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理財的隨想

新中國70多年的歷史,前30年的計劃經濟時期,大家都不會談錢,如果有點理財意識或者行為的,可能會被認作“資本主義的尾巴”。改革開放之初的那一批有理財意識人也曾被看做金融倒爺,他們形成的市場會被叫做“黑市”。理財應該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才成為普通民眾的廣為關注的話題。“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廣告語開始被大家接受,從“能掙會花”到會“理財”也是觀念不斷變化的過程。

關於理財的隨想

說到理財,從普通人的角度來說,可能要注意幾點:

首先,要有財可理。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開源是理財的第一步。而且一定是剩餘的閒錢,絕不可以把買米買菜的錢拿來理財。

其次,應該是一個打理的問題。理財的範疇應該大於投資。這可以是一生的計劃,也可以是就某一時期的特定事件所進行的算計。說到"算計"一詞,過去人們往往會和小心眼、小摳等詞聯繫到一起,其實不然。老話也有"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這麼一說,所以,算計應該就是最基本的理財活動。生活中可以算計的地方真的不少,就看是否有這個意識了。

再有就是一個正確的心態,不要指望理財會一夜暴富、患得患失,並且真的要有風險意識。目前很多機構在購買相關理財產品之前好像都有一個評估的過程,通過10餘個選擇題,最後確定你屬於哪種類型的投資人。有的人或許沒有太過關注這一過程,不是非常認真的去對待,結果由此得出的判斷可能就會偏頗。

當然,今天的情況僅僅用精打細算是不可能涵蓋理財的全部內涵的,畢竟這一行發展的實在太快了。它已經成為了一門很專業的學問。沒有經過系統正規的專業訓練,又有急功近利心態的投資人,往往最後都成了“韭菜”。這時,“專業”一詞就需要重新審視。

我是在做博士後期間和幾位同門一起參與了我國較早的理財規劃師(ChFP)的培養體系建設,編寫了前幾版的教材,也開始給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講課。但我能講的是我的專業部分,都屬於理財的基礎知識,比如宏觀經濟、財務分析和稅收籌劃。到專業的投融資等理論和實務操作的課程我就不敢講了。也曾給電臺和電視臺做了幾期關於個人理財的節目,雖然按照理論在那誇誇其談,但現實生活中,理財卻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

這幾天中國銀行的一款所謂的理財產品“原油寶”出了風頭,讓一些投資人高喊要跳樓了。2015年股市熔斷的時候也有過這個情況,2018年還出現過P2P爆雷的很多案例。這已經不是個別現象!接下來就是問責啦,維權啦,訴訟啦,等等。當事人深受其擾,看熱鬧的不嫌事大。不過放心,應該沒人會去跳樓的,但這些現象的背後究竟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則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於理財的隨想

給大家講個昨天家裡發生的小事。家中的一個矮櫃的門掉了,一看是膨脹螺絲壞了。原來凡事自己動手的老爺子坐在那裡端詳了半天,搖搖頭放棄了,沒有零件,也沒有工具。我給物業打電話,師傅上門,幾分鐘搞定。老爺子感慨:人家就是幹這個的!這句話應該說到點子上了!術業有專攻,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這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由此,今天的理財應該是一個很專業的範疇,普通投資人進入一些新興的理財領域是有門檻的。即便是平時大家經常接觸的常見的理財產品或者項目,裡面的門道也是不少。通過自身不斷的學習,成為行家裡手不是不可能,但各種成本也不低。那還有一個選擇,讓專業人士替你打理,你購買他的專業服務,將是未來的一個大的趨勢。

關於理財的隨想

創富不易,讓財富保值增值更是不易。敬畏專業、敬畏風險應該是正確且理性的理財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