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个底层逻辑,写作变得so easy

在公众号最火的时候,我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一开始激情满满,又是写文章又是排版,写了几篇文章,靠着小伙伴们的支持,没多久,粉丝嗖嗖涨到了四五十。

然而随着自己肚子里的存货越来越少,更新频次越来越低,最后干脆注销了自己的公众号。为什么我要说自己失败的例子呢?因为最近读秋叶的《写作七堂课》,发现不是自己没货,而是自己压根没有写作框架。

秋叶是谁?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最开始认识他是通过秋叶PPT,随着团队的扩大,逐渐从PPT增加到office到泛职场,又创建了秋叶商学院,课程涵盖写作、个人品牌、课程开发、视频号打造等等,可以说把秋叶从一个人做成了一个品牌。

《写作七堂课》就是秋叶·七堂课系列的其中之一,也是秋叶写作课的文字稿,亦是网评里“从开头到结尾都是干货”的一本书,书中涵盖了写作的七种模式:框架式、复利式、碎片化、结构化、清单式、复盘式。

私以为,这七种模式并不是并列结构,而是从底层逻辑-目的-技巧-提升四个方面的阐述,最重要的部分,毋庸置疑,是写作框架。

为什么我们要搭建写作框架?

一、吸引力法则。

当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它吸引而来,搭建框架的意义就在于此。

没有框架的时候,我们遇见的大多数人、事、物就如同过眼云烟,很难在我们脑中留下痕迹,有了框架就不一样了,凡是跟我们框架内容相关的信息,都会被我们捕捉到,形成写作素材。

二、结构化思考。

我有个同事小H最近特别丧,因为他写邮件不清不楚,领导看了一头雾水,还需要专门把他叫过来再问一次,浪费时间,领导特别生气,把他喷了一顿。

我觉得小H就是没有写作框架的典型,缺乏清晰的写作脉络,导致无法清晰的呈现自己的思路。

解释清楚为什么后,怎么样搭建个人的写作框架呢?

搭建框架的基本要素是维度。

比如我们写一篇网课复盘文,以秋叶老师做大咖的橙为社群运营官特训营为例,首先可以写的就是时间维度,报名预热、拉群介绍、开营分享、正式上课、结营仪式,每个部分写一点,一个以时间线为脉络的复盘文就出来了。我们还可以以职能为区分来复盘,在活动的过程中,教研组充当了什么角色?做了哪些事情?运营组呢?学长学姐?又可以产出一篇复盘文。

我们可不可以同时包含时间和职能两个维度?当然可以。

掌握这个底层逻辑,写作变得so easy


一、搭建日常记录写作框架。

有些人写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又觉得自己的生活太过琐碎,但是如果按照维度来分,就会发现能写的太多了。

我的记录一定是以“我”为中心,是不是就可以写:我身边的人、我身边的事、我思考的点、我读过的书、我看过的电视等等。

掌握这个底层逻辑,写作变得so easy


二、搭建个人品牌写作框架。

有些人写作就是为了搭建个人品牌,然后副业!变现!一样很简单。

首先可以通过框架明确自己的垂直领域,建立一个框架,最上层一定是建立个人品牌,然后分别罗列出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作为第二层,比如我,我的知识体系包含:手帐、英语、质量相关、材料科学相关,第三层开始分析“我能写什么?”某个领域如果又很懂,又能写很多东西,就可以作为个人品牌的垂直领域了。

跟据“我能写什么?”在垂直领域中再进一步拓宽,形成自己的垂直领域写作框架,就不用愁自己没得写啦。

掌握这个底层逻辑,写作变得so easy


三、搭建工作写作框架。

还记得我们开始说的小H吗?小H把他的困扰告诉我之后,作为一个爱分享的同事,我第一时间帮他梳理了工作写作框架。

当我们向领导汇报时,领导关心的是什么?肯定是结果!结果!结果!所以在工作写作时第一要务就是结论先行。如果项目进展到中期还没有结果就进展先行,言简意赅的让领导知道进度如何。

然后详细展开做了什么工作需要什么支持,需要支持的时候说明理由,并提供参考方案供领导选择。

掌握这个底层逻辑,写作变得so easy


秋叶老师在书中写道“驾船的舵手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控制住风”,写作也一样,没有目标的写作只是自嗨,写作框架就是帮助我们明确写作目的的工具,有了它之后,后面的技巧就是练习的事,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写作技巧,比如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写作?有哪些套路能帮我们快速输出一篇文章?去看看《写作七堂课》这本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