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扇面集萃

扇子除了是消暑納涼利器

其扇面上多姿多彩的繪畫

也成為一種獨特藝術形式

為扇子增添更自然活潑的氣息

讓人心中也更覺清涼暢快

悠然自得

袖裡翰香 咫尺翰墨

——明清扇面集萃

∨撰文 / 張月

支持 / 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清扇面集萃

清 楊銳 篆書《儒林傳》


絹本,尺寸:26.6cm×27.4cm,楊銳(1857~1898年),字叔嶠,戊戌六君子之一。此扇節錄《漢書·儒林傳》,篆書線條剛健,呈現出一種凝重、古雅的風格,行書款字與篆書正文形成對照。


在中國書畫藝術中,經由最初的實用品發展到純藝術欣賞樣式的,唯有扇面書畫。書畫藝術與扇面結合促生扇面畫這種獨特藝術形式,使扇子除祛暑納涼的實用功用外,更成為人們品讀賞鑑的藝術品。


扇之於繪畫

扇子與書畫結緣始於漢晉時期,那時的扇子用竹子、蒲草或絲織物製成,不能摺疊,稱為團扇。到了宋代初期,人們把熟宣紙裱糊在竹骨上,使它能夠摺疊,此時團扇畫與摺扇畫並存,扇面繪畫有了更大的發展,正式開啟了“扇面之於繪畫”的歷史,即畫家借扇面的外在形制,為繪畫作品增添了自然、活潑、清新的氣息,以至扇面作為一種小品性的繪畫形制完全從扇子中脫離出來,形成獨立的扇面繪畫藝術。

明清扇面集萃

清 錢慧安 《泛舟訪梅圖》


紙本,設色,尺寸:18.1cm×54cm,錢慧安(1833~1911年),號清溪樵子,幼年即喜作丹青,善工筆畫人物,為“海派”代表性畫家之一。此圖是錢派人物畫的典型風格。繪有一高士與童僕寒江泛舟賞梅之景,高士倚坐烏篷口抬頭觀梅,神情專注,自然而閒適。此圖繪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時年42歲,為其盛年精品之作。

明清時期,摺扇以獨特的形制和“收則摺疊,用則撒開”的便利,受到上自皇室貴胄下至文人士大夫及百姓的廣泛喜愛。史料記載,永樂年間朝鮮進貢摺扇,受到明成祖的賞識,於是命內廷工匠仿製,用來供給後宮和賞賜群臣把玩,漸漸“自內傳出,遂遍天下”。明清兩代書畫藝術進入一個繁榮時期,扇面書畫也因此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明清扇面集萃

明 唐寅 《秋風紈扇圖》


尺寸:77.1cm×39.3cm,唐寅,即民間傳說中的風流才子唐伯虎,人稱“吳中四才子”之一。這幅畫準確生動地描繪了一個蕭瑟秋風中手拿團扇心情惆悵的女子的情態,並通過題詩,隱喻式地抒發了他對懷才不遇、世態炎涼的感慨。


扇之於風雅

看似不過尺幅的扇面,對於藝術的要求卻並不低。因其幅面較小,形式固定,材質特殊,書畫家在創作時需要佈局精準、技法嫻熟,一幅盈尺小品往往就能體現創作者在自然情態下的藝術造詣和筆墨意趣。扇面的紙張多為上過礬的熟紙或者金箋,質地相對堅韌,筆墨施於其上容易流滑和走墨,往往難以達到沉著蒼勁、渾厚含蘊的效果。因此,對書畫家筆墨的要求會更高,加之上寬下窄的形式,對構圖也帶來一定的難度。

明清扇面集萃

清 趙之謙 《牡丹圖》


灑金箋,設色,尺寸:18.6cm×55.5cm,趙之謙(1829~1884年),工詩文,擅書法、繪畫、篆刻,為清末寫意花卉之開山畫家,是“海上畫派”先驅性畫家,此幅作品以寫意之法繪折枝牡丹,花以沒骨發為之,葉以濃、淡綠色渲染,為其盛年寫意花卉之佳作。

書畫扇集書法、繪畫、裝幀、雕飾等多種藝術要素於一身,以其風致清雅受到了文人墨客的青睞,寫、畫扇面饋贈友人成為一種禮節時尚,文人優遊雅聚也常常互示所藏書畫扇,以助清興。明成祖朱棣非常喜歡摺扇,曾命工匠仿造國外所供奉的摺扇,並將其賞賜給大臣,此舉不僅提高了摺扇製作水平,也刺激了摺扇在社會上的流行。

明清扇面集萃

清 惲壽平 《折枝桃花圖》


紙本,設色,尺寸:18.5cm×58.1cm,惲壽平(1633~1690年),字惟大,後改壽平,別號雪衣居士。不應科舉,以賣畫為生。早年從父學詩文,題句清麗脫俗,為“昆陵六逸”之一,從叔父學畫山水,又從法元四家。其畫以水墨著色渲染,形神兼備,有文人畫的情調與韻味,人稱“常州畫派”,在畫史上與“四王”、吳歷並稱“清初六大家”。此圖繪沒骨桃花,題贈友人。


扇之於禮儀

明代商業發展和市場繁榮,更是刺激了人們對優質扇子的需求,扇子的設計和製作工藝可謂爐火純青,扇子製作行業的興旺發達,以及社會上扇子使用的流行度,讓當時來華的意大利人利瑪竇也信感驚異,他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這樣描述:

明清扇面集萃

林則徐 《臨米芾行書帖扇》


林則徐(1785~1850年),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此扇臨米芾《長至帖》、《韓馬帖》行草,融蘇軾之豐腴,米芾之跌宕於一體。

在這裡有一種特殊的行業遠比別處普遍,那就是制扇業。這些扇子通常是在酷熱季節用來扇風的,各個階級的男女兩性都在使用。在大庭廣眾之中不帶扇子會被認為是缺乏風度,儘管氣候使人應該避風而不是扇風。或許這種特殊習俗存在的原因是人們用扇子是為了裝飾更甚於為了需要……有時候扇子上書寫著一些格言甚至整篇詩詞。扇子作為友誼和尊敬的象徵,最常用於互相饋贈的禮物。在我們的住處有滿滿一箱這類扇子禮品,這都是友人為表示敬意贈送給我們的,我們也拿來送人作為友誼的證明。

明清扇面集萃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年) 和保羅斯·李(Paulus Li),摘自阿珊那休斯·科歇爾(AthanasiusKircher)所作《畫中國》。利瑪竇於1583年(明神宗萬曆十一年)來到中國居住,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播的開拓者之一。除了傳播天主教教義外,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利瑪竇曾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對中國的扇子文化多有描述。


扇之於收藏

扇子引風障日等實用功能主要是由扇子本身所提供的,但這些物質性功能並不能保證它能永遠屹立於物質文明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隨著時代的變革,會漸漸出現新的事物將其替換或淹沒。而作為審美之扇的藝術魅力和文化意義,則賦予了它不朽的社會生命力,扇子也逐漸從一種功能實用符號演變成為一種藝術審美符號。

明清扇面集萃

明 陳洪綬 《攜杖觀畫圖》

泥金箋,設色,尺寸:15.8cm×49cm,陳洪綬(1598~1652年),字章候,號老蓮,能詩善書,長於繪畫,人物、花鳥、山水無一不精。陳洪綬師法古人,卻能不拘前人守成法,奇思巧構,變換合宜,古拙中見俊美,所繪人物富有強烈的個性氣質,被稱為“高古奇駭”。

明清扇面集萃

清 顧洛 《秋水橫琴圖》

紙本,設色,尺寸:18.4cm×52cm,顧洛(1763~約1837年)字西梅,號禹門,清嘉道時名家,尤擅仕女、山水,亦工花卉。生平作畫未嘗重稿,亦未授一弟子。此圖作於道光15年(1835年),繪高士臨流撫琴圖,以贈友人。


>> End


明清扇面集萃


精彩版式呈現


明清扇面集萃

明清扇面集萃

明清扇面集萃

明清扇面集萃

明清扇面集萃


明清扇面集萃


本文節選自《文明》2014.06月刊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


明清扇面集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