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有個文藝節目播出,無論電視劇也好,綜藝節目也罷,不管是否必須,都大動干戈舉辦研討會,不僅給不出真見解,解決不了真問題,且耗時耗力,浪費金錢。一段時間以來,這已經成為文藝領域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
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通知》明確指出,要切實防止文山會海反彈回潮,不開應景造勢、不解決問題的會議。這主要是針對各級黨政部門及相關機構提出要求,其實,當下包括一些文藝研討會在內的許多單位召開的研討會、座談會,就存在這樣的病灶。
主辦方為什麼熱衷於頻頻舉行研討會?按照常理,研討會本應要麼總結優秀作品的創作經驗,為今後的創作提供參考;要麼針對作品提出寶貴意見,發現創作中的不足,汲取創作中的教訓。然而, 當下的不少研討會,更多的是出於節目宣傳的目的。專家們往往在會上對節目一通誇讚,既不總結經驗,也不提出意見,僅憑媒體報道這些浮誇之詞,便放大節目的影響力。
這類研討會的花銷也不容小覷。動輒每人數千元的專家費,價格不菲的場地費,外地參會人員的交通費、住宿費等都不是小數目。
然而,儘管會議主辦方費盡心力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參會,但一些參會的專家學者卻未必認真看過這些節目。 從一些專家們的發言中便可以看出,他們說出的一套套大而化之的道理,既可以套用在這個節目上,也可以套用在那個節目中,而對節目創作本身卻並沒有給出針對性的分析和點評。更有甚者,由於各種研討會實在太多,而專家有限,專家們不得不急於“趕會”,在這個會上剛剛發言結束,便馬上再換個地方參加另一個研討會,有的專家一天要趕三五個場子。
對於這些情況,一些主管部門的領導並非不知情,但要麼對此充耳不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大家誤認為這些會開得理所應當;要麼索性位列席中,給與會者和在場媒體造成一種假象——既然領導都在這兒了,足見這個會議有多重要,這節目有多優秀……
文藝評論又稱文藝批評,對文藝創作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審慎對待每一部作品,是對創作負責的態度。 文藝評論首先要敢於面對作品說真話、給出真知灼見,而不是應景造勢,曲意逢迎。而眼下不少文藝評論攀附在研討會上,已經遠離了初衷,失去了獨立性和客觀性,淪為一些人牟利的工具,還何談給出中肯的批評和意見?
對於這種應景造勢,完全流於形式的研討會,主管部門應止其行、剎其風,正確引導文藝評論的風向,使其真正發揮指導文化創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