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财”,看出古人的交友之道

俗语说“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财”,现代人的爱情和友情,快速的来临,又快速的消失,它有时候很坚固,有时候又脆弱得一触就散,很多时候人们凭借着表面去认识一个人,短暂的相处过后,又被一个人的内里所推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我们适合静下心来,好好地品一品,古人的爱情和友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歌颂这个“情”字,又有多少人,在这“情”上栽了跟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美貌一向是很多男子对于伴侣的选择标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在现代社会,就连女子,也将外貌作为择偶的标准,殊不知,有的人金玉其表,败絮其里,古人言“娶妻娶德不娶色”,认识一个人,往往要剥开外表,才会知道这内里是否如同这外表一样眼里。

古有四大丑女,个个容貌丑陋怪异,但却品德高尚,才智兼备,人们今日常用“举案齐眉”来表达夫妻恩爱,但要说起这“举案齐眉”的出处,还要回顾到东汉末年的梁鸿和孟光这对夫妻,而这孟光,就是这四大丑女之一。

俗语“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财”,看出古人的交友之道

梁鸿,东汉末年的隐士,梁鸿博学多才,虽然家贫,但尚有志气,且容貌不俗,很多家里有钱有势的官家,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梁鸿此次谢绝。孟氏家有个女儿,容貌其丑无比,且力大无穷,为她找的婆家,她都谢绝了,甚至到了三十岁,都还没能嫁出去,孟父孟母无奈,问她为何不嫁,孟女答道:“我要嫁,就嫁像梁鸿这样贤德的人。”大家听到了,都嘲笑孟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可就在众人嘲笑孟女异想天开之时,梁鸿听说后,却给孟家下了聘礼,迎娶了孟女,这令众人瞠目结舌。孟女欣喜的准备嫁妆,可婚后一连七日,梁鸿都不说话,孟女就问:“早就听闻夫君贤德,妾身也立誓非你不嫁,夫君既然最后也选了妾身为妻,为何现在又一言不发,妾身可是做错了什么?”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夫人是能穿粗布麻衣,跟我一起隐退山林的,可你天天穿金戴银,涂抹胭脂,这哪里是我想娶的妻子啊?”梁鸿答道。孟女见此,就将丝织金银换下,穿上粗布麻衣,说道:“我这样穿,只是为了试探夫君,想知道夫君是否是我心中的贤德之人。”说着便架起织布机,动手织布。

俗语“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财”,看出古人的交友之道

梁鸿大喜:“这才是我梁鸿理想中的妻子。”后来梁鸿为孟女取名孟光,字德耀,意思就是孟女的仁德才能像光芒一般闪耀。

两人一同回到山中,靠种植为生,吟唱诗书,相敬如宾,生活幸福美满恩爱,梁鸿每日劳作归来,孟光早就做好饭菜在家中等候,恭恭敬敬的用双手把饭菜举到额头,递给梁鸿。

于是后人就有了“举案齐眉”这样的成语,用来形容夫妻患难与共,恩爱敬重,白头偕老的情感。

《三国志》中也有记载,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也是相貌不佳,黄头发黑皮肤,但知识渊博,非常有才华,其父黄承彦以其才华向诸葛亮推荐,后诸葛亮与黄月英结为夫妻,相传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受到了黄月英的启发和传授,才制造出来的。

可见古人在娶妻上,更多的是看重才华,而不重视外貌,梁鸿将孟光娶回家,愁的也是不她的外貌,而是她穿丝衣,戴金玉,看起来不是贤德的妻子,诸葛亮同样也是,历史上还有许多娶妻娶德不看色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才能无疑是更吸引人的地方,相貌有一天会老去,美娇娘有一日也会变成老妪,但一个人的学识才能,历久弥新,时间越久越吸引人。

俗语“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财”,看出古人的交友之道

曹雪芹曾说过:“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人生在世,有一个交心的朋友是何等的难得,有人说在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在现在这个时代,酒过千杯也难逢知己,并不是说在现在这个时代交不到朋友,而是交朋友也是要交心的,有的人有很多酒肉朋友,有的人因为富贵,身边从不缺所谓的朋友,但这些友情往往都是不长久的,骆宾王说过“一贵一贱知交情”,有条件的友情,往往更容易破裂。

春秋有管鲍之交,促使齐国成为了春秋第一霸主;战国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千里传书,情深义重;历史上不以财交友,而以才交友的故事也不在少数,但今天要说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元白”情深。

俗语“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财”,看出古人的交友之道

按理来说,文人之间应该是相互轻视的,文学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就是个例子,但历史上文人之间的友谊也很常见,李白就写过很多赠与其他诗人的诗,诸如《赠汪伦》等等,而历史上还有两个诗人,他们的友谊可谓是情深似海,知道今日都广为人赞颂,还在年轻人之间引起了一阵热潮,他俩就是元稹和李白。

白居易已经年少成名,从小就极为聪明,虽然没有李白那样的天赋,但好在白居易勤奋学习,在诗词上更是有天赋,早就已经名满长安了,可元稹那时候还没什么名气,这两人初识就是在一次诗会上,白居易心气高,毕竟才华摆在那里,但是一见到元稹,白居易觉得元稹并不简单,于是两人互相交谈,这一谈就一见如故,两人的想法却是惊人的相似,这以后,他们俩就常常相互讨论诗词。

公元八零一年,两人参加科考,白居易中了进士,元稹则是中了明经,后来元稹又通过了吏部的考试。两年后,两人同时被授予校书郎,官职闲散,这时候两人都还不算是真正的踏入仕途,空闲的时间也很多,于是白居易和元稹常常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这两年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快乐时光,纵情山水,花前月下,两人身后的友情就是在这个时期结下的。

后来元稹娶妻,前往洛阳,又多次往返洛阳和长安之间,直到最后在长安定居,此时元稹怀有一腔抱负,想要在庙堂之中大展身手,就算对官场黑暗也没有畏惧,但打击也随之而来。

元和初年,元稹任左拾遗,连续上书,因文采好被皇帝召见,却招人眼红,被贬河南当县尉,白居易同样也是,连官职都不授予,同样发至周至当县尉。此时恰逢元稹母亲去世,遵照唐朝习俗,元稹回乡,此时白居易又被调回长安,两人开始了聚少离多的岁月。

元和二年,白居易在长安任翰林学士,后又任左拾遗,诗人向来心气高,看到庙堂之中的黑暗,更是忍不了,因此白居易没少写诗讽刺权贵,怒骂庙堂,所以没少被人记恨。

此时两人还是不再一个地方,不过他俩没少写诗给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一件文学史上的传奇佳话,就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

俗语“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财”,看出古人的交友之道

那时候恰逢元稹从骆谷到汉中,梦到白居易跟别人一起游慈恩寺,醒后写下:

“梦君同绕曲江头,

也向慈恩院里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

呼今身在古梁州。”

而当天白居易正好和弟弟等人一同游览慈恩寺,想起远方的元稹,也写下了:

“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作酒酬。

忽忆古人天际去,

计程今日到梁州。”

两人身不在同处,一人梦及对方游玩,一人游玩时念及对方,一人写的是梦,而一人写的实,而且此时一人身处梁州,一人身在长安,这两首诗却像两人相对而吟,这得有何等的默契,怎样深厚的情感,才能写出来。此后两人更是有多首对诗表达情怀,元稹望着嘉陵江,流水涛涛,有感而发,寄诗给白居易,白居易同样回诗,说道:“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谁知道当时你在江边思念我的时候,我正好也在思念你,收到你的信我才后悔,早知道我就先寄信给你了。

“元白”之情,世间再难寻。

元和十年,两人经历了长时间的分别,终于再次于长安重逢,这一见,通宵达旦,吟诗作赋,相诉衷情,但不久后,元稹因为触怒权贵,被贬为通州司马,而白居易不就,也同样被贬为江州司马。

两人一腔抱负,竟沦落到一同被贬的命运,白居易在秋风中离开长安,心中抑郁,一路上游历好友元稹走过的地方,吟唱好友的诗句,以此排解心中的抑郁和孤独。

此时元稹病重在床,听闻白居易被贬的消息,不顾病痛,提笔写信,还写了一首诗来安慰白居易“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被好友感动,同样也回了信。

元稹一收到回信,就知道是白居易写的,信都还没拆开,眼泪就先下来了,惊得元稹的女儿吓的也哭了起来,妻子也是吓得惊慌失措,元稹告诉妻女:“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俗语“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财”,看出古人的交友之道

元稹和白居易最后一次相见洛阳,临别时留下两首诗,后两人依依惜别,却没想到,这成了两人此生最后一次相见。

公元八三一年,元稹于武昌急疾去世,白居易想起元稹临别时的两首诗,越发觉得元稹是临别赠言,更是心痛,在给元稹的祭文中写道:“公虽不不归,我应继往。”你虽然不会回来了,不过我很快也要与你同去了。

此后一直到死去,白居易都挂念着元稹,“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说的就是白居易晚年的生活写照。

“元白”之间,情深何许,元稹家贫,白居易年少成名,两人之间不论钱财,只谈诗文,唱和三十年,留下近千首诗篇,交友应当如此,知己一生难逢,只求志同道合,宋代杨万里对元白之间的情谊也深受感动,并写下《读元白长庆二诗集》,诗中说道:“再三不晓渠何意,半是交情半是私。”

一千多年过去了,又有谁真能了解元白之间的情深意重呢,只不过知道,朋友之间,能像元白这般,就是极大的幸运了,朋友应该是交心的,是相互爱着的两个人,我们为对方惋惜,也为对方高兴,除此之外,无关其他,这才是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