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里有没有标点符号?现看古文有标点,是不是后人加上的?

语成文就


中国古文中,有的有标点符号,但是大部分没有。

标点的发展

标点符号,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如今出土的甲骨文中,便发现了一些“竖线”、“横线”,被用来分隔词句,这可以看做是最早的标点符号。

随着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标点符号也随之发展。陈寅格有句话,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吾中华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时期,古汉语文化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标点符号此时也已经成熟,体例也比较完善,可以满足文章所需,元、明、清三代又略有发展,这段时期标点符号的种类,已有三、四十种。

古人创作这么多标点,当然不是用来看的,肯定是有作用的

汉代有盛行“章句”之学,大概就是一群学者,将先贤典籍,那些子史经集,加上标点符号,注释上自己理解、所以,标点符号在治学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

还有就是佛经等书会加上标点,古代文化普及程度不高,为了传播佛理,僧人一般会在佛经加上标点,尽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理解。

另外,一些韵书等工具书,也会用标点符号,敦煌遗书便发现了很多使用标点符号的韵书。还有一些民间的小说、戏剧、评传等文字,也会用标点,因为接触这些书籍文章的人,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尽量不增加他们理解上的困难。

具体的书籍,例如宋代吕祖谦《古文关键》、元代程端礼《春秋义本》、明代的《永乐大典》都是有标点符号的,清朝就更多了。

古代为何大部分书籍都不用标点

其实古代的标点符号,多半不会使用在子、史、经、集比较高层次的书籍中,文人写文章也很少用。原因比较复杂,我简单概括下:

1.古代的标点符号比较杂乱,官方不重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用起来比较随意,所以也没有普及。

2.为了更好的理解文义。古人崇尚的先贤典籍,多出自春秋、两汉,这个时候,标点符号不成熟,这些书籍都没加标点,为了让后世的读书人,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在抄录、刊印这些书籍的时候,都不会加上标点。

3.文人不屑于用。因为标点断句,在古代都是蒙学的学习内容,等到学识高了,自然也不会用了,大家读了大学,应该不会还看带拼音的书籍吧?这是一个道理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就不一一叙述。

综上所述:

中国古文,并非没有标点,也并非有标点,而是部分使用了标点,现在看的古文,标点多半是后人加上去的,而加上去的标点,也多半是根据古人的理解断句的。

最后,我们现在用的汉语标点,是借鉴了西方标点,融合了古汉语标点的产物,并非是完全的舶来品。


风月古今


中国古文,也就是文言文里,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现当代出版的文言文书籍中,有许多是加上标点符号的,这是现当代人为了读者的方便而标点的。

中国古代书籍中,文章是不断句的。朗读中的断句要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来进行。因此,文言文中,没有现代意义的“标点符号”。但是,老师在教学中,是有“句读”的,是要帮学生断句的。其符号主要有两种:一个完整语意表达结束,老师会要求学生用类似于今日之句号标记,这就是“句”。“句”中的停顿,叫“读”或“逗”,用类似今天之顿号标记。所以,学生学习初期要“句读”。《三字经》:中就说:“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古人出版的古书中,有的是加了句读的。

今天之标点符号,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6名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

又因为古代文书普遍不加标点符号,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的困难,因此在1919年,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刘复、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2月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1920年,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经营一家小出版社的汪原标点、分段并出版了《水浒传》,这是中国第一次使用标点符号出版古典书籍。

这以后,不仅出版新书要加上标点符号,就是出版古书,有的也会用标点符号加以标点。

所以说:“古文有标点”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事情。


诗词学院


中国古文里确实没有标点符号,标点符号都在古人心中,有文化的人从来不会读错。不仅如此,古书都是繁体字竖行排版而且从右往左排版的,有的里面还有各个时代的注解,只是字小一些,所以我们读古书非常费劲,字不认句不懂时代背景更是一无所知,但对古人来说却不存在大的障碍,他们的语言文字环境就是那样的。

从古文演化为古书,为了人们阅读方便,就在该加标点符号的位置画个小圈,叫句读(句逗)。那个小圈应该也是本来没有的,后来读者阅读时自添,慢慢地普及开来。

现在的标点符号应是在白话文普及和新文化运动推进中丰富、引进、创新和不断完善的,先是在白话文中使用,而后在古籍再版时也添加了标点符号,再后来则使用简体字,使我们便于学习、理解和传承古诗文,但同时也丢了不少古文传统中自带自有的韵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