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告訴兒子不要殺和珅,但嘉慶不聽,15年後才知道其中道理

通過一些史書典籍,我們可以知道古代一些很有名望的大臣,有的大臣是因為清廉正值名流前世,比如說包拯,也有的奸臣遺臭萬年,比如說秦檜。在說起清朝的大臣時,有一個人可謂是鼎鼎大名,他就是和珅,是乾隆很重視的一個官員,他之所以能夠名留史冊,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是歷史上有名的大貪官。和珅是一個比較有才能的人,替乾隆皇帝解決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也很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同時他又是朝廷中最大的腐敗官員,貪汙錢財非常嚴重,乾隆也是知道這一點的,但是並沒有因此就把他除掉,甚至還非常重用於他。

乾隆告訴兒子不要殺和珅,但嘉慶不聽,15年後才知道其中道理

這並不是乾隆昏庸,他這樣做也是有著一定的政治考量,甚至在他臨死的時候,還抓住嘉慶的時候告訴他,不要殺和珅,但是他卻沒有聽父皇的話,直到15年後才明白父親這樣說的道理。乾隆皇帝在很小的時候,就被他的父親帶到了皇宮裡,康熙皇帝非常的喜歡他,也教了他很多治國的道理。康熙非常重視乾隆,告訴他怎樣去看待人民,怎樣去管理大臣,乾隆當上皇帝之後,對於用人是不拘一格的,只要有才能他就會任用,不管對方的出身如何,只要本身有才能對國家有所幫助,他就敢用。比如說被流放過的紀曉嵐,不會說話的阿貴,還有經常冒犯他的劉偉,都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用。

乾隆告訴兒子不要殺和珅,但嘉慶不聽,15年後才知道其中道理

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和珅,和珅的出生也是比較好的,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但是不幸的是父母很早的時候就去世了,只留下他和弟弟相依為命。當時因為家裡沒有大人,他和弟弟的年齡又比較小,所以家裡的親戚就想要佔領他的家業,但是比較幸運的是,在老僕人的保護下,兄弟兩人健康的長大了,但是在成長過程中也嚐到了世間的苦澀,所以在他還是孩子的時候,就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不再受別人的欺負,所以努力奮發,他經常熬夜讀書,來增長自己的知識,熟讀經書典籍,長大後就已經精通了四國語言。

乾隆告訴兒子不要殺和珅,但嘉慶不聽,15年後才知道其中道理

後來他憑藉自己的能力進入了皇宮,剛開始只是一個皇宮中的一個小侍衛,但是他很有才能,能文能武,很快就被皇帝注意到了。有一次,西藏活佛送來一個奏摺,但是奏摺是用藏文書寫而成的,朝廷大臣沒有人能夠認識,掙到乾隆一籌莫展的時候,和珅走了出來,告訴皇帝自己可以翻譯,並把翻譯好的奏摺交給了皇帝,他的才華和優勢也在皇帝面前顯露了出來,從此皇帝越來越重視了他,他也因此走上了光明大道,官越做越大,權力也越來越大。

乾隆告訴兒子不要殺和珅,但嘉慶不聽,15年後才知道其中道理

和珅不光有著較好的才能,而且也特別的善於把握皇帝的心思,知道皇帝想要什麼,討厭什麼,當皇帝每次想要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和珅都會提前將事情處理好,不會讓皇帝煩惱,皇帝越來越欣賞他,也越來越重用他。時間長了,和珅的權力大了之後,就開始變得貪汙起來,但是皇帝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知道和珅的做法比較腐敗,甚至對朝廷有著一定的影響,但是皇帝也知道,和珅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可以做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雖然有著很大的貪心,但是在大事上卻是非常明確的,並沒有多大的野心,在皇帝看來,和珅只不過有些貪錢罷了,沒什麼大不了的,所以非常的信任他,雖然和珅是朝廷上有名的貪官,但是處理事情的手段卻非常厲害,乾隆很多朝政都是和珅幫著處理的。雖然和珅在朝廷上並沒有多好的聲望,在民間也是有名的貪官,但是也因為如此,皇帝更加信任他,把很多事情交給他來辦。

乾隆告訴兒子不要殺和珅,但嘉慶不聽,15年後才知道其中道理

乾隆快要去世的時候,叮囑他不要殺和珅,他雖然表面開口答應了,但是內心卻是不願意的,他非常討厭和珅,所以在乾隆去世沒多長時間就把他殺死了。和珅死了之後,嘉慶還是非常開心的,覺得自己幹了一件好事,但是隨之煩惱也接踵而來,沒有了和珅,整個朝廷上也沒有了能夠做事情的人,在遇到一些大事情的時候,朝廷的大臣都會相互推搡,不願意讓事情掉到自己的身上,大家都是明哲保身,沒有人願意幫皇帝做事,皇帝對此也是非常煩惱的。

乾隆告訴兒子不要殺和珅,但嘉慶不聽,15年後才知道其中道理

15年後,嘉慶皇帝召集史官編寫了一部書,名字叫做《和珅流傳》,史官為了迎合嘉慶,把和珅記載成一個非常貪婪腐敗的官員,但是當嘉慶讀完這本書之後,直接將這本書扔到了地上,非常生氣的對官員說,和珅並不是貪婪腐敗一無是處,這名官員聽到皇帝的話後非常害怕,連忙跪到地上請罪。嘉慶這個時候才明白,為什麼父皇臨終前為何那樣囑咐他,因為和珅雖然腐敗,但是卻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大臣,能夠為自己出謀劃策。而且他貪汙腐敗,這也是對他的一種制約,這樣才能抵制他在民間的威望,皇帝用他的時候才比較放心,不擔心他會影響自己的皇權,沒有了民心的和珅,也不用擔心他會造反。可以說,不管是哪個朝代,皇帝是非常多疑的,對於一些功高蓋主、非常完美的官員,皇帝都是不敢任用的,害怕會威脅到自己的皇權,而只有那些有缺點的大臣,才會放得下心去用,這也是一種制約手段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