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在藝術的共性中得以延續

藝術的共性就在於展示出來的才能與技巧,傳達著永恆的真,善,美。

無論是西方的油畫,還是中國的國畫;無論是意大利佛羅倫薩地區的民歌(俗稱美聲),還是我國不同區域的民歌,無一不是運用自身的生活情調和技法技藝,展現出對生活態度的感受與表達。其實,中國的民歌在這一方面其歷史更加久遠。

如果要追溯淵源,《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民歌詩集,它彙集了從西周到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6世紀)五百年間流行於北方黃河流域的十五個諸侯國民歌,它的鮮明特點是運用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階級矛盾以及勞動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這是一本藝術價值極高的珍貴詩集。而後,由屈原整理加工的,反映長江流域的民歌----《楚辭》,突出表現出神話、傳說,極富想象神話色彩的雜言體式民歌,突出了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的特點。經後,發展到六朝時期,這時已經出現了五言敘事詩體,如《孔雀東南飛》、《木蘭辭》等,其內容大多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疾苦,以及封建禮教下的家庭悲劇,配上絲竹樂器伴奏,這樣的故事利用歌曲形式傳唱,從古流傳至今,幾乎家喻戶曉。不但有民歌演唱形式,而且成為戲曲的著名劇目,可見其影響之深。

詩詞又具有與其它藝術門類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共性。古希臘抒情詩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說:“詩為有聲之畫,畫為無聲之詩”; 我國的張浮休也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對藝術共性的理解,都有著不謀而合的共同一致性。不是嗎!在各種文藝形式中,詩歌是最活潑、最有親和力的一種文學形式。它與散文結合,就成為散文詩;與戲劇結合,就成為歌劇。它和繪畫所使用的工具雖然不同,但是互相滲透和影響的關係卻顯而易見。(因此,極力利用圖示來寫詩填詞,從中感受到了相互滲透與相互影響的雙重功效力,已逐步成為我的喜好)。至於蘇東坡說:“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幹丹青不語詩。”更明確指出了詩與畫的密切關係,反映出兩藝術間互補的共性。這使共性與個性得以完美統一。因此,詩詞與各類藝術完美結合,才能在發展中流傳至今。

藝術是衡量詩詞至高境界的試金石。故此,古詩詞流傳至今,仍能被詩詞達人津津樂道地傳承,運用藝術視角去認真對待詩詞,責無旁貸。

詩詞在藝術的共性中得以延續

《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