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了謀心,而非謀生。現實“加班是常態,讀書是意外”?

讀書是為了謀心,而非謀生。現實“加班是常態,讀書是意外”?


世界讀書日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上次讀完一本書是什麼時候?如果回答是數日前,那挺讓人欣慰,但或許不少人的回答是數月前?


2019年我國人均閱讀4.65本紙質書,你貢獻了多少本?


讀書是為了謀心,而非謀生。現實“加班是常態,讀書是意外”?


比起國際上閱讀量高的國家,例如以色列,年人均閱讀60多本,俄羅斯和美國也能達到50多本,日本40多本,我們國家人均不到5本,確實是很大的差距。當然如果算上電子書,閱讀數會好些,但也不過10本。


有句話說:對於大多數普通職場人來說加班是常態,讀書是意外。多數職場人買書基本上是為了緩解焦慮,就像某些大V“販賣焦慮”一樣,焦慮的人以為花錢買了課程,自己就能不一樣,或者自己就能離成功近一點,買下了就感覺心安。


讀書是為了謀心,而非謀生。現實“加班是常態,讀書是意外”?


買書的時候很解渴,沒那麼焦慮,但是買後卻很少有靜下心來閱讀,積壓的書單越來越多。


似乎從畢業後,大部分普通人就很難靜下心去好好閱讀了,特別是互聯網時代,手機逐步接替各種傳統途徑,成為接收信息和知識的主要方式。沉迷玩手機,泛娛樂軟件的興起,擠佔了大部分人的閱讀時間,甚至曾經很多的閱讀愛好者也逐漸冷落了閱讀的習慣。


讀書是為了謀心,而非謀生。現實“加班是常態,讀書是意外”?


讀書打卡的活動,是否最多堅持一週?理由是工作太忙,其實是因為懶惰。


信息時代,面臨的再也不是缺乏知識,不是缺少獲取知識的途徑,而是面臨碎片化,娛樂化的淺層知識。大部分人認為只需每天聽聽別人說書,看看別人寫的讀後感,就能基本上掌握書本的精要。但其實聽書看讀後感,都只是別人加工來的知識,就好比看某些公眾號發文都是別人的觀點,知識也是碎片化的呈現,甚至多數為譁眾取寵來的熱文。每天堅持看別人寫的文章當然也是很好的知識和信息攝取的途徑,但如果長期缺少系統性的閱讀書本,沒有去閱讀原著,光聽別人解說,那就難以形成自己的觀點,而被過載的信息牽著自己的思想走,被被人牽著自己走。


“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確實是很好的一句話。閱讀,也應該花時間去讀書,讀原著,自己讀,自己思考,而不是總是從別人那裡獲取二手來的信息和知識。


人有書,則不俗。崔永元談讀書時說過,讀書,是為了謀心,而非謀生。當然,這說的應該是狹義上的讀書,就是純粹的閱讀,不應該功利化,而應該在於修心,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廣義上說的讀書,從小到大的讀書學習,是為了成為社會人,為了在社會立足,找到好工作等,那可以說是謀生。


對於成年人來說,不該將閱讀看得過於功利化。如果一味想著通過讀書能立馬帶來多少收益,或者想到即使閱讀也改變不了自己的現狀,進而捨棄閱讀,那樣的閱讀觀確實該改變。


讀書之貴,在明志知理,在修身養性。


廣學君為啥重拾閱讀的愛好,也是因為某次在圖書館一角看到一位沉迷閱讀的獨臂老者,非常受觸動。

讀書是為了謀心,而非謀生。現實“加班是常態,讀書是意外”?

讀書是為了謀心,而非謀生。現實“加班是常態,讀書是意外”?


這是一位頭髮花白,戴著老花鏡的老奶奶,只有左手在翻頁,不知經歷了什麼滄桑歲月,老奶奶右手已不在。她安靜蹲坐在某個角落,認真的翻閱書本,全然不顧周邊的人來人往,忘我的閱讀,時不時用左手提一提老花鏡。對她而言,哪怕翻起一本書也是不容易的。


從這一刻起,我感覺,自己再也沒有什麼理由去偷懶了。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每天都會抽出固定的時間來閱讀,每週讀四五本書,還定期為讀者做分享。著名投資者巴菲特,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閱讀。


看一下比爾蓋茨對待閱讀的幾個原則:


讀書是為了謀心,而非謀生。現實“加班是常態,讀書是意外”?


一是看不完就別看 (Don't start what you can't finish),如果一本書看不完,那不如就不讀,而一旦選擇看了,就得堅持讀完。


二是紙質書>電子書(Paper books>ebooks),這是蓋茨個人的閱讀習慣,在傳統的學習模式中,紙質書可能更方便記錄,學習上更利於翻看內容。不過也有人感覺電子書更方便,主要看個人習慣。


三是專門騰出一小時 (Blockout an hour),看書的時候不受干擾,靜靜的看。蓋茨的習慣是每天睡前用1小時,好好閱讀。


世界讀書日,希望你能把閱讀習慣撿起來!


讀書是為了謀心,而非謀生。現實“加班是常態,讀書是意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