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维摩诘经》,学做事态度

维摩诘是一位居士的名字,他是居住在毗耶离城的一位在家菩萨,相传他是金栗如来的化身。为教化众生,常常以疾病形态示众,为了传播佛法,他也常常深入到各种人间场景中去,甚至包括酒馆等地。维摩诘辩才无碍,慈悲方便,受到居民们的爱戴。

有一次,维摩诘生病了,他心里想着:怎么佛祖也不派人来看我?

这个念想一动,佛祖就知道了。

佛对座前的弟子们说:维摩诘生病了,你们谁能代表我去看望一下他?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没人响应。

佛只好自己点名。没想到,一连点了十几个弟子,甚至还有菩萨,都告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只不过是代表佛去看望一下生病的维摩诘而已,为什么大家伙纷纷表示自己不堪此任呢?接下来,每个被佛点到名的弟子,都讲述了一段自己与维摩诘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点便是:维摩诘居士的智慧辩才很高,每个被他点化过的佛弟子,都深深折服。也因为如此,不敢再去会见维摩诘,生怕再次讨论起佛法来,自己不是对手呀。

在佛弟子中被称为“智慧第一”的舍利佛说:有一次我在树林中打坐,维摩诘居士路过,对我说:所谓禅坐,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静坐,甚至连打坐的念头也不应该有,才是真正的静坐。

关于何为禅坐,维摩诘一番论证说完之后,舍利佛默然而止,哑然无对。

在佛弟子中有“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也讲述了一段他与维摩诘的故事。有一次大目犍连为居士们说法,维摩诘对他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

一番论述讲完,大目犍连也无话可说了。

在佛弟子被誉为“苦行第一”的大迦叶也对佛说: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大迦叶曾经在贫民区里乞食,维摩诘批评他说: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

毫无疑问,从那以后,大迦叶再也不劝人修习声闻小乘之道了。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最后,佛问文殊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文殊菩萨回答: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以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听到文殊菩萨这一段,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才是做事该有的态度呀。

果然,听闻文殊菩萨愿意去探望维摩诘居士,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

原本不愿意来、不敢来、不能来的,都跟着来了,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毗耶离城。大家伙都不想错过一场精彩的佛法对决,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想起刚读大学时,老师对我们说:要多读书,多读书,才不会总像个傻子似的听不懂别人在做什么。可能一开始的确只能像个傻子似的站在一边,听别人说,既听不懂,也插不上嘴;后来自己读书思考,慢慢的,就可以大智若愚了。

自己不懂的知识,听闻别人讲,便是学习精进的机会。

果然,文殊菩萨与维摩诘一见面,便开始讨论佛法了。每一句都带着禅机——

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维摩诘经》中有一句话非常有名: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句话让人想起王维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