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造就了癮君子?

《蒙格斯報告 》把理論研究根置於經濟實際,為中國經濟問題的觀察與研究開創了一個新模式、研究方法及維度。報告以理論與實務為導向、以數據與計量為手段,為經濟實際規劃和管治,尤其是供給側改革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依據 。歡迎搜索關注“蒙格斯報告”微信公眾號。

導言

最近韓國收視率第一的電視劇《夫妻的世界》中女主在經歷了老公出軌、手撕渣男渣女、復仇、離婚、前夫歸來等戲碼之後,漸漸地開始喝酒上癮,以至於每天晚上都需要喝上一瓶,才能稍微安慰下自己受傷的心靈。

古今中外,很多人在經歷感情、事業或投資失敗後都會成為癮君子,那麼這些失敗經歷產生的悲傷情緒是否導致了他們對煙或酒上癮呢?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Charles A. Dorison和Ke Wang等人於2019年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的論文《悲傷,但不是所有的負面情緒,會加重對上癮物質的使用》研究了是一般的負面情緒會引發上癮行為,還是悲傷這個特定的情緒會加重上癮行為。

作者發現:悲傷(而不是所有的負面情緒)會增加對成癮物質的使用,且這種影響伴隨著自我關心的產生;即使控制瞭如恐懼、憤怒、羞愧等其他客觀因素後,悲傷也使得人們吸菸的概率增加了51%。

悲傷造就了癮君子?

原文標題:Sadness,but not all negative emotions,heightens addictive substance use

作者:Charles A. Dorison、Ke Wang等

發表期刊: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

本文作者:蒙格斯智庫 黃瑾軒

研究背景

最近幾年,研究情緒影響決策方式的論文大幅增加,一個關鍵看法是將特定的情緒(與整體積極/消極情緒相反)與特定的選擇結果聯繫起來,以提高決策的預測能力和準確性。

悲傷情緒的產生通常與無法挽回的損失有關,這些損失包括感情、金錢、社會或職業方面的損失。有研究表明,悲傷比其他的負面情緒更能激發尋求安慰的行為,並且其他有些負面情緒完全不會引發尋求安慰的行為。

那麼悲傷情緒是如何導致人們尋求安慰呢?研究結果表明,悲傷(而不是其他的負面情緒,如憤怒)會提高人們對自我的關心程度,而這種自我關心會激活大腦中與安慰產生有關的區域,從而在悲傷與尋求安慰的因果關係中起到誘發作用。

本文選擇吸菸作為主要的行為分析,這主要基於三個原因,首先,吸菸仍然是美國可預防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每年美國政府在禁菸上面的耗費超過了5億美元;第三,考慮到法律地位,吸菸是在控制下的實驗室環境中調查的一種可行的行為。

本文是通過4個實驗進行研究的。

實驗1設計

實驗1試圖使用一個具有全國代表性的美國中年人調查縱向樣本測試悲傷(而不是所有消極情緒)是否與吸菸狀態相關,這個樣本中有10685人,收集了自1995至2014年的20年信息,包括目前抽菸狀態,悲傷、憤怒、恐懼等情緒。

實驗1結果

實驗1發現,與其他負面情緒相比,悲傷與吸菸狀態的關聯性更強,即使控制瞭如恐懼、憤怒、羞愧等其他客觀因素後,悲傷也使得人們吸菸的概率增加了51%。並且悲傷還對以前吸過煙的非吸菸者再次吸菸行為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而對從未吸過煙的非吸菸者後面的吸菸行為沒有預測作用。

實驗2設計

實驗2試圖測試悲傷(而不是厭惡)是否會導致對香菸的渴求增加。研究人員預測,與中性狀態相比,悲傷會增加自我關心的渴望,而厭惡則不會。

實驗2通過在線數據收集平臺Prolifiec招募了425名美國菸民(202名男性,221女性,平均年齡37歲,年齡範圍:18-79歲),這些菸民被隨機分為三組:悲傷、噁心、中性,悲傷組的參與者觀看《飛屋環遊記》電影,然後寫下遭受重大損失的一次經歷;噁心組的參與者觀看《猜火車》電影,然後寫下看到髒東西的一次經歷;中性組參與者觀看一個做木傢俱的片段,然後寫下自己的工作環境。這三組參與者需要回答關於對香菸渴求程度的三個問題。

實驗2結果

圖1 在一個縱向的以人口為基礎的數據源中,只有悲傷可靠預測了吸菸狀況

悲傷造就了癮君子?

實驗2結果:與預測一致,悲傷(而不是厭惡)與增加對香菸的渴求之間產生了因果關係;另外如果厭惡能產生效果,產生的也只是相反的效果。

實驗3設計

實驗3試圖測試悲傷與吸菸者自己表現的吸菸慾望之間的因果影響。

實驗3通過亞馬遜的Mechanical Turk招募了398名菸民(217名男性,181名女性,平均年齡35歲,年齡範圍:18-79歲),參與者分為悲傷和中性兩組,其參與的實驗和實驗2相同,但是需要在“更早但吸更少的煙”與“更晚但吸更多的煙”之間做出選擇。

實驗3結果

實驗3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處於悲傷狀態的吸菸者更願意選擇“更早但吸更少的煙”。

實驗4設計

實驗4研究了導致悲傷對缺乏耐心的選擇影響的潛在機制是源於悲傷、一般到消極的性格,還是二者的結合。

實驗4從波士頓地區招募了158名自稱未來30天內不打算戒菸的菸民(男性102名,女性55名,平均年齡37歲,年齡範圍:21-65歲),分為悲傷和中性兩組,實驗方法和實驗3相同,但是參與者需要填寫一份問卷,評價項目包括自我關注、損失感等。

實驗4結果

實驗4發現:悲傷會通過特定的自我聚焦方式增加患者對雪茄煙的選擇,悲傷的因果效應從缺乏耐心的選擇擴展到實際的吸菸行為。

結語

本文將判斷與決策的理論與方法與成癮行為的研究相結合,擴展了情感理論、行為經濟學和成癮科學的理論基礎,不僅可以用於各種菸草控制研究,還可以用於研究具有關鍵情感成分的廣泛的藥物使用行為。

除了在理論上的應用,本文的研究也為反吸菸的公益廣告提供了啟示,如果這些廣告讓人們產生了悲傷情緒,它可能會使菸民更加想吸菸,從而產生相反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