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指谁?课本解释错了?

《将进酒》:

天宝十一载,李白拂袖离京已有八年,云游山河漫漫旅途,登高饮宴对酒当歌,李白一路高歌猛进一路落笔成篇,留下了皇皇经典。这一天李白来到梁宋故地,与朋友岑勋、元丹丘相聚,自然是一番推杯换盏,把酒言欢。席间,李白诗意大发,写下《将进酒》,每一句都镌刻进了大唐的灵魂。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将进酒》

李白以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展现了十足的狂气,又是过分的消极。在普遍认知或者高中教材里,"古来圣贤皆寂寞"的"圣贤"都解释为古代的圣人贤才,李白称:自古以来他们都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饮酒的人才能千古留名。

《将进酒》:

然而,这好像没有道理。酒能暖胃确有其事,但也不能就此说,不嗜酒的人就一定冷、一定寂寞啊?况且,古往今来的圣贤之中,难道就没有喝酒的?所以说,"圣贤"与"饮者"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有所交集的,即圣贤中有饮者,饮者中也有圣贤,那么这句话不就更显矛盾了吗?

因此,有研究者开发出了对"圣贤"的全新解释,这与曹操的一个典故有关。曹操曾禁过一段时间的酒,但耐不住爱酒者偷喝,为了避讳酒号便造了隐语,曰:清酒为圣,浊酒为贤。这与当时的造酒技术是对应的:古代酿酒使用酒糟,酒成后无法完全去除,所以显得浑浊,在其中加入石炭,使其沉淀,上部清澈的酒液便是清酒。

《将进酒》:

浊酒虽浊,但别有一番风味,因为其中始终有生酵母存在,因此会连续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口味更加独特,深得古人喜爱。简而言之,清是过滤过的酒,浊是未过滤的酒。按照古代价值观,德才俱佳者为圣人,凤毛麟角,德才兼备者为贤人,稍多于圣人。圣人是最高等级的人才,贤人次之,所以珍贵的清酒为圣,浊酒为贤。

对应到李白诗中,假如李白此处"圣贤"的本意是指酒,而非指人,是否符合意境呢?那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就是:古往今来的那些清浊美酒都是默默无闻的,只有善于饮酒的人,才能使它们留下美名。李白受到岑夫子、丹丘生的款待,写诗小吹一下"好酒好酒",没毛病吧?

《将进酒》:

文人吹酒这件事,并非是第一次了。这么说来,曹操也是个狠人,明明自己嗜酒如命,还能痛下禁酒令,他在《短歌行》中吹道:"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这么着,杜康的名字就流传开来了。这酒好喝,咱们就叫它杜康,叫它松醪,叫它桑落,叫它竹叶青,否则它们不就变成李白笔下的"寂寞"了吗?

今天哥俩儿招待我的酒真好,咱不能让它默默无闻,作为享用者,咱得给它立名!或许李白就是这么个意思。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李白自己的诗歌里找证据。提起《月下独酌》,众人皆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其实它一共有四首,其中第二首中就有关于"圣贤"的解释。

《将进酒》: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月下独酌(其二)》

此诗作于天宝三载,看来李白早就清楚"清圣浊贤"的典故。第三句"贤圣既已饮",意思是清酒浊酒都下肚了,何必再去求神仙?而不是说圣人贤人喝酒了。而且,最后一句"勿为醒者传"与《将进酒》中"但愿长醉不愿醒"又有藕连。

但有人会说,在敦煌发现的《将进酒》版本中,这一句其实是"古来圣贤皆死尽",那圣贤为酒就解释不通了。然而,敦煌版就一定是原版吗?是否也是流传过去的以讹传讹?这就无法说清了。但不管怎么说,这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理解方式,或许能使我们距李白更近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