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你还会阅读吗?

毕业之后,我们很少有时间专心读书。大家还记得自己上一次读书是多久之前的事情吗?如果还记得,那你对这本书的内容还有印象吗?估计很多人都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因为记不住内容,有不少人会感到挫败,主动读书的意愿也日渐低迷。其实,记不住书中全部内容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用感到挫败,尤其是成年人。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如上学那会儿。这是事实,但是却不代表在我们开始工作后就要放弃阅读和学习。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只能说明曾经的阅读方法不再适合现在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找到更适合的阅读方法。

在找阅读方法之前,需要先明确一个观点:用最少的精力和时间获取书中精华是我们现在阅读的首要目的。

有人认为,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才能学到书中精华。事实正好相反,这是效果最差的阅读方法。最薄的一本书通常都有200多页,上100000的字,如果把每个字都认真研读,需要3个小时以上;而成年人的专注力大概只能维持1个小时(专注力没有绝对数值,因人而异),不能一次性阅读完整本书。

假设一天读1个小时,至少也要用三天时间才能读完一本200多页的书。

根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最快。

也就是说,第一天阅读的内容在第二天只能回忆起极少部分,而且阅读作为学习效果最差的学习方法,在当天阅读完一本书后也只能记住10%的内容,所以,一页一页地阅读只会事倍功半。

那要怎样阅读才能快速获取并长期掌握书中知识呢?想要做到这两点其实不难。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做“学习型阅读”即可。简单来说,学习型阅读就是用学习知识的方法进行阅读。

本文将运用“学习型阅读法”带你一起阅读作者吉姆-兰德尔的《时间管理》。根据心流效应、遗忘规律、记忆曲线等概念,我把阅读方法分为三步:

一、浅尝型阅读,保持阅读速度,快速浏览全文;

二、理解型阅读,保持阅读难度,进入心流状态;

三、复习型阅读,结合遗忘规律组织有效复习。

全文总长4819字,涵盖3个方法论,需要花费12分钟。

一、浅尝型阅读,保持阅读速度,快速浏览全文

因为阅读书籍是我们获取知识、技能与能力的重要渠道,所以大家都愿意花时间在阅读上。有时候,我们为了节省时间,只会翻看正文内容,不想浪费时间在封面、前言和目录等信息上。

我问过不少读者,他们告诉我,正文内容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觉得没必要看目录等信息。对此,我提他们感到担忧。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自己想要的东西在书中的哪一页?想要的东西在书里都说全了吗?非得看完整本书才能学到想要的东西吗?”而没有经过大脑思考阅读者都是在盲目地阅读,盲目地阅读只是在浪费时间。

盲目阅读让你不知道书的主要议题是什么,次要议题又是什么,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甚至你读着读着就会被书中某个细节迷住,琢磨个别文字或句子的意思,耗时费神。

为了避免盲目阅读,我们需要在看书中前言、简介和目录等信息的同时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而浅尝型阅读的重点就是一边思考一边“浅尝”书籍知识。这个阅读环节需要你判断正在阅读的这本书值不值得花时间去进一步阅读。

围绕这一个判断,在阅读书籍(《时间管理》)的时候可以这样做:

1、先快速地看书名页、序,注意副标题或者其他的相关说明、作者写本书的特殊角度。然后在脑海里将这本书归类到某个特定的类型,思考这个类型中已经有哪些书。以便日后参考。

毕业后,你还会阅读吗?

毕业后,你还会阅读吗?

2、研究目录,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毕业后,你还会阅读吗?

3、检阅书中索引

快速评估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内容,以及提到的书籍种类和作者等等。

如果索引有重要的词汇(页数越多越重要),就去读含有该词汇的某几页内容,很可能就是这本书的关键点或是关系到作者意图与态度。

毕业后,你还会阅读吗?

4、把书本放在一边,停止阅读。

长时间的快速阅读会让眼睛感到疲惫,专注力下降。为了保持有效阅读的能力,我们需要休息一会儿。

5、根据刚才的阅读,从有点模糊的印象中挑选几个看起来跟本书主题相关的章节来看。

6、把书本打开,随意翻翻

按页码先后顺序,打开书本,念上一两段或者一两页,但不要多。用这个方法把书翻一遍,随时寻找和主题相关的论点讯息,留意主题的基本结构脉络。最重要的是,要看最后的两三页,甚至是后记的两三页。

毕业后,你还会阅读吗?

7、花时间整理思绪和结构笔记

做笔记的时候可以问自己以下问题:这是怎样的一本书(什么类型,什么领域)?结构如何?包含哪些不同的议题内容?这本书在谈什么?作者的观点和对这个主题的理解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怎么表达的? 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是否还有阅读的必要?

毕业后,你还会阅读吗?

笔记

在进行浅尝型阅读的时候,需要从头到尾把书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在阅读过程中,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短时间没办法理解的部分浪费时间。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

二、理解型阅读,保持阅读难度,进入心流效应

正确并理解书本内容是长期记忆的基础。如果基础没有打好,就算你把整本书翻来覆去,重复看百八十遍也只是在浪费时间。想在阅读中理解书本内容就必须进入心流状态,它能让你高度集中注意力,提高你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力。

1、心流效应的介绍

匈牙利籍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绍克森米哈赖曾进行过一项研究。他试图找出让人进入一种特殊状态的关键因素,以及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的共同点。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并将这种状态命名为“心流”。

米哈里的研究结果指出,当人从事日常工作时,因为工作内容缺乏挑战性,所以基本无法进入心流状态。

想要引发心流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工作任务的挑战性。这个“挑战性”的大小必须符合个人实际能力情况。如果工作任务难度太高,我们会感到力不从心,陷在巨大的压力当中;如果难度太低,我们不用全心全意地工作,同样不能进入心流状态。

米哈里教授认识到这种因果关系后,就大胆得出结论:只要个人的能力符合客观挑战的程度,任何一个人在从事任何一项活动时都有可能进入理想的心流状态。

毕业后,你还会阅读吗?

2、找到符合个人能力等级的书籍

书籍可以按照不同的个人需求、内容领域、难易程度等进行分类。

就以时间管理领域为例,在分类前,先上百度、知乎、当当网等APP收集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做书单,书单一般有十本书就足够了。然后把这十本书进行难易等级划分,主要分为入门、中等、高难度三个等级;

毕业后,你还会阅读吗?

最后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书籍进行理解型阅读:

(1)从书本中分别提取你觉得重要的和作者觉得重要的关键词,把关键词记录在小卡片上(随意一张纸就行);

毕业后,你还会阅读吗?

(2)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阐述作者的论述内容;

毕业后,你还会阅读吗?

作者认为时间是一种会主动流逝的最珍贵的资产,围绕这个观点,作者先表明“时间”的重要性,再论证“时间”如何重要,最后教授我们如何运用时间。

(3)用自己的语言重建整体的行文结构,就是给书本做一次简单的介绍;

毕业后,你还会阅读吗?

(4)像是与作者交流一样地评论这本书。在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的情况下进行这一步,否则不要轻易评价。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5)批评书籍的标准

A、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B、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C、证明作者的论述不合逻辑

D、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最后这四点,前三点是表示不同意见的准则,如果你无法提出相关的佐证,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说法,或至少一部分说法。

理解型阅读重在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书中知识,对阅读时间没有要求,你可以用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去阅读,前提是你需要开动脑筋,一边思考一边阅读。尽管理解型阅读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但是极少有书籍需要我们运用到理解型阅读。

三、复习型阅读,结合遗忘规律组织有效复习

没有什么事情比辛辛苦苦看完一本书却发现自己忘掉大部分知识更让人沮丧的。在文章开头,我们就讨论过这个话题并明确了一个观点:阅读是学习效果最差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个观点,复习型阅读就显得无比重要。虽然我们的记忆比鱼的记忆要好很多,可是,假如我们长期不从大脑中提取某部分知识并运用,这部分知识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流失。

1、遗忘现象的介绍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和再认。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现象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用节省法,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毕业后,你还会阅读吗?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根据遗忘曲线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会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便不会遗忘。由此可得出,只要在阅读完一本书之后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复习就能识记起大部分书本内容。同时,随着复习的次数越多,复习的间隔会越来越久,不用担心时间不够用。

2、“记忆卡片”复习法

说到复习,我们不得不提一下记忆的三大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在感觉记忆阶段,电脉冲经过处理,会变成有物质基础的短时记忆,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没有抓紧时机将这些信息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这些信息就会慢慢地淡出我们的记忆。

毕业后,你还会阅读吗?

记忆曲线

根据记忆曲线的规律显示,在学习后24小时、48小时、7天、30天、90天、180天等六个时间节点上进行复习就能让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变,此后只要偶尔花上些许时间,稍微回顾一下就可以让记忆永久保持。

这种复习方法看起来很麻烦,其实不然。只要我们认真地进行过浅尝型和理解型阅读,复习的速度就会很快,复习的时长也会很短。

还记得在浅尝型和理解型阅读过程中做得笔记和卡片吗?

在复习型阅读阶段,这些笔记和卡片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七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只需要把笔记和卡片拿出来复习一遍,稍微回顾一下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和该领域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相关的信息就会重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加深我们对书中知识的记忆。

可是,因为大家平时工作比较忙的原因,许多时候都会忘记需要复习的具体时间和复习的内容。如果忘记复习,那么我们的复习效果将大打折扣。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让复习达到最佳效果,我们需要准备至少两个实体文件夹(或者电脑文件夹)作为收集工具,对笔记和卡片进行归纳分组

第一个大文件夹包括“周一1”至“周日1”、“周一2”至“周日2”和“周一3”至“周日3”等21个小文件夹(或夹层)。

根据“六个时间节点”中的前四个时间节点,把需要复习的笔记和卡片放进21个对应的小文件夹(或夹层),等到了对应的时间节点再拿出来复习。

例如:我周一浅尝型阅读了《时间管理》,做了笔记,那我就将这些笔记放进“周二1”的小文件夹(或夹层)里;等明天(周二)复习过后,就立即将笔记放进“周二2”的小文件夹(或夹层)里;等48小时后(周四)再拿出来进行复习,复习完就立刻将笔记放进“周四3”的小文件夹(或夹层)里,等下周四再进行复习。

如果还需要进行第四次复习,那就将“周一3”至“周日3”等一共7天的小文件夹(或夹层)里的笔记和卡片放进第二个大文件夹里的第一个小文件夹(或夹层)。

当完成了第四次复习之后,如果你还想在第90天和第180天的时间节点上进行复习的话,只需要按规律,重新开第三个大文件夹即可进行复习即可。

以上解说的操作步骤看似很复杂,其实操作起来很简单。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把笔记和卡片按照记忆曲线规律给出的时间节点进行归纳分组,复习。

四、最后

本文先提出遗忘规律、记忆规律和心流现象等概念,进而根据这些概念总结出对应的小技巧和阅读方法。该阅读法带有多种阅读法和学习法的优点,坚持运用该阅读法,可以有效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你只需要用最少的精力和时间就能从书籍中获取最大收益。

阅读书籍作为一种成本最低且无门槛的学习方法,是我们都必须掌握好的技能。这项技能就像一张藏宝图,它会引领你找到想要的宝藏;不管你是想学技能、能力,还是想知道资讯、知识,它都能满足你。这项技能是一张藏宝图,但也需要你把它拿在手里才有用,所以,请你现在就开始培养阅读习惯,学好这套阅读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