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雙子殺手》,在希望和失望間遊離

看完了李安的《雙子殺手》,也看完了很多爭議和科普,有些話想說


李安的《雙子殺手》,在希望和失望間遊離

電影海報

首先很多人說拋開技術而言,這部電影是不及格的,但其實這部電影很難拋開技術去談,因為他就是一次電影技術的嘗試。

電影史上最高幀速每秒 120 幀,超級3D,4K,超高亮度,這些能說沒有價值嗎?肯定不是,只是我們習慣了李安講故事的細膩動人,突然看到這麼不李安的一部片子,覺得失望。


李安的《雙子殺手》,在希望和失望間遊離

權遊8躺槍

我去了解了一下這個叫CINITY的技術,CINITY影院系統是當前電影放映領域的最高綜合技術規格和最佳綜合電影展現形式,融合了4K、3D、高幀率(HFR)、高亮度、高動態範圍(HDR)、廣色域(WCG)、沉浸式聲音(Immersive Sound)等電影放映領域的最新技術。

說起來老長一段,看這一組數據就大概明白這個技術和普通電影的區別了:

CINITY,2D時亮度可達到30-32FL,國內外大多數影廳是10-14FL;CINITY放映3D時19米寬銀幕下,單眼亮度為28FL,20-24米銀幕寬度下單眼亮度為20FL,國內外普通影廳是3-7FL,CINITY要高出其4-9倍;國內外高端品牌影廳3D亮度是10-14FL,CINITY要高出其2倍以上。

亮度指標是放映效果的基礎性指標,亮度不夠其他如3D效果、高清晰度、大色域、HDR、高幀率等放映指標和效果就都無從談起了。


李安的《雙子殺手》,在希望和失望間遊離

技術確實是好的

就這部電影來說,我覺得李安是主動地放棄了一些東西。

他很多次說,自己這次選了一個比較傳統的故事:

「故事上是退了幾步,希望大家多擔待。」

但是:「慢慢會發現他有另外一種美感,和膠片時代完全不同的一種美感。」

他在追求另一種美感。

其實很多年長的人,或者老導演,會非常努力地去維護舊的規則和世界,講自己擅長的故事。但李安不是。

好像從《少年派》開始,他就頭也不回地往這條路走了。

《比利·林恩》感覺到有變化,《雙子殺手》又變化得更大,就技術來說,確實是進步了不少。

他在這條誰都不看好的路上,拖著沉重的成本,艱難地邁了一步,兩步。

《衛報》採訪的時候,他整個人陷進了椅子裡,非常疲憊:

「一切都比你現在想象到的,難多了。」

這根本不是他的強項。

他自己肯定也知道我們會如何評價,也知道不足在哪,但他就是想這麼去做,去冒險一回。

他已經這麼成功了,明明可以拍自己最擅長的題材和故事,但還是要做最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雙子殺手》北京場放映後,採訪裡他說,

「現在只有我一個人這麼拍,到底是我有問題,還是這個世界有問題?」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他說:

「對我個人來講,我必須要追求,而且新導演很難有這個資源,那我們現在有這個資源,當然應該去追求。」

看他在電影上映前後的採訪,感覺都有一種忐忑,疲憊在,好像已經看到了不被人接受的結局。

但有人問他,還要繼續拍120幀電影嗎?

他還是說:「只要還有人肯投資,我就會一直拍下去。」

《比利·林恩》反響不好,他就接著拍《雙子殺手》,《雙子殺手》也不夠好,他還要繼續拍心心念唸的《馬尼拉之戰》——

如果還有人願意投資,他會一直拍下去。


李安的《雙子殺手》,在希望和失望間遊離

微博網友

感覺還有點心疼。

好像看到他捏緊拳頭,反覆地敲一扇不知道會不會開的門。

所以即使不是預期的故事,就算對這部電影失望,我也沒辦法對李安失望。

因為他是不顧一切在探索電影的邊界,「調查兵團」式的前進。

想到詹姆斯·卡梅隆,1922年,第一部3D電影就出現了。但《阿凡達》之後,3D才慢慢變成主流。

還有現在還算是“半個黑科技”的VR遊戲,也沒有像ns、ps一樣走入大家的視野,是以為他的畫面實在太粗糙,遊戲性也不高,一般玩幾次就不是很想再玩了。但是很多VR遊戲的廠家還是投入很多錢去做,因為大家知道VR一定會變革遊戲界的,不是現在也不會太遠。


李安的《雙子殺手》,在希望和失望間遊離


這些都和李安一樣,李安的做法也許就現在看來沒有意義,但說不準在多久的將來,就會觸發一類電影的變革。

可能到很久之後,電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120幀已經成為了主流,那時候會有人想起,第一個這樣做的人。


李安的《雙子殺手》,在希望和失望間遊離

李安還是很可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