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借光:匡衡的勵志前半生

【一】鑿壁借光

西漢宣帝某年,匡衡出生在東海郡承縣(今山東棗莊東南方向)。

匡衡的家境很貧寒,世代都是農民,父母並不能給他提供豐厚的物質基礎。但他是個勤奮好學的孩子,貧困並不能抵擋他求知的路。然而,現實是殘酷的,西漢時期的書籍屬於稀罕物,絕不是一名寒門子弟能夠擁有的。當時的匡家連吃飯都成問題,他的父親再疼他,也不會拿白花花的銀子去買書。

鑿壁借光:匡衡的勵志前半生

西漢早期的書籍共有兩類,其一是竹簡或木牘穿制而成的書簡,此類書籍十分沉重,而且體積龐大,很不方便閱讀;其二是由絲綢編織的帛書,然而絲綢價格昂貴,很難推廣,帛書幾乎成了皇家貴族的專屬品。直到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紙張的使用才逐步普及。

當時,縣城裡有一位很出名的富人,名叫文不識,據說家裡擁有很多藏書。

匡衡聽說了這件事,興高采烈地找上門去。他連著求見了數次,文不識才決定見一見。等看到匡衡是個小孩子的時候,他不以為然地說:“你個小屁孩不在自己家裡玩,跑到我家做什麼?”

匡衡有模有樣地拱了拱手,恭敬說:“拜見文公。我是個貧窮人家的孩子,聽說您家裡正在招收短工,還請您錄用我。”

“做傭工?”文不識皺著眉頭說:“你這個小不點,會幹什麼活?快回去吧,別讓家裡人擔心。”

匡衡再次懇求道:“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田間勞作,這些粗活我都會做,還請您給我一個機會吧。”

文不識見他十分誠懇,就同意了。“好吧,你準備要多少報酬啊?”

匡衡說:“不敢要您的報酬。只求能看遍您所有的藏書。”

文不識驚訝地望著匡衡,他沒有想到,這個小孩的真正來意竟然是借書。他被匡衡的聰慧天資和勤奮好學的精神感動了,答應了他的要求。

從此以後,匡衡就開始了他的借書生涯。

然而,他白天有著幹不完的活,只能等到完工後,抱著借來的竹簡一路小跑回家,抓緊時間看。可是,往往沒等到他看盡興,天色已經暗了。

匡衡的家裡十分貧寒,買不起油燈,天一黑,他只能“望書興嘆”。

有一天晚上,匡衡像往常一樣躺在床上,默默背誦著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他忽然看到牆壁上透出一道小指頭寬的亮光。他立刻站了起來,循著光線走著,走近牆壁一看,原來牆壁壞了一個小洞,從中透出了鄰居家的燈光!聰明的小匡衡立刻想到了辦法:他找到一把小刀,一點一點地開鑿著那個小洞,不一會兒就有拳頭大了。這樣,透過來的光越來越亮,他湊近過去,藉著這些燈光,又能讀書了。

【二】喜愛《詩經》的匡衡

不知不覺間,匡衡長成了一位長身玉立的少年。

此時,正如他幼時所言,已經將文不識家中的藏書全部讀遍了,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天才。值得一提的是,他對《詩經》的研究,特別有成就,當時有人為他編了這樣一句廣為流傳的歌謠: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這句話的意思是,現在沒有人會講解《詩經》了,快去請匡衡來;匡衡講解《詩經》,能夠讓聽的人喜笑顏開。

有一天,縣城裡有人正在講解《詩經》,匡衡也湊了過去,想要和他討論其中的疑難問題。

那人盤膝坐在席子上,周圍圍了一大群人,仔細地聆聽著。

鑿壁借光:匡衡的勵志前半生

講的是《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他講得有幾分道理,匡衡聽得連連點頭。

一會兒,他就講到了結尾:“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位士兵想念家裡的小娘子了,他的心裡十分悲傷,沒人能夠體會。這是一首十分美好的愛情詩。”

不對啊。匡衡立刻察覺到其中錯誤。他站了起來,高聲說道:“您錯了,這不是一首愛情詩。士兵感嘆的是征戰之苦,流露的是嚮往天下太平的心緒,這是一首非常嚴肅的愛國詩。”

“你是誰呀?”講詩的人尊嚴受到了挑戰,立刻不高興起來,說:“快走,快走,什麼都不懂,也敢瞎說。”

有人認出了匡衡,立刻說:“呀,他是匡衡!”

講詩的人也聽過匡衡的才名,知道他的厲害,感到羞愧難當。他爬了起來,由於太急促,連鞋子都穿錯了。他顧不得這些,急急忙忙地跑了。周圍的人鬨堂大笑。匡衡追了上去,說:“先生快請留步,我們繼續討論剛才的問題啊。”那人頭也不回,連說:“我講不出來,我講不出來。”

眾人又請回了匡衡,請他繼續講《采薇》。

匡衡答應了,他敘述清楚,用詞有趣,人群中不時傳來“哈哈”的笑聲。

如此,匡衡的名聲一天比一天大。

【三】一直掛科的天才

不久,匡衡入了太學,並且拜經學大師後蒼做老師。

匡衡的口才非常好,很快就跟同學們打成一片,尤其喜歡分享他對《詩經》的理解。他滿腹經綸,當然想要學以致用,報效自己的國家。

於是,他參加了國家組織的考試。

匡衡以為自己參加考試必然能夠高中頭名。可惜的是,他雖有天才之名,滿腹知識,卻不能適應應試教育,連續考了八年,都沒能考及格,一直掛科。直到第九年,在參加考試時,他的答題又沒有嚴格按照當時的令條,有些離題了。幸運的是,這次考官綜合考慮他的才學,最終確定給了他一個丙等的成績。

鑿壁借光:匡衡的勵志前半生

漢代取士制度之一是為射策。由主試者在簡策上寫出試題,分甲乙科,應試者取策作答,主試者按成績而定優劣。上者為甲,次者為乙。匡衡參加的便是射策科。正是因為連考九年,才讓他的經義基礎格外紮實,最終成為了著名的經學家。《史記》評曰:其經以不中科故明習。

此次的射策試借書之後,他被任命為“太常掌故”。不久,他又被選為“平原文學”,也就是平原郡的官學老師。無可奈何之下,匡衡只好萬般不捨地離開了京城,離開他的老師和同學們,前往了平原郡。

在平原郡教學的時候,他沒有因為心灰意冷就有所怠慢,反而兢兢業業,將自己的學識傳授給當地的學子。慢慢地,他的才名傳播得更遠了,備受當時的儒家學者推崇。於是,一些聲名卓著的學者向宣帝上書進言:“尊敬的陛下,有一位叫做匡衡的年輕人,非常有學識,現在在平原郡做一名老師。但是,京城的末學後進們十分仰慕他的才學,想要向他學習。我們認為,像匡衡這樣有學問的年輕人,實在不適宜在遙遠的平原郡為官,懇請陛下將他調回京城。”

隨後,匡衡被調回了京城。當時的太子太傅蕭望之和少府梁丘賀聽了這件事,立刻邀請匡衡做客。席間,兩位大人詢問了一些學識上的問題,匡衡對答如流,不僅用極美的語言講解了幾篇《詩經》,對經學大義的理解更是通透。蕭望之非常欣賞匡衡的人才,立刻將他推薦給了宣帝。可惜的是,宣帝對於儒術十分不喜,不但沒有重用匡衡,反而將他再次趕出了京城。

因為蕭望之是皇太子的老師,在他的引薦下,匡衡認識了皇太子,兩人一見如故。皇太子很喜歡他,認為他的學問非常正確,是未來的國之棟樑。正是這一次的引薦,為匡衡日後的政途打下了基礎。

不久之後,宣帝駕崩了。

皇太子繼位,是為元帝。元帝十分推崇儒術,很快便啟用匡衡。自此,匡衡終於走上了他夢寐以求的政治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