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溝印記

這是好友成守國的一篇散文,全文如下


天井溝印記


成守國


天井溝位於克井鎮東北天井寺後的太行山上。據資料記載,當年伸夏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後,在盤谷寺內小住幾日,擇一天陽光明媚,二人西行十里來到 天井寺。 那年頭正逢天井寺盛況非凡,走進寺廟,院內面積不大,非常緊湊,高低 錯落,幽靜別緻,四面香客,熙熙攘攘,接踵而至,上香的,祈求的,許還願 的,好一派熱鬧景象。 從寺院後門而出,緩緩向寺後天井溝走去,二百米後進入溝內,仰視兩山 壁立,忽然聽到有嘩嘩的流水聲,他們急步前行,山路迴轉,猛然一道瀑布映 入眼簾,再近前距瀑布百米處,頓足觀之,瀑布匆匆飛流直下,衝擊潭水,浪 花四射,飛出水面千尺有餘,好一幅美麗的畫卷。油然韓文詩興大發,脫口而 出:“是時新晴天井溢,誰把長劍倚太行。衝風吹破落天外,飛雨白日灑洛陽” 。 短短兩句,詩人直抒出對天井瀑布的讚美,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我老家就在北太行山根。在天井溝出口向左100米處,童年時,每逢炎熱 的夏天,村內的小朋友們都跟著大人,少不了到天井溝葫蘆潭邊戲水、乘涼, 時爾喝幾口山泉水,從頭頂能涼到腳跟,舒服極了。 到了十多歲,就要跟著大人上坡割草、拾柴、摘野果……可以說天井溝的 各個角落都跑了個遍。大人們常說:“太行東山到西山,惟有井溝最深澗”。從 濟源地形圖上看,也的確如此。 天井溝座西北向東南,形如簸箕,溝內有大小十二條面積不等的小溝窪組 成。主溝俗稱“水簸箕窪”溝深無測、溝心當地村民都叫“老豹坑”,起名老豹 坑是有根據的。歷史傳說下來,老豹坑特深,坑內是老豹居住的地方,豹群龐 大,平常活動在天井溝內,時常襲擊上山放牧的牛羊群和跑坡人。每到夏天的 傍晚,吃晚飯時,人們都來到圪樑上乘涼,都要在周圍燒幾堆野火,提防豹群。 閒聊中時時會聽到溝內長短不斷的豹吼聲,還結雜著亂哄哄的小豹群的吵鬧聲。 村內牛羊被咬時常發生,人老幾輩也曾有被豹傷害過,直到七十年代末,修濟 陽公路,攔腰將溝劈成上下兩半,隆隆的大炮聲,才趕走了老豹坑內的豹群,從此山下的村民才有了安全感。 天井溝形如簸箕,整個溝內面積特大無比,可簸箕口會聚,寬度不足5米, 出口處是10米高的巖壁,每逢暴雨季節,十二條上游溝溝岔岔的洪水,流經巖 壁落下,張開一張好大的瀑布簾。久而久之瀑布衝擊自然形成了一個地下葫蘆 潭。聽老人們傳下來說,用10米長的木棍下去還探不到底。葫蘆潭口成橢圓形, 潭壁上長有各種水草,一般行人不敢近前。在潭後的巖壁上,有一道斷層縫, 縫內一股泉水潺潺流出,好奇的人們站在泉邊,能聽到裡邊還有咕咚咕咚流大 水的響聲。解放後這股泉水圪針莊和交地兩村合力引出山外,各自修到村內, 直到現在兩村人畜還飲用著這股天井葫蘆泉。天井寺、天井溝都因此而得名。 雨水季節以後,溝內的積水還能流七七四十九天……

前幾天和報社、林業局幾位同志相約又來到天井溝,重返老溝舊貌全非, 眼前一片陌生,昔日的天井溝已成了我們這代人永久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