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为什么一定要削蕃,甚至不惜引发诸侯叛乱?

迷茫的寻道者


●汉朝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施行消蕃政策,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汉朝汉景帝刘启实施的削蕃最为有名,最为彻底。

▪汉朝削蕃的原因

说到汉朝削蕃,我们有必要了解下什是“蕃”,是怎么形成的。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武王为了巩固国家政权,也延用夏,商以来“封分制”封赏那些开国功臣,把王室人员,功臣以及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一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这就形成了蕃帮和各个王侯。

▪汉高祖刘邦削蕃

刘邦击败项羽后,想到真正地一统天下,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经历一番血和火的洗礼,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用局部展开各分封王的的兼并战,来消灭这些诸侯,达到了削蕃的目地的。

●汉景帝刘启削蕃

▪削蕃的背景:

一、是各地经济衰退不能稳定发展,无法统一执行朝廷调配。汉朝初年就有削藩的惯例。汉高祖刘邦削夺了众多的异姓王,接着,吕后又削夺了刘邦的那些儿子们的王位。汉景帝认识到,分封制是造成经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要消除。

二、是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汉王朝统治。各地分封的蕃王表面上受朝庭管理和节制,但他们以封地为域,在任用地方官员,地方赋税,地方政治管理上大多不受朝廷管理。如吴王刘濞一直在准备造反。刘濞利用盐铁的便宜,打造兵器,囤积钱粮,一副造反的姿势。再加上汉景帝曾处死刘濞的儿子,所以刘濞所做,汉景帝认定他是为造反做准备,认定必须削蕃。

▪削蕃的经过

汉景帝接受了晁错建议削减王国的封地,限制他们的发展,逐渐加大中央直接管辖的地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建议。并采纳了晁错这一“削藩”主张,景帝三年(前 154)楚王刘戊违犯汉丧制,被罚削去东海一郡;赵王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私卖官爵,削去 六县。晁错的“削藩策”激起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一些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吴王鼓吹说晁错侵夺诸侯之地,是为离间刘氏骨肉,危倾社稷,打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串通胶西王昂、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举兵叛乱,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这就是历史上的“七王之乱”,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往攻击吴楚,派郦寄攻击赵,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赵兵。

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爰盎,建议景帝诛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汉景帝在仓卒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但吴王刘濞拒绝接受朝廷诏书,还宣布自立为“东帝”。战事继续进行。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所受到的吴楚军攻击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与周亚夫军激战,结果一败涂地,加之士卒多饥,死伤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刘濞率败卒数千逃至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

削蕃的结果

汉景帝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吴王濞被杀。楚王刘戊和参加反叛的诸王也因兵败自杀或被杀。历时三月的吴楚“七王之乱”遂被完全平定。汉景帝刘启削蕃取得了胜利。

●汉景帝削蕃成功后,免除了诸侯王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削减了王国官吏,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只能衣食租税。诸侯王强大难治的局面大为改变,因而进一步加强了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


墨骨读书


汉景帝削蕃与汉高祖分封是在不同时期,适应当时社会形式,强化统治的举措。

七国之乱

刘邦建立汉朝,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决定分封诸王。在局势稳定后又开始清理军功集团,罢黜异姓王,分封刘姓王,以强化统治。在汉高祖刘邦设计的这套统计结构里,刘姓诸王,对外可以防御异族入侵,拱卫京师;对内可以威慑军功集团,巩固皇权。确保皇权的绝对权威。

吕后

然而,刘邦死后,事情并没有像他设计的那样发展。刘邦生前扶植吕后的势力,本是为了确保太子顺利接班,但由于“母壮子少”的缘故导致了“吕后专权,大封诸吕”的局面;吕后死后,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等开国元老共同诛杀诸吕,扶植代王刘恒即位做了皇帝,汉室正统刘姓保住了皇位。

太尉 周勃

刘恒是一个运气很好的人,与当下比较火的词形容“锦鲤”很卡位。

文帝母亲 薄姬

刘恒的母亲薄姬出身卑微,先嫁给了军阀魏豹。在刘邦消灭了魏豹后,又转嫁刘邦。薄姬不受宠,甚至见刘邦的机会都不多,但就是这样,也挡不住一次机会就怀上了“龙种”;刘恒在刘邦的儿子里面最不受重视,这种劣势反过来让他逃过了吕后的毒手;本来做个低调自保的王爷也就算比较幸运了。谁能想到,突然就被周勃、陈平他们拥立做了皇帝。

汉文帝 刘恒

汉文帝刘恒的身世在他即位做皇帝前为他带来的都是好运。然而,继位后却成了不利因素。刘姓的王爷们,也就是刘邦的儿子和侄子们就开始各种不服。最明显的就属刘邦幼子淮南王刘长。这位淮南王骄横跋扈,有文字记载:常与帝同车出猎;在封地不用汉法,自作法令。跋扈还不是最过分的,后来直接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泄被拘。朝臣议以死罪,文帝赦之,废王号,谪徙蜀郡严道邛邮(严道县,今四川雅安),途中不食而死。

汉初代淮南王 刘长

除了淮南王刘长,吴王刘濞也很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代顷王刘仲的儿子。单从血缘上来说,他没有刘恒“根正苗红”,但刘濞为人性情剽悍,勇猛而且有野心。英布造反时,刘濞曾作为骑将跟随刘邦镇压破英布叛乱,有军功。而且,是因为刘邦顾及吴郡接壤东越,才选了刘濞来镇住他们,后来封为吴王。刘濞在封国内的很多举措也都很过分:大量铸钱、煮盐,以扩张割据势力,图谋篡位。

吴王 刘濞

相对藩王们的咄咄逼人,皇帝却只能奉行汉初制定的黄老之道,搞“无为而治”,刘姓宗室诸王的势力就越来越大,逐渐出现了“诸王势大,尾大不掉”的局面。以至于匈奴总来侵扰边境,汉景帝都干着急而不敢出兵。因为,一旦跟匈奴打起来,输赢先不论。皇帝军队的主力就被牵制住了。诸侯王如果趁势出兵逼宫,基本上就只能选择让位了。基于这种客观现状,汉景帝只好接受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蕃。从而引发了“七王之乱”。

七国之乱进军路线图

“七王之乱”从表面上来看,是由削蕃政策引起的。但,实际上,即使不削蕃,任凭藩王继续做大,总有一天,也还是会发生藩王叛乱。在实力对比此消彼长的情况下,这种叛乱来的越早对皇帝来说越有利。因此,对汉景帝来说,削蕃,不得不为。

晁错献“削蕃策”


西门吹灰2020


景帝为什么一定要削藩,不止是景帝要削藩,任何一个存在藩王,诸侯的朝代,皇帝都想要削藩。

那封建王朝自建立之初,都会论功行赏大肆分封,后面又坚定削藩,是不是矛盾。其实不然,削藩和分封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并不是盲目而为。

事实是,就汉朝而言,大汉自汉高祖建立之初,封王本不是汉高祖的本意,只是迫于形势,不想寒了将士的心,想要笼络人心之举,后面分封的也大多是刘姓皇族人员。

汉文帝刘恒也有这个想法,只不过一方面国家需要休养生息,要恢复多年战争凋敝的民生,另一方面中央没有对抗藩王,诸侯的经济,军事实力。

要弄清景帝为什么一定要削藩,先来说说藩王,诸侯在汉朝的权力

诸侯是有封地的,在自己的封地诸侯有自己独立的管理权,收缴税赋归诸侯国所有,诸侯国内的军队归诸侯国管理

有钱有兵,权力膨胀,有野心的诸侯都会想要造反吧。

再说了,有钱,私下在自己发展些军队,养些死士,门客,很容易吧。

而汉朝中央对诸侯国的管理呢,只是派了个丞相,算是监督,其余的还是诸侯国自己说了算。

平叛七王之乱有功的梁王,在景帝废立太子时,想要让哥哥景帝把皇位传给他,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竟公然派死士杀了朝中重臣。

七王之乱的首领吴王刘濞起兵时联络诸侯的书信中写到:

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民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 汉书·荆燕吴传》

足见,诸侯拥有的实力。有钱有兵的诸侯国就像一头随时会醒过来的老虎,看似暂时没有威胁,醒过来就会充满斗志,虎视眈眈。

你说,一个皇帝放一头猛兽在自己身边,能睡得着吗?

而除了消除诸侯对皇权的威胁之外,景帝的削藩还有别的根源。

其一:汉朝自始至终都有个死敌——匈奴,和亲实非汉家皇帝的初衷,是无力抵抗下的妥协之举。想要解决外患,安内是首要的。万一跟匈奴打仗,家里再出来个内乱,那不 得亡国。

其二:削藩之后,会增加国家的税赋收入,国家实际管理的区域也会扩大,才能更积极的备战,积蓄军事实力。

其三: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在自己治理的国家,只要有可能,任何一个朝廷都不会允许有一个可以跟自己分庭抗体的小朝廷存在。

所以,无论是诸侯,藩王存在对中央的威胁,还是消除后的利益所得,汉景帝都一定要削藩。汉武帝的推恩令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对他们来说,削藩势在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