她在台上含着热泪唱着:“每一次哭,又笑着奔跑;一边失去,一边在寻找;明天你好,声音多渺小,却提醒我,勇敢是什么。”

网友纷纷泪目:“太不容易了,吴敏霞加油!”“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很多人知道吴敏霞,是因为郭晶晶。

15年了,那个“活在郭晶晶阴影之下”的女人,最后怎样了?


2001年,吴敏霞被选中与郭晶晶搭档双人3米跳板项目。

此后很多年,吴敏霞一直生活在郭晶晶的光环下,被戏称为“千年老二”。

作为郭晶晶的搭档,吴敏霞是沉默的,也是低调的。

每次比赛后,面对记者的采访,郭晶晶都能自如地和记者“过招”,而吴敏霞却常常默默站在旁边,一言不发,淡淡地微笑着。

15年了,那个“活在郭晶晶阴影之下”的女人,最后怎样了?


很多人因此忽视了她,甚至不看好她。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姑娘,会在多年之后凭借十二万分的努力,蜕变成了当之无愧的“跳水女皇”。

01

其实,吴敏霞并不适合成为跳水运动员。

用吴敏霞的话来说,她不是天赋型的运动员。比起资质,她甚至不如比自己小5岁的跳水新秀何姿。

15年了,那个“活在郭晶晶阴影之下”的女人,最后怎样了?


跳水被称为是“一秒钟的艺术”,走板、起跳、屈体、翻腾、打开、入水,所有动作加起来,全部在不到两秒内完成。

这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要求极高。

吴敏霞髋、胯关节突出,如果从事跳水运动,极容易有股骨头坏死的风险。

吴敏霞知道这一切,但她仍执意决定要跳水。

然而正是这个决定,让吴敏霞在往后岁月里,面临了一个又一个挑战。

15年了,那个“活在郭晶晶阴影之下”的女人,最后怎样了?


6岁那年,吴敏霞刚开始训练跳水,就发现自己是极容易受伤的“玻璃人”,仅仅只是练习入水这一项,身上就被弄得青一块紫一块。

9岁那年,吴敏霞进入上海专业队,离自己的跳水梦又进了一步。

谁曾想在训练中,吴敏霞不慎右手关节骨裂,康复后不再适合对双臂冲击力较大的跳台项目,只好改练跳板。

13岁,吴敏霞被国家队选中,却在体检时查出血色素偏低,在高强度训练中易发贫血,后经反复观察才勉强入队。

“可能小时候科技没那么发达,有些指标不像现在那么精确,所以能‘逃过一劫’。要是换到现在,说不定一开始还没练就被pass掉了。”

15年了,那个“活在郭晶晶阴影之下”的女人,最后怎样了?


进入国家队后,吴敏霞悬着的心不仅没落地,还被吊得更高了。

“1998年,我刚进国家队时,全国最优秀的选手都集中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如果选手没有潜力,就只能打道回府。”

13岁的吴敏霞深深的明白:既然拼不过天赋和身体素质,那就只有勤奋练习这一条路子可走了。

“当时我就想,只要每天多练点,老天总不会辜负我吧?”

每周7天,她至少有6天都在训练。每天至少翻300多次跟头,重复3000次跳水动作,来达到从3米板上起跳至入水这1.7秒的标准。

最后,吴敏霞果然没有让自己失望。

15年了,那个“活在郭晶晶阴影之下”的女人,最后怎样了?


因为她的刻苦、努力、标准,她成了“铁打的吴敏霞”。从搭档郭晶晶到何姿再到施廷懋,吴敏霞没有一次令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旁落。

“我选择了,我也成为了一名运动员,我觉得这已经是一种奇迹。

每天都在不停地调整自己的心理负担,那么辛苦,自己还在坚持,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一个梦想,走自己想走的路,让自己不留遗憾。”

02

2012年伦敦奥运会,27岁的吴敏霞以414.00分近乎完美的惊艳表现击败队友何姿,拿到了自己的个人奥运首金。

这一枚金牌,吴敏霞足足等了8年。

15年了,那个“活在郭晶晶阴影之下”的女人,最后怎样了?


这8年,用媒体的话来说,“吴敏霞永远都活在郭晶晶的阴影之下”。

不管是雅典奥运会还是北京奥运会,吴敏霞在单人项目的争夺上,一直排在郭晶晶之后。

吴敏霞当然期待自己和郭晶晶站上同样的高度,但除了刻苦训练和咬牙坚持,“没天赋”的她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正因为这枚金牌来之不易,在伦敦奥运会上夺冠后,向来拘谨、羞涩的吴敏霞情不自禁地掩面哭泣。

“我太激动了,这枚金牌和以往都不一样。过去都是双人的,这是我第一次站在个人的最高领奖台上。”

15年了,那个“活在郭晶晶阴影之下”的女人,最后怎样了?


伦敦奥运会后,大家都以为,带着“大满贯”荣誉的吴敏霞要退役了。

毕竟,在荣誉最巅峰选择转身离开,对运动员来说,大概是“功成身退”的好时机。

但大家都没想到的是,吴敏霞竟选择了又一个4年。

这个决定,甚至连中国跳水队的领队周继红都有些讶异。

周继红回忆,北京奥运会后,吴敏霞其实就有了退役的念头。尽管她选择了坚持,但“连能否跳到伦敦奥运会都是未知数”。

她好不容易撑过了伦敦奥运会,结果,她选择的不是转身,而是继续。

对吴敏霞来说,这个决定很难。毫无疑问,里约奥运周期的4年,比此前任何一个4年都更艰难。

15年了,那个“活在郭晶晶阴影之下”的女人,最后怎样了?


而中国跳水队之前还没有以30岁“高龄”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吴敏霞要做“第一人”,需要去突破极限。

在身体层面,吴敏霞已经很是吃力。

她的队医说,“除了头,她浑身都是伤。”吴敏霞自己也调侃,“浑身已经没有地方增加新伤了。”

而就在出征里约的三个月前,吴敏霞不慎在训练中被跳板划伤了小腿,伤口足有一指长,好几个星期无法下水。

后来伤病恢复后,在大强度的练习下,伤口又重新开裂。这导致吴敏霞不能久站,更不能走太多路。

15年了,那个“活在郭晶晶阴影之下”的女人,最后怎样了?


为此,她不得不放弃了担任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的荣誉。

这过程太难了,难怪吴敏霞开玩笑地说:“当初要是知道这么辛苦,可能就不会再坚持一届了。”

但就在2016年8月7日,吴敏霞和施廷懋在双人三米跳板项目中以345.60分的总成绩夺得冠军,很多人隔着电视甚至都看不出吴敏霞备受伤痛的折磨。

15年了,那个“活在郭晶晶阴影之下”的女人,最后怎样了?


那天的赛后采访,有记者问吴敏霞“你觉得自己伟大吗?”

出乎意料的是,一向腼腆、谦逊的吴敏霞说:“我觉得还挺伟大的吧。”

那一天,吴敏霞30岁零271天。

30岁的伏明霞,早已嫁做人妇,生儿育女;30岁的郭晶晶,正式宣布退役,即将成为豪门太太;而30岁的吴敏霞,一身伤病,却仍战斗在奥运的第一线。

这就是吴敏霞,她有着自己内心的坚持。

因为坚持,她为跳水事业奋斗了25年,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5枚奥运金牌的女运动员,也是历史上唯一连续四届蝉联奥运金牌的跳水选手,被英媒BBC评价为“传奇运动员”。

03

2016年12月14日,在CCTV#体坛风云人物#提名奖颁奖现场,吴敏霞正式宣布退役。

在现场,吴敏霞屡次哽咽。

“其实自己还是很害怕这一天的到来,可能对于我来说,想继续练下去比退役两个字更容易一些。

退役就意味着,不能站上我最热爱的舞台,也不能再作为运动员去参加比赛,但是,真的很抱歉,我的身体不允许我再继续训练下去。”

至此,吴敏霞25年的跳水事业就此终止。

15年了,那个“活在郭晶晶阴影之下”的女人,最后怎样了?


很多人以为,人淡如菊的吴敏霞在退役后会淡出公众视野,但吴敏霞反而活得愈发精彩了。

她先是到上海体育学院上学,完成自己的研究生学业,把之前因为训练耽误的读书时间补回来。

再到后来上直播,参加综艺节目,我们惊叹于少言寡语的吴敏霞什么时候在镜头前这么自如了。

连吴敏霞都说自己的反差惊呆众人,“有些朋友开玩笑问我,你是不是忘吃药了?”

其实,吴敏霞只是活出了自己罢了。

“小时候,别人都在玩,而我选择了训练。如今我有了时间,我不希望给自己设定什么,过得快乐点吧,毕竟之前比较辛苦,我希望以后能享受一下,换过来活一活。”

所以,她更愿意把多面的吴敏霞展示于镜头前。

她参加《极速前进》《味之谜》《金星秀》《最强大脑》《跨界歌王》,她不再像原先在训练场上的克制、低调,她活得更加释放与自信。

15年了,那个“活在郭晶晶阴影之下”的女人,最后怎样了?


她开创了新的事业,成为了泳衣品牌的创始人。

“泳装跟吴敏霞是最贴切的,以敏霞的精神内核和起点,极有可能将品牌推广到世界去。”

除此之外,她还作为技术代表先后两次参与游泳世锦赛,出任共青团上海市委兼职副书记、上海体育局团委副书记,担任“健康中国”的形象大使、当选为2008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党的“十九大”上海市党代表……

在今年的70年国庆庆典上,吴敏霞也作为代表站在奥运主题花车上,见证祖国的荣耀时刻。

15年了,那个“活在郭晶晶阴影之下”的女人,最后怎样了?


有人说,吴敏霞真是不容易,25年才“媳妇熬成婆”。但对吴敏霞来说,自己在做的只有一件事——坚持。

“能多坚持一下,就多坚持一下吧。”这是吴敏霞常挂在嘴边的话。

吴敏霞不是没有经历过失落,也不是没有经历过失败。这个从小被贴上“没天赋”标签的小姑娘,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凭的都是“坚持”二字。

15年了,那个“活在郭晶晶阴影之下”的女人,最后怎样了?


在赛场上,没有人想输,但金牌只有一块。

同样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人想倒下,但这个世上总会有弱者强者。

而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就是像吴敏霞一样咬牙坚持。

在里约奥运会,吴敏霞面对镜头说,“从来没有想象过坚持这么久,也确实挺不容易的”。

这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种种艰辛,却也蕴藏了厚积薄发的力量。

生活中,每个人都将面临不同的困境,它们会让我们无助、彷徨,甚至会放弃。

但如果咬咬牙多坚持一下呢?我们可能就会成为另一个“吴敏霞”。

15年了,那个“活在郭晶晶阴影之下”的女人,最后怎样了?


等到我们终于站在困境的另一头,再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我们一定会感谢当初那个拼命努力的自己。

也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对明天从容地说一句:“明天你好”。

—END—​

作者简介:林小白。热衷旅行,热爱写作,出版了《行动力》《每天多出一小时》。公众号:林小白向上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