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縣概況

長沙縣居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東岸。東鄰瀏陽市,南接長沙市雨花區,西毗長沙市芙蓉區、開福區、望城區,北靠岳陽市平江縣、汨羅市。地處東經112°58′23″—113°30′09″,北緯28°02′04″—28°39′51″之間。2018年,全縣總面積17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9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10755人。財政總收入356.4億元,地區生產總值1509.3億元。森林綠化率49.81%,國家級生態鄉鎮7個,省級生態鄉鎮(街道)11個。

湖南省長沙縣概況

  地勢由北、東、南三面逐漸向中西部傾斜。錄入水利普查名錄河流111條,總長847.68千米,主要河流有撈刀河、瀏陽河以及撈刀河支流——金井河等。處東亞季風區,屬亞熱帶溼潤氣候;年均氣溫18.3℃,年均降水量1307.6毫米。“羅代黑豬”“北山梅”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金井”“湘豐”茶葉為“中國馳名商標”。域內有4000餘年前的黃興鎮鹿芝嶺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遺址12處;有國家AAA級旅遊景區6個——黃興故居紀念館、錦繡江南生態農莊、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湘豐茶博園、影珠山、天華山,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個——楊開慧紀念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個——黃興故居和徐特立故居。

湖南省長沙縣概況

  長沙縣自古即為南楚重鎮、秦漢名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析黔中郡南部部分地區置長沙郡,湘縣為郡治。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湘縣為臨湘縣,為長沙國國都。隋開皇九年(589年),改臨湘縣為長沙縣,是為長沙縣名之始。其後縣名多有更改,區劃建置屢經析合。1933年8月,析長沙縣城區及東屯渡等城郊之地,置長沙市,為省直轄市和省會。1939年12月,長沙市併入長沙縣。1942年2月,復置長沙市。1951年,劃出縣境湘江以西及以東部分地區置望城縣。1959年,望城縣長沙市郊區併入長沙縣,長沙縣改隸長沙市。1962年,恢復長沙市郊區。1977年,復置望城縣。至2018年,行政區劃無變化。

  清初,沿襲明代區劃,長沙縣轄15裡3廂。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改併為10都、4坊、1廂,坊廂下設都、甲。民國3年(1914年),廢都甲,全縣轄7個鄉、11個鎮。民國27年(1938年),轄34鄉1鎮。1949年8月,全縣分為 6 個行政管理區,原鄉、保、甲未變。1950年3月,廢保甲,全縣轄15個區、181個鄉、1個鎮。1958年,全縣轄15 個人民公社及㮾梨鎮。1977年,全縣轄41個公社、1個鎮。1984 年5月,全縣轄41個鄉、1個鎮。1996年7月,撈刀河鎮劃入開福區,全縣轄13個鎮7個鄉。2009年,跳馬鄉、開慧鄉分別改為跳馬鎮、開慧鎮;撤銷星沙鎮,析分為星沙、湘龍、泉塘3個街道。2012年,將黃花鎮茶塘村、長龍村、湘峰村三個整村和華湘村在長(沙)永(安)高速以北區域析置長龍街道;㮾梨鎮改㮾梨街道。2013年12月,撤銷暮雲鎮,設暮雲街道、南託街道。2015年11月,金井鎮、雙江鎮合設金井鎮,開慧鎮、白沙鎮合設開慧鎮,黃興鎮、幹杉鎮合設黃興鎮。2015年1月,暮雲街道、南託街道劃入長沙市天心區,跳馬鎮劃入長沙市雨花區。2018年年底,全縣轄5個街道(星沙街道、泉塘街道、湘龍街道、㮾梨街道、長龍街道)和13個鎮(開慧鎮、金井鎮、黃興鎮、江背鎮、黃花鎮、春華鎮、路口鎮、果園鎮、高橋鎮、福臨鎮、青山鋪鎮、安沙鎮、北山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