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所有“没有任何借口”的服从都有最佳的执行!

上两期中说到切实做好“做好决策”、“抓好执行”、“打好基础”三项要务。切实做好后,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执行,而最佳的执行并非都是所有“没有任何借口”的服从。

许多企业领导者之所以忽视思想准备,与他们信奉执行“没有借口”、追求“无借口”的服从与执行分不开。一度,企业界曾以非凡的热情学习美国西点军校的“四句话”:“报告长官,是!” “报告长官,不是!” “报告长官,我不知道!” “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尤其喜欢热捧 “没有任何借口”这一句。但并非所有“没有任何借口”的服从都有最佳的执行!

并非所有“没有任何借口”的服从都有最佳的执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与此相适应,一本名为《致加西亚的信》的书也风行一时。故事梗概是:

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获得他的合作。而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确切知道他的地点,所以无法带信给他。正当美国总统为此着急的时候,有人对总统说:“一个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总统致加西亚的信。罗文接过信后,连“加西亚在什么地方都没有问”,便将信装进一个油纸袋里,封好,吊在胸口。在三个星期之后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终于把信交给加西亚。

许多企业领导者认为罗文就是“没有任何借口”绝对服从的典范,自己手下的员工要都是“罗文”,执行力就不成问题了!所以,他们强烈要求下属学罗文、当罗文!

殊不知,“罗文现象”只是在特殊条件下——从总统到罗文谁都不知道加西亚在哪里的非常时期别无选择时的选择。若在平时,总统知道加西亚在哪里,难道也不给罗文讲一下加西亚的位置,也不许罗文问一下加西亚在哪里吗?毫无疑义,假如仍不向罗文主动介绍加西亚的位置,甚至不许罗文提问,那便是对罗文、对工作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若是罗文明知总统知道加西亚在哪里也不询问,那么这个罗文便是一个没有头脑的“莽撞鬼”。让一个没有头脑的“莽撞鬼”去执行,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殊不知,所谓“借口”,专指为推托执行而找出来的不是理由的理由,绝不包括为有利于执行而提出的各种质疑。倘若下属是为了将疑问解决在执行之前,以便更好地执行,因而向上级提出一系列疑问,对于这样的疑问岂能笼而统之地称为“借口”而一概拒之于千里之外?岂可不热情欢迎,认真解释?岂可不珍惜这个保证顺利执行所不可或缺的思想沟通、思想准备环节?很显然 、“没有任何借口”是有前提的,离开其必需的前提就是一个悖论、一个伪命题!

并非所有“没有任何借口”的服从都有最佳的执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殊不知,领导者可以要求下属“无借口”地服从,却不可满足于“无借口”的服从。领导者要求下属做“罗文式”的执行者本无可厚非,军规中“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第一条也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但若满足于、甚至迷信于“无借口”的绝对服从,难免跌入自己挖掘的陷阱。因为,“无借口”的绝对服从有“组织服从、趋利服从、迷信服从、理智服从”这四种类型,并非所有“无借口”的绝对服从都有最佳的执行!

因为你是领导,我是下属,所以我只好服从,这叫组织服从。建立在迫于组织压力下的绝对服从,往往是行动上服从,但心中不一定服气,或者其内心并未真正理解执行的意义、执行的方针方法,故而在执行过程中大多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甚至是盲目地按照上级要求去做的执行,不仅很难产生爆发力和创造力,并且往往发生执行偏差。

1930年4月,阎锡山与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蒋的中原大战。二人商定各派一支精锐在河南沁阳会师,聚歼蒋介石驻河南的部队。沁阳在河南北部,靠近山西。在地域上很有利于两军的协同作战。可是,冯玉祥的作战参谋在拟写作战命令时,在沁字上多画了一撇,写成“泌”字。把部队的集结地点误写成“泌阳”。泌阳在河南省的南部,与沁阳相距二百多公里,紧靠湖北。更重要的是蒋介石在湖北驻有重兵,冯玉祥的部队开往泌阳,犹如往虎口添食。冯玉样的下属接到命令后大为惊讶。可是,由于冯玉祥平时治军颇严,部下养成了“无借口”绝对服从的习惯,接令后便不作任何询问,立即星夜往泌阳赶去。幸好阎锡山的部队赶到沁阳,不见冯玉祥部队的踪影,询问冯玉祥。此时,冯玉祥的军队已距蒋介石的军队很近,眼看就要被重兵包围。冯玉祥发现出了大错,急令撤军,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冯玉祥的军队正是由于“无借口”的绝对服从,导致冯阎联军会师沁阳的计划变成泡影,还差一点使自己成了蒋介石军队的口中之食。

并非所有“没有任何借口”的服从都有最佳的执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因为知道不服从会受到处罚,为了趋利避害而服从,这叫趋利服从。建立在趋利基础上的服从,往往是嘴上没有借口,心中却另有打算。执行过程中很容易在私利的驱使下发生阳奉阴违;敷衍塞责、投机取巧,甚至乘机谋取私利的倾向。

20世纪30年代,广东军阀陈济棠一度军力雄厚,手下空军战机数量超过蒋介石的空军,于是萌生了问鼎中原的野心。1936年夏天,陈济棠利用蒋介石因消极抗日引起全国人民愤慨的机会,暗中联络李宗仁、白宗福,图谋发动“两广事变”。

迷信神仙吕洞宾的陈济棠,于起事之前请术士们在吕祖的神位前占了一卦。出示的卦文是八个字:“大运已到,机不可失。”这更使陈济棠感觉天命归己,胜券在握,便毅然下达讨蒋命令。众将官在接受作战命令时,尽皆“诺诺”地表示“无借口”地绝对服从。可其实,一些主要将领都早已被戴签暗中用重金收买,心怀鬼胎。结果,战端一开,陈济棠的空军从司令黄光锐到飞行员根本不执行对蒋作战任务,相反驾战机飞到南京,把飞机当做礼物献给了蒋介石。陈济棠最亲信的第一军军长余汉谋也一头扎进蒋介石的怀抱,跳了槽。结果,陈济棠不战自败,仓促逃亡香港。蒋介石不费一枪一弹,顺利控制广东全境。陈济棠由此落下笑柄,人们笑评道:“吕神仙说的‘机不可失’指的是飞机不可丢失,可惜陈济棠误读了仙机!”

其实,陈济棠之败也不是败在飞机,而是败在他轻信了“无借口”的服从。

并非所有“没有任何借口”的服从都有最佳的执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因为迷信权威而服从,这叫迷信服从。诚然,建立在迷信权威基础上的服从,完全是心服口服的绝对服从。但由于迷信脱离了理性,难免导致人们将权威领导的任何错误都当成真理绝对服从,万一权威领导出了差错,势必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因为认同任务、规定的价值意义而自觉服从,这叫理智服从。理智服从同样是口服心服,但并非服在迷信上,而是服在对任务、规定的价值意义的深切理解和真诚认同上,是建立在价值共识基础之上的理性、理智地服从。我军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就是建立在理智服从基础上的。众所周知的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减少战友的伤亡,为了胜利,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眼。当他扑向敌堡时,腿已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据他的战友讲,在他牺牲的地方已经没有多少血迹。这说明黄继光在扑向敌堡的途中,体内的血已快流尽,那一刻支撑他的已不是血液,而是经过我军长期教育所铸成的信念和战斗精神!辽沈战役时,某部八连占领了沈阳西车站,车站有一列装满军用物资的列车停在轨道上,连长命令战士张庆山留下来守卫。当天,八连因临时接受了一项紧急押送俘虏的任务,没来得及通知张庆山便出发了。独自守卫列车的张庆山连续三天无人换岗,也无人给他送吃的。冬天的严寒,困倦加之饥饿,使他两腿发软。他摸摸口袋里有几角钱,真想到车站去买点吃的,刚走几步,当想到连长的命令、自己的职责,忍着饥饿又返了回来。在一列车厢前,他发现里面装有饼干,便伸手拿了一包,刚把一块饼干送到嘴边,忽然觉得这样做是违反纪律的,马上将饼干送了回去。就这样,困了用雪洗把脸、饿了紧紧裤腰带、渴了抓把雪吃,始终坚强地支撑着,继续守卫。第三天,检查组的同志来了,他走近一步:敬了个军礼,刚张了张嘴要汇报工作,便身体一晃,昏倒在地。在辽沈战役打锦州时,遍地皆是成熟了的苹果,我军官兵硬是不吃老百姓的苹果。在解放军解放上海时,我军官兵硬是露宿街边,不入民房。

并非所有“没有任何借口”的服从都有最佳的执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难道饿得晕倒的张庆山不想拿点吃的?毫无疑问,想极了!难道在战场上又饥又渴的我军战士不想吃苹果?毫无疑问,很想吃!难道经过浴血奋战进了大上海的战士不想在舒适的沙发上躺一会儿?毫无疑问,想得很!但为什么想了却不去做?根本原因就是我军长期教育所铸就的正确思想在指导着他们理智地行动、理智地服从。

可见,并非所有无借口的服从都有最佳的执行,唯有“理智”地服从和执行才是最靠谱的。

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让下属“理智”地服从和执行呢?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火车上,他交给下属一个沉甸甸的小破包,漫不经心地说:“这个包你保管!”下属嘴上不说,心里老大不满意,随手接过包,往行李架上一扔。这时,他附在下属的耳旁轻轻说了一句:“包里有金砖!”这个下属便马上紧张起来,赶紧将扔在行李架上的破包拿下来,紧紧地抱在怀里。对同样一个包,下属执行的态度和行动为何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开始不知道此包的价值,后来知道了包内藏着金砖之后便明白了此包的重大价值,以及与重大价值紧密相连的重大责任、与重大责任紧密相连的严重后果。

实验揭示了一个规律:无论多么重要的事情,在执行人尚未认识它的价值之前,服从与执行都是被动的。要让下属理智地、自觉负责地执行,必须使执行人对于所执行的事项做到“三个了然于胸”:

· 对于执行什么、为何执行了然于胸,真正明白所做事情的价值,以及与价值紧密联系着的责任、与责任紧密联系着的后果,这无疑是最最重要的。

· 对于如何执行了然于胸,真正明白执行的方法步骤、质量标准。

· 对于执行中的行为规范,特别是行为底线了然于胸,真正明白执行提倡什么、鼓励什么;禁止什么、防止什么,怎样做能得到表扬、奖励,怎样做会受到批评、处罚。

并非所有“没有任何借口”的服从都有最佳的执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一旦执行人做到了“三个了然于胸”,尤其是真正明白了所做事情的价值以及与价值紧密联系着的责任、与责任紧密联系着的后果,“同利共赢之心”才会油然而生,上下同欲,步调一致才有可能,执行才有高昂的士气、不竭的内驱力。

既然三个了然于胸”是奠定“理智执行”的三块基石,那么怎样才能使执行人做到“三个了然于胸”呢?案例告诉人们,需要领导及时与下属沟通,告诉他“包里有金砖”。

(了解更多企业管理咨询详细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制高点咨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