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喂狗别喂饱,对人别太好”,自古以来的道理,说出人性现实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先秦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传统文化都还是海外其他国家认识中国的一个接触口,更是有很多外国友人痴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不少人致力于发觉中国的民间文化,比如俗语。俗语是在民间流行的通俗语句,是由群众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的一种民间文化,俗语一般都有很深蕴意,句式简短,有些还带着方言性质,但这并不影响俗语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俗语的魅力所在。

俗语“喂狗别喂饱,对人别太好”,自古以来的道理,说出人性现实

俗语中常道:“喂狗别喂饱,对人别太好。”,整句话看起来是有些俗气,但道理却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都知道,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但在城市和农村,狗却是不一样的作用,在农村,狗是一种很常见的动物,人们用狗来看家护院,而在城市中,狗大多数都是当成宠物的,所以在养狗这方面上,城市和农村也是有所不同的。这俗语中的前半句,说的就是农村的养狗方式,既然在农村中,狗是作为一种劳动工具而存在的,那就不能像在城市中一样娇生惯养,因为看家护院是它的责任,所以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实用性,训练的时候就会从它的本性下手,让狗明白主从地位,所以狗才会言听计从,而所谓的“喂狗别喂饱”不是说不允许狗吃东西,而是指代不能对狗太好,因为它需要发挥出它的作用,对它太好,就会让狗产生同级,或者它才是主人的想法,自然就不会帮看家护院了。

这后半句就更加明显的表达出这句俗语的意思了,前一句只是这后一句的过渡句,老祖宗劝我们:不要对人太好。关于这样的劝告,在历史上也并不缺乏教训。很多初学历史的人,可能都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很熟悉,但却对这卧薪尝胆之前的事情一知半解,在勾践沦为吴国的俘虏之前,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纠缠还要从夫差的父亲阖闾说起。

俗语“喂狗别喂饱,对人别太好”,自古以来的道理,说出人性现实

公元前四九六年,当时的吴王阖闾下令讨伐越国,原因是阖闾在攻楚时相邻的越国常常袭击骚扰,阖闾烦扰不堪,于是双方在欈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展开了一场大战,越王勾践先以敢死军冲击吴军,又用“罪人之行”在阵前“自刎”来激励将士,越军士气高涨,最终吴军大败。越国的名将灵姑浮用戈追击阖闾,伤到了阖闾的大脚趾,阖闾退军,死在了离欈李七里的陉地。

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任命伯嚭为太宰。夫差为了报父亲的仇,整顿军马,积极备战,孙武和伍子胥也一同辅佐夫差,夫差还令人站在他出入的门口,每逢见到夫差,便发问:“尔而忘勾践杀汝父乎?”夫差肃然起敬:“誓死不忘。”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醒自己杀父之仇未报。

俗语“喂狗别喂饱,对人别太好”,自古以来的道理,说出人性现实

勾践见此,自然也是不敢小看夫差,边想着先发制人,公元前四九四年春天,勾践率兵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此时也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率领十万精兵迎敌,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双方大战于夫椒,吴军因为此前在欈李的失败和吴王阖闾的死,誓死想要夺回这口气,在伍子胥和孙武的策划下,吴军连夜布兵,左右夹击,举着火把,在黑夜里迅速向越军移动。

人未到声先到,越军士气被打压,军心动摇,已经先自乱阵脚了,恰好此时刮起了北风,吴军乘风而下,越军逆风,无法迎敌,兵败如山倒,越王勾践只能率领五千兵甲,退到了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此时越军已是强弩之末,还被吴军团团包围住了,越王勾践不得已,只能向夫差求和,夫差原本已经不将吴国眼里,差点就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这时伍子胥站出来说:“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夫差一语惊醒,谈判又陷了僵局。

俗语“喂狗别喂饱,对人别太好”,自古以来的道理,说出人性现实

勾践知道求和这条路可能行不通了,就告诉群臣将士们,将自己的儿女都杀了,再把宝物玉器都烧毁,与吴军决一死战。在这样的关头下,越国的大夫文种经过一番打听,对勾践献策,说吴国太宰伯嚭是个贪财又好色的人,且素来与伍子胥不合。吴王虽然敬畏伍子胥,会听伍子胥的话,但对伯嚭更加亲近,要是能在私下给伯嚭塞点钱几个美女,让其在吴王面前说点好话,那么求和之事就能成。于是当天夜里,文种就给伯嚭送去了一堆宝物和八个美女。

次日,文种再去见吴王夫差商量求和的事情,说如果夫差愿意讲和,勾践会将所有的宝物都进献给吴国,如若不愿,勾践就命将士杀死妻子孩子,焚毁宝物,同将士们与吴国拼命。语气一点也没有松,甚至还比第一次强硬了许多,伍子胥对越国求和的态度还是同第一次一样,坚决反对和解,双方僵直不下,谁也不肯让步,吴王夫差心里也很是纠结。

俗语“喂狗别喂饱,对人别太好”,自古以来的道理,说出人性现实

这时一直沉默的伯嚭却突然站出来帮文种说话:“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求何焉?”,意思就是说,古代讨伐敌国,都是敌国臣服就可以了,今天越国已经臣服,还要苛刻的再要求什么?夫差原本战胜越国后,就已经不打越国放在眼中了,对伯嚭又很是信任,听了伯嚭这样的话,就被迷惑了,于是答应了勾践的求和,撤走了围住会稽的大军。

但夫差为了羞辱勾践,要求勾践亲自前往吴国,勾践在吴国佯装顺从,为夫差当牛做马,加之文种不断贿赂伯嚭,让伯嚭在夫差跟前说好话,夫差一向对伯嚭的话坚信不疑,两年后,夫差当真认为勾践屈服于他,将勾践放回了越国。

伍子胥在知道夫差答应勾践的求和后,就愤慨道:“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伍子胥就是神预言,勾践从吴国回到越国,就立志要洗刷耻辱,于是就有了后来我们广为人知的“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公元前四七三年,进攻吴国,将夫差困于姑苏山上,大败吴军。夫差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初对伯嚭太好,轻信伯嚭,却疏远伍子胥,不听忠言,最终以布蒙脸,拔剑自刎。

这个典故就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他人的表面,一味的对他人好,最终只能自食恶果,夫差原本励精图治,战胜越国报了杀父之仇后,已经算是筑成了自己的丰功伟业,但他太过于轻信伯嚭,在古代社会,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君臣之间是要有所界限的,夫差以为自己对伯嚭好,尽到了君对臣的礼仪,伯嚭就会因此感激他,但事实却与此相反。

俗语“喂狗别喂饱,对人别太好”,自古以来的道理,说出人性现实

对于夫差来说,伯嚭提出答应越过的求和,是依照古人的礼仪,和帮助他解决了这个难题,但对于伯嚭来说,只是接受越国的贿赂和在夫差耳边吹一吹风,夫差以为伯嚭是合格的臣子,但实际上,伯嚭是一条毒蛇,农夫与蛇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对别人的帮助和信任应该有一个限度,有的人很贪婪,你一再让步,他反而会要求的越多,有一天你不再对他提供帮助了,他反而怪罪于你,殊不知,你已经对他千般好了。

常言道:“人心是相互的”,但现实却是人心往往不能换来人心,人性是最难琢磨的东西,一味对别人好,最终只会让自己变得廉价,所以俗语中才会说:“喂狗别喂饱,对人别太好”,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这么多的将心比心,上面说的夫差和伯嚭就是一个例子,夫差对伯嚭足够好了吧,凡是征求伯嚭的意见,对伯嚭的话深信不疑,可最终害了他的人就是伯嚭。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牢记这句俗语,我们可以对人有善意,但这善意不能满,更要学会分清生活中的这些不坏好意的人,我们可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但不能成为一个爱心泛滥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