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心理諮詢:諮詢師眼中的心理急救要點分析

從1月22日疫情起,經過了短暫的迷茫期後,平時不聲不響的國人,本色出演了一幕熱血抗疫大劇。從平民百姓,到國家機構,對疫情的反應可謂堅定、智慧而又慈悲。

作為心理工作者,也都迅速反應起來,在2月3日衛健委召開新聞發佈會點出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性之前,各部人馬已經嚴陣以待。

中國的心理學發展晚於西方,國外有太多業內仰視的大師,但這並不意味著國內心理學沒有自己的脾氣,就安於現狀。心理學在起步艱難的情況下,一步步走著,摔跟頭、走錯路,爬起來繼續。從這次疫情的心理學界不約而同的反應看,我們的心理學隊伍已經可以為國、為民獨當一面了。

從1月底加入北師大疫情心理支援團隊開始,所有諮詢師就懷著一腔熱血,帶著一腦袋心理學知識,投身一場無形的戰鬥。這些專業人士經過再培訓,從接線、到督導,體現出了專業風骨和對熱線另一頭來電者真心實意的關愛。

作為北師大疫情支援團隊的親歷者以及心理諮詢行業資深從業者,今天我就前期疫情熱線工作的情況、感受以及疫情後期的心理諮詢需求做一個局勢分析和展望。

疫情下的心理諮詢:諮詢師眼中的心理急救要點分析

一、疫情熱線意義:緊急包紮危機情境下的傷員,在諮詢設置允許的情況下,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狀態

你一定想不到,疫情期間每日工作後的督導彙報中,諮詢師們談到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在熱線當中面對嚴重的創傷,因能做的部分有限而產生的情緒。這個道理上很容易懂,但操作上很難完全接受的事實。

當你瞭解到來電者的艱難、痛苦和無助,熱線原則又要求我們要少量給、緩慢給,就像脾胃虛弱的人,猛然吃太多難以消化的食物,並非好事。

想要做好疫情期間心理諮詢的工作,作為前線的心理諮詢師,我認為需要先懂得自己以及來電者的心理狀態,著眼於這三個注意事項:

1、少即是多:讓來電諮詢者從驚慌失措中慢下來

事實上,在所有心理諮詢場景中,都不是給得越多越好。根據個案的狀態,給予適當的擾動,緩慢增大其容納之窗,而不是一下子來一個類似暴露療法的浸泡,

“少即是多”一直都是後現代心理諮詢中主張的核心思想。保持對個案的好奇,隨著個案的腳步往前走,步子不能大,容易出問題。

做不到少即是多,有兩個原因:

  • 第一,救人心切,失去了中立的態度;
  • 第二,被專業心理人士詬病的全能感。

諮詢師如果有種自己好厲害、什麼都懂、什麼都行的自戀,是諮詢的大忌,也是新手諮詢師常見的問題。真正的諮詢是看不見招式的,越是真正做得好的諮詢,越是感覺不到諮詢的痕跡,卻又與聊天不同,因為給的那一點,恰是對方需要的。

疫情下的心理諮詢:諮詢師眼中的心理急救要點分析


2、替代性創傷:如不重視,共情能力越強越易傷

替代性創傷(簡稱VT)是心理諮詢師在長時間、大壓力工作下的易發問題,與創傷後應激障礙(簡稱PTSD)不同,不是直接遭受創傷引起的心理問題,而是得知他人創傷經歷後發生的心理問題。目擊大量破壞性場景後,心理和情緒耐受力到了極限,在對受難者的深度共情中,難免導致心理異常。

幸而疫情熱線一開始,一支高水準的督導團隊,就和一線諮詢師一樣,不計酬勞地守護著這道心理防線。一旦諮詢師狀態出現異常,督導及時出現,對這些急救人員進行急救。

這使得整個團隊沒有出現一位諮詢師因情緒壓力、繁重工作外義務工作而產生心理上的異常狀態。團隊的力量體現在實打實的一絲不苛裡。

在此,我特別提醒那些每天義務工作3小時以上的同行,注重自身關照。同為諮詢師,我能明白那恨不能多做一點的心情,但是,只有自己保持一個好的狀態,才能更好的幫助他人。

我們的工作不是將能量從自己這裡交換給來電者,而是點燃他們。不然,就像《金陵十三釵》裡要用妓女的性命換學生妹,從倫理上是存在瑕疵的。當然,也就是諮詢師,換個尋常小夥伴,我是斷不敢拿這個例子來招罵的。

3、合理期待:心理干預的定位不是解決人格層面的深度問題

玩笑歸玩笑,心理諮詢師心理上是比一般人扛揍,但我們也不能找虐。只有我們對疫情熱線有一個合理預期,來電才能隨之調整自己的認知與情緒。在專業督導的賦能和指導下,我們很快適應自己的工作定位於心理急救員,在短時間內迅速幫助來電從過強的情緒折磨裡走出來,而不是幫助其解決深層心理問題。

即使如此,在遇到過於多舛的來電,還是會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後,心懷隱憂。這就是諮詢師的自我成長中的必經之路,知道眾生皆苦,知道自己的有所能、有所不能。我輩能做的,是在諮詢設置允許的情況下,做到自己所能做的極致狀態。

疫情下的心理諮詢:諮詢師眼中的心理急救要點分析

二、心理諮詢師的“病和藥”:在學習和實踐中打磨中立的態度,成就健康自戀,既是幫助來訪者,也是有益於心理諮詢師自己

【關於“自戀”話題的心理學內容可以戳此鏈接查看我的上一篇原創心理學方面的文章:從《清平樂》到《亂世佳人》看中西方貴族階層自戀形成的路徑異同

經常有人問,你們諮詢師是不是自己都有很嚴重的心理問題呀?怎麼沒聽人問心腦脾胃的大夫是心臟脾胃有問題呢?根源大約在於心理諮詢的神秘性。它以言語為藥,作用於無形的情緒、情感,調整人的內在世界,聽起來有點像女巫。

事實上,真正的心理諮詢師還真有點病,就我所知就有兩個:自戀和強迫型學習人格。

  • 帶病生存:諮詢師確實都有病,又自戀,又強迫型學習人格

自戀是肯定的,我們選擇了一項困難指數頗高的工作,因為認為自己是可以勝任的。這種自戀會經歷暴風驟雨:

  • 比如,你敬仰的大諮詢師舉重若輕地完成了個案可能幾乎沒有察覺的諮詢過程,使個案的情緒狀態、或社會功能有了一個專業人士看來里程碑式的進步。
  • 比如,一個合併了原生家庭、基礎疾病、人際衝突和應激反應等多重問題的困難個案,你要在潮溼、黑暗的洞裡,想法子點燈。

如果一個諮詢師沒有被種種現實打擊到自戀破碎,仍舊繼續踏踏實實、為所當為,不撞南牆不回頭地花銀子培訓、督導,彷彿一個強迫型學習人格障礙——“不學習毋寧死”地活著,明知知識之海無邊,非要縱身跳進去,幫個案尋找可棲息的心靈之島,那便是最起碼的一個勝任力了,也被默許擁有這種自戀,他配

疫情下的心理諮詢:諮詢師眼中的心理急救要點分析

  • 中立的要求:當諮詢師個人價值觀與個案相左時,要尊重個案當前價值觀

在所有諮詢流派中,中立是一個不變的法則。它不是要求諮詢師冷冰冰的當木頭人,而是當聽到個案的問題時,不評價、不批判,沉下心來跟個案一起,解決表象之下的心理問題。有一個諮詢中的例子我印象深刻,也使我自己對中立的諮詢態度有了更深的體悟。

一天,接到了12345轉來的一位殘疾人來電,很激動,要給某會捐錢。彼時恰逢某會被曝光,諮詢師也是人,很多還是極真性情的人,內在情緒可想而知。這個電話中花費了極大心力穩住自己,避免自己失去中立而生出不適宜的導向性言論。

因為我們清楚,對這個來電而言,這是維繫他內在平衡的一杆大稱,我們不可以隨意以自己的價值觀來度量這個捐獻對他的意義,更不可以去動搖他在這個事件中,作為一個給予者的力量感。


疫情下的心理諮詢:諮詢師眼中的心理急救要點分析

三、疫情後期的心理諮詢:危機干預結束了,但疫情諮詢沒有停止,這是一場心理學人接力賽

到5月27日,北師大心理疫情熱線就要終止了,這4個月來,每個諮詢師都對得起自己的職業情懷,銘記從業的初衷。危機干預階段雖已結束,後期仍開通豐和心理為一線工作者及其家屬、新冠肺炎患者、疫情中的喪親者提供8-12次心理支持,這是第二階段的心理學人接力。

那對於在疫情期間受過創傷的患者來說,需要心理諮詢的朋友怎麼選擇心理諮詢師呢?這裡有幾點建議:

首先,諮詢師最好是一個你一看就覺得舒服、一聽就聽得進去的人,契合度是所有相關因素中影響最大的;

其次,諮詢師最好有長程的受訓背景,雖然歐文·亞隆說“心理諮詢師是天選之子,不是培訓出來的”,但我們憑藉肉眼凡胎,無法區分的情況下,受訓背景是對諮詢質量的一種保障;

再次,諮詢要有設置,這包含了對雙方的約束,時間、金錢,就像諮詢師找督導一樣需要費用,免費諮詢、熟人諮詢都對諮詢無益;

最後,諮詢師本身三觀要正、心底要純良,這個放在最後一點說恰恰是因為它太重要了。

和每一個勤勤懇懇工作的人一樣,諮詢師以自己的方式,為這個世界作出專業領域的貢獻,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團隊,也是一個內心乾淨的團隊。

我所知的很多同輩諮詢師,在專業上精益求精,一顆七竅玲瓏心裡摞滿了專業知識,在內心深處誠如赤子,因助人之心是我們成為諮詢師的初心,願再過二十年,初心不變。

作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把在這場疫情中並肩而行的同伴所做的事,做了一個分享和總結,希望對屏幕前的你有所幫助。如果你和家人因為疫情而產生了巨大的情緒困擾,不知如何求助,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會盡我所能為看看能做些什麼。所有挺過這場疫情的人,讓我們好好的珍惜自己,珍惜身邊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