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履新太原理工,网友希望他去清华北大的愿望还能实现吗?难!

4月22日,太原理工大学官宣最受欢迎“网红教授”郑强出任该校党委书记。消息一经传出,各路媒体纷纷报道,网友们也在热烈讨论。

郑强履新太原理工,网友希望他去清华北大的愿望还能实现吗?难!

有网友说:“太原理工大学是山西唯一一所211大学,校友会排名比贵州大学还要高出一大截,所以强哥不亏。”也有网友说:“屈才了,希望郑强教授将来能去清华北大当校长。”总之,众说纷纭,莫是一衷。

抛开个人对郑强教授的喜爱或者偏见不谈,我们根据客观事实,理性分析不难得出郑强教授履新职的原因及意义所在。另外,也可以根据郑强教授的年龄及其学术背景分析他将来能否如网友所愿,执掌清华北大。

我们先分析郑强教授来太原理工大学的原因和”意义。

郑强教授在4月22日召开的全校干部教师大会上说:“是受山西大好发展局面的感染而来,是怀着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特别是太原理工的深情而来。”

郑强履新太原理工,网友希望他去清华北大的愿望还能实现吗?难!

这话不假,但是郑教授恰好这时履新太原理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年届退休。

郑教授是1960年9月生人,也就是说到今年的9月份,将年满60周岁。按现行《党政领导干部退休年龄规定》,倘若还呆在浙大副书记的位上,那么60岁就是正厅级干部的退休临界点,到时候就只能退休了。

当然,现在高校对优秀的人才60岁退休后,通常还会返聘他们回来,不过那时也就只能搞教学或者科研工作,不能担任领导职务了。

有人可能会说,他调到太原理工当书记也是正厅级啊,这样岂不是过几个月就要退休?不会,因为根据上述规定里面的升迁限制规则,郑教授现在是属于59岁调岗位,过去后可以干满一个任期,也就是五年。

郑强履新太原理工,网友希望他去清华北大的愿望还能实现吗?难!

所以,这时候给郑教授挪位子其实是好事,倘若这是郑教授在行政上的最后一班岗,也算是领导爱才、惜才,让他人尽其才吧!

但是,如果以后还有升迁的机会(其实很渺茫了,因为副省部级最多也只让干到65岁)或者调入教育部,现在书记这个岗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历练。因为严格来说,书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把手”,是仕途高升的必经之路。

郑强教授履新太原理工大学的意义何在?

高层出于何种目的考量姑且不论,单从郑强教授和太原理工各自特点看,可以说是高度匹配。

站在郑强教授的角度来看,他的心中一直揣着振兴我国中西部教育的愿望,这些年来他作为我国“中西部教育的代言人”一直为中西部教育呐喊,这是有目共睹哒。所以,临近退休还能掌印太原理工,再次为中西部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实质而直接的贡献,也算是得偿所愿了。

郑强履新太原理工,网友希望他去清华北大的愿望还能实现吗?难!

站在太原理工的角度来看,它的“双一流”重点支持专业群有:化工、机械、矿业工程、安全工程及材料科学等。如今化工有谢克昌院士、

机械有黄庆学院士、矿业工程有赵阳升院士、安全工程有金智新院士等学术大牛坐镇,而材料领域还缺学术领头人。

郑强教授恰是材料领域的顶尖专家,作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郑强教授的加盟刚好可以补上太原理工材料短板,对口支援,专业无缝对接,堪称绝配!

当然,郑教授的到来,对太原理工的影响远远不止学术层面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他自身巨大的影响力和锐意进取的变革精神,以后必将给太原理工带来更大影响。

郑强履新太原理工,网友希望他去清华北大的愿望还能实现吗?难!

有很多网友在评论里留言,希望郑强教授能到清华北大去当校长,这个愿望能实现吗?我的看法是,难,太难了!

放眼全国985高校,但凡理工科背景出身的校长,几乎清一色都是院士。比如,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中山大学校长罗俊等,都是院士头衔傍身。

这似乎已成为不成文规定,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这些著名高校的院士多,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更多,所以没有院士头衔,恐怕难以镇得住场子。

强哥的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双枪教授”虽说已是非常厉害了,但是放在985院士校长堆里一比,还是略逊一筹。这是客观事实,所以说要去当清华北大当校长,硬件还得提升才行啊。

郑强履新太原理工,网友希望他去清华北大的愿望还能实现吗?难!

有网友也许会问,难道强哥就没机会评上院士?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难度非常非常非常大。我们看看2009~2019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情况就知道了。

中科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按规定每次增选名额一般不应超过60人。

2009~2019年中科院新增当选院士人数是:2009年35人(化学部8人);

2011年51人(化学部7人);

2013年53人(化学部9人);

2015年61人(化学部9人);

2017年61人(化学部9人);

2019年64人(化学部10人)。

(2019年入围初选的名单有500余人,入围第二轮提名者只剩200余人,最终当选院士64人。)

再看2009~2019年化学部细分下来的高分子领域,每届仅有1人当选院士,也就是说全国高分子领域最近11年来,只有六人当选院士。

这么一看,要当选院士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有网友说,

要想当选院士没有两三次进入院士第二轮提名想都别想,这话不无道理,除非最近科研方面有特别重大突破才有可能弯道超车,否则只能排队了。

郑强履新太原理工,网友希望他去清华北大的愿望还能实现吗?难!

当然,这并不能说强哥完全没有机会入选,毕竟强哥早在1995年留学归来,就在浙江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分子动态流变学研究学术团队。”

在多相/多组分复杂高分子填充体系流变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更提出被国际上誉为“The Model of Song and Zheng”的流变“两相”模型。

这些太专业,含金量如何得由专业人士点评,咱们看不懂,不过此前曾有网友说,咱们国家导弹上面的高分子密封圈就是强哥团队研发出来的,这个传闻是否属实不得而知。

但是我个人认为可能是真的,因为有一次他在演讲中批评那些出国留学不回来的学生,他说:“我为什么要教你?我教会你,然后你跑去美国不回来了,等哪天中美干架了,一个导弹从美国飞到杭州来正好把郑强炸了……而导弹上面刚好有你研发的高分子密封圈……”。所以,据此推断,我宁可信其有。

郑强履新太原理工,网友希望他去清华北大的愿望还能实现吗?难!

总之,不管这次履新是不是郑强教授站的最后一班岗,也不管他是否能评上院士,这些年来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敬重!

最后,奉上郑教授的经典语录,供大家阅后深思。

“教育的本质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靠教育来谋生和发达也是可以的,却被我们过度重视了……”


“我是中国的纳税人,我怎么能想得通,我国国民花那么多钱投入到这个学校,可它培养的人却都跑到美国去了,为他们服务了。可是你有没有看到美国政府为我国哪个大学捐过点钱?你们体现出这么一种胸怀是什么意思呢?”

—END—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