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裁撤10%中幹背後:互聯網不歡迎中年人的仨邏輯和仨結局

最近一則消息刷屏,騰訊裁撤10%的中層幹部。那些憂傷的中年人又成為了互聯網圈子裡的一個熱門話題。

再早一些時間,51歲的創業者王學宗花了10萬塊參加了一個培訓營,認識了金沙江創投的金牌投資人朱嘯虎,王學宗準備給對方講創業方案的時候,朱嘯虎原本可以聽完方案指出問題,但他沒有。他在酒局上大喇喇的直接拒絕說:我只投80後、90後。

年齡是互聯網圈子裡繞不開的話題。20幾歲還是小透明,但如果你沒能跑出來做到主管位置,到了30幾歲危機感會迅速到來。每一輪公司的調整優化,都會膽戰心驚(華為工作到45歲就會要求退休,這已經是最好的結局);那些到了中層的中年人,也同樣免不了被調整。這一波騰訊裁撤10%的中層幹部,就是一個警示。

互聯網公司更喜歡年輕人,無論在中國還是硅谷,都差不多。

裁撤是既成事實,創新Insights想要簡要的分析一下互聯網不喜歡中年人的三種邏輯和三個結局。

邏輯1、招人招多了

大多數互聯網企業的創業者,對於管理或者業務發展缺乏有效的節奏控制。往往在融資以後或者市場看起來不錯的時候,大幅度的招募人手。一旦有風吹草動,裁員是難免的。這時,中年人往往首當其中——他們位置往往比較高,薪水也比較高,而且公司業務沒能達到應有的預期,他們也難逃其咎。

馬化騰裁撤10%中幹背後:互聯網不歡迎中年人的仨邏輯和仨結局

招人是最重要也是最慎重的事。據說馬雲招募前幾百個人的時候,都是親自面試的。現在很多企業招人一次性的幾百人幾千人招進來,說沒有問題,是不可能的。

當然,更多的企業,是在招聘的時候就鎖定了年齡限制。年齡30歲以下,35歲以下,很多已經是硬槓槓。

這個其實也沒什麼好說的,所託非人。如果一個企業特別紅,你進去的又特別容易,連一些專業的問題都沒有問你,那麼你或許應該擔心這一點。

邏輯2、人到中年,一成不變混日子

李嘉誠已經91歲了,他頭腦清醒耳聰目明,思維超越幾乎所有人。還有巴菲特、芒格,都是耄耋高齡,如果他們想找工作,全世界都想聘用他們。但是很多中年人是自己不爭氣。我身邊就有一位,年僅35歲,一天無所事事混日子,仰仗公司沒有辭退人的文化,死活賴著不走也不做事。當然看起來好像賺便宜了,但其實一輩子就這樣毀了。

馬化騰裁撤10%中幹背後:互聯網不歡迎中年人的仨邏輯和仨結局

當然,還有一部分大企業的聰明人,打著BAT中層的旗號出來創業,撈一筆再說。

混日子不是中年人的專利。只是互聯網企業中,中年人往往是跟著企業長大的,所以自覺更有資格,往往就變成了混混一族。公司必須通過這樣的方式,激活這些人的危機感。

邏輯3、企業管理粗放,專業知識不重要

越是專業度高,越是精細化運營的企業,對於人才的標準也就越高,也越需要資深的專業人士。

但如果公司是輕資產的,是靈活求變的,那麼專業人士就不重要。如果專業人士不重要,自然而然的,大家就不會需要“大齡青年”。

如果是專業崗,知識越多能力越久越值錢。如果這個崗位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呢?那就越年輕越好。以記者為例,如果一個媒體只是抓點流量新聞,那麼有能力的深度記者就顯得沒有價值,而且成本還高。如果到了一個精細化競爭的地方,大家都需要精細化的管理,也需要能力資深的媒體人,這時才會尊重。任何一個傳統的專業行業,都需要專家級的人才。

現在,很多企業就是拼應變速度,拼工作激情,拼996,這個時候,中年人自然而然的應對乏力。但未來,精細化運作的互聯網也需要專家級的管理人才、專家級的技術人才。優秀的人才仍然非常要緊。

馬化騰裁撤10%中幹背後:互聯網不歡迎中年人的仨邏輯和仨結局

例如,蘋果有非常系統化的研究,非常複雜的全球供應鏈,我們可以想見:一旦資深人士離職,可能的後果。那麼核心問題就不是中年人,而是企業中是否需要精細化的運營,是否需要更加專業的服務。

實際上,上述三種情況普遍存在,而且可能交織存在於一個企業裡。很多時候,中國的專業其實並沒有特別大的用武之地。因為員工成本遠低於硅谷,所以企業對於精細化運營沒有刻骨的需求,往往覺得用人力來代替算力是划算的。這導致真正創新、專家型的業務骨幹沒有用武之地。想要更高發展,就往往要業務崗轉管理崗。我們很少有那種白髮蒼蒼的大牛業務專家——現存的企業制度也並不鼓勵更高精尖的深度研究。

因為缺乏深度的競爭力,以及邏輯精準自洽的管理系統,為了應變,最好的辦法是不斷調整架構,通過業務方向聚焦當下熱點來推動公司向前走。而此時,中年人成為了阻礙:知識是可以推進和迭代的,但經驗不是。部分不再具有學習能力,或者離開業務線做管理的人,遇到了最大的挑戰。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華為健康曾做一個調查:阿里巴巴32.2歲,華為30.1歲,百度29.2歲,騰訊28.9歲。

再來看看美國的情況。2016年的一個排名顯示:惠普39歲,甲骨文38歲,IBM38歲,戴爾37歲思科35歲,英特爾34歲,微軟33歲,Adobe33歲,eBay32歲,雅虎31歲,特斯拉31歲,蘋果31歲,亞馬遜31歲,谷歌30歲,LinkedIn29歲,Facebook28歲。

我們會發現,同樣是巨頭級的企業,最年輕並不完全是企業的標籤。而且這些企業的領導人們往往都是60後、70後們,甚至更早的前輩。扎克伯格當然更年輕,而且他從事的也是全新的業務——一般而言,全新的創造,更適合沒有經驗侵蝕的年輕人。

經驗和知識是能力的一體兩面,能夠不斷學習的,就有無限的前程,即便如巴菲特、李嘉誠也仍然有領先世界的創新和判斷;失去學習能力,就剩下經驗的,就只能坐等被淘汰。

你現在處於哪個階段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