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城最早的風景名勝長啥樣?

今天位於人民大街沿線,與兒童公園隔街相望的杏花村公園,是長春市內面積最小的公園,而在100多年前,它卻是長春第一大風景名勝。清末,位於長春老城寬城子外的杏花村是如何成為風景名勝的?當它的擁有者破產後,荒廢后的杏花村又因怎樣的機緣而獲得新生的?

長春城外村落 因不宜耕種而變身“杏花村”

昔日杏花村的面積要遠遠大於今天的公園。它位於長春寬城子老城以西大約5華里處,也就是今天解放大路北側,從西民主大街一直到人民大街這一大片區域,據記載,其面積約有“40餘畝”,而實際面積比記載的還要大。長春地勢平坦,無山可依,杏花村依靠了一條天然的從西北向東南流向的溪水——黃瓜溝,公園就在此溝上游的南北兩岸。黃瓜溝水分南北兩條,雖然水勢平緩,但其面積較大,水邊無法耕種,再加上地形起伏,只適合耐澇的樹木的生長,於是這片土地的業主劉殿臣,就種植了大量的果樹苗木,把這塊土地經營成林地。據《長春縣誌》記載:“其中遍植櫻桃、李、杏等樹,而又以杏為最多”,因而有著了“杏花村”這一富有詩意的名字。

長春城最早的風景名勝長啥樣?

今日杏花村

1900年,杏花村已初具規模。當時長春地區也爆發了義和團運動,俄國藉口保護僑民與鐵路建設為名,派遣大批俄軍進入東北,開始長期佔據中東路沿線各地,這其中也包括長春。當時長春知府為謝汝欽,他曾“單騎馳入俄營”,去慰勞俄軍,並讓其勿驚擾百姓。在長春地方官的協調和抗議下,俄軍只是駐在長春周邊地帶。俄國軍隊以騎兵為主,杏花村草木茂盛,又有溪水流過,正適合飼養戰馬和駐紮軍隊,因此大批俄軍在此安營,於是這一名勝“遭其蹂躪,所有花木摧殘殆盡”。在俄軍撤離之後,園主劉殿臣瀕臨破產,根本無力重整家園,杏花村就此荒廢。

知府王昌熾 重修杏花村成為“課農山莊”

杏花村作為劉殿臣的私產,還只是一處自然景觀,而到世紀之交,經過長春府知府王昌熾重修的杏花村,則被賦予了文化的內涵。1901年農曆的九月,湖北江夏人王昌熾就任長春府知府,他的到來,為杏花村開啟了一段新的歷史。

王昌熾是一位比較關心農間疾苦的官員,他路過荒廢的杏花村時,感到很可惜,於是就捐出自己的廉俸錢,將其購歸官有。在園內重新補栽榆、柳、櫻桃、杏等樹木,為乾涸的水池重新蓄水,重新種植菱、藕;又在黃瓜溝北岸“建瓦舍三楹”,掛上“課農山樁”的匾額和一副對聯,上聯為“倚雲枝豔,映日花嬌,於此間遊目騁懷,得少佳趣”;下聯為“新月鐮腰,斜陽笠影,看遍地男耕婦饈,求通民情”。這幅對聯體現出王昌熾關心農桑、渴望社會安定的精神追求,頗有追求恬淡自然的生活情趣的意境。除了這三間房子,王昌熾還在南岸修了一座草亭,在池邊還設了欄杆。經過整修後的杏花村,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

長春城最早的風景名勝長啥樣?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立即刪除

為了向人昭示王昌熾的貢獻,1903年農曆五月,王昌熾的幕僚秋元朗還特地撰寫了一篇《杏花村記》,由史菡書丹,立了一座石碑。由此可見,杏花村修復工程,可能是在1903年的夏天結束的。史菡是直隸玉田人,緒乙酉科舉人,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曾任長春垧捐局總理,在宣統元年還出任吉林省檢察廳廳長,與王昌熾是金蘭之交。

由史菡書寫的這座碑,在當時就立在杏花村西北的高岡上,詳細記錄當時杏花村的規模,重建過程等。《長春縣誌》收錄了這篇碑記,為我們瞭解杏花村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建好的杏花村,成為當時長春人休閒的好去處。王昌熾在1905年卸任離開長春前,曾多次到此“遊宴”,這裡留下了他許多的足跡。而杏花村的原主人劉殿臣,則被僱用在這裡培育、灌溉草木,做清掃園林等工作。

成為長春名勝 “吉長道立苗圃”功不可沒

民國時期,杏花村公園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管理,以杏花村為核心,官方建起了苗圃。1916年2月,時任吉長道尹的郭宗熙為推行植樹造林,在上報並得到吉林巡按史(省長)的批准後,在杏花村的北側,從民間購買了40畝土地,連同杏花村的土地,設立了一所“吉長道立苗圃”(還被稱為“種植試驗場”),苗圃事務所就設在“課農山莊”內。苗圃裡栽種了桑、松、柏、楊等十多種樹苗。每到春天,吉長道尹就將這些苗木分發給各縣,讓其領苗栽種;郭道臺本人也在每年的植樹節“躬率僚佐及各界來此手植樹木,提倡人工造林”。為了辦好苗圃,吉長道尹還特別聘請了技術顧問,並派人到吉林市東關、北關的各處花園中“採購新奇木本花秧,運回苗圃,以供眾覽”,這些奇花異草大大增加了杏花村的吸引力。至於苗圃所需要的經費,每年都列入財政預算;每年苗圃的辦理成績,也要隨時呈報吉林省長。從此,以杏花村為核心的長春總苗圃,正式納入了官方管理,與長春公園(當時的中國公園)、商埠局等,成為吉長道尹直管機構之一。

以王昌熾的修復作為基礎,加上長春苗圃的設置和專人的細心經理,民國年間,杏花村已經是“樹木蔥蔚,饒有十里杏花之趣,光景無邊”,是長春最重要的名勝。當時民國政府的教育部規定,學校可以舉行春秋兩季郊外旅行,長春的中國學生們,每到旅行之期,“必到杏花村旅行”。學生在這裡,不僅能看到秀麗的風景,還能“參觀杏花試驗種植”。在星期日,甚至長春全城的學校學生都在此觀看遊覽,可見杏花村在當時的影響力之大。著名作家肖軍,小時候曾就讀於長春商埠小學,在其《憶長春》一文中,就記述過春夏之交,長春中小學生穿上童子軍的服裝,打鼓吹號列隊,前往杏花村遊玩的情景。

被規劃為“皇宮用地” 溥儀曾在此舉行“告天禮”

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後,按照日本人的城市規劃,杏花村的西半部分,被劃入“執政府用地”,要在此給溥儀建造執政府。1934年,溥儀當上“滿洲帝國皇帝”,就是在這裡舉行了“告天禮”。從此,杏花村又從“執政府用地”變成了“皇宮用地”。按照當時的城市規劃,溥儀“新皇宮”的位置就在今天的文化廣場和地質宮,新皇宮後面是“御花園”。當時,由於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偽無力興建皇宮,原定的“皇宮”只打了地基,便停建了。

長春城最早的風景名勝長啥樣?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立即刪除

在規劃好皇宮用地後,偽滿首都的設計者們還想保留“杏花村”之名,於是沿用了“杏花村公園”這個名字,將《杏花村記》石碑搬到原來“杏花村公園”的東側,即今天長春東民主大街以東的地方,還在這個新址上種了一批杏樹,以求有名有實。這成為後來長春的白山公園。據記載,直到1952年,長春市還在白山公園西段補植過杏樹。到了上世紀70年代,白山公園園區陸續被佔用,大部分變成了機關、學校和住宅,原地只剩下“杏花村路”的名字,一條僅能通行一輛車的窄窄的衚衕。

現在杏花村公園的範圍是當時僅剩下來的一小部分,大體位於人民大街和長春廣電中心之間,南自東朝陽路和百草路,北至錦水路之間的區域。這個範圍還大體保持著半個世紀前黃瓜溝兩岸的舊貌,當年劉殿臣種植荷花、菱角的水池尚在,經過淪陷時期的挖池築山,水面比早年擴大了許多。上世紀末,經過長春市政府修復和綠化,依舊命名為“杏花村公園”。歷經百年變遷,杏花村公園成為長春市佔地面積最小的的公園;杏花村石碑幾易其址,1992年被重新安放在公園內,成為那個時代的見證。如今的杏花村公園雖小,卻是長春鬧市中難得的一處休閒之地,每到杏花開放的時節,這裡會迎來萬千遊客,人們或觀光遊玩,或休閒散步,享受著一份鬧中取靜的愜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