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4月14日,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新冠肺炎疫情社區防控與服務工作精準化精細化指導方案》,明確“不得采取對社區管理‘一封了之’、對居民出行‘一禁了之’、對外來人口‘一拒了之’等簡單化防控手段。”而進入常態化防控新階段的武漢,疫情防控由“靜”轉“動”,社區又該如何面對新的大考,其中又存在哪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呢?

4月8日,武漢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人員憑健康碼有序流動,這讓平靜已久的武漢市武昌區積玉橋街道新生裡小區又逐漸“熱鬧”了起來。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新生里社區屬於沒有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疫情期間,小區一千戶,2000多人的疫情防控和生活保供,都由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一肩挑”。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新形勢,社區書記馬麗準備了三張不同的出入證明,從4月15日起全社區推行。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第一天施行通行證管理,一些居民有些不理解。作為小區的老居民,57歲的志願者黃正錢只能耐心做街坊們的工作。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黃正錢的女兒黃呈,是新生里社區的網格員。為了幫助女兒做好社區服務工作,黃正錢報名成為了志願者,和女兒並肩作戰,一直到現在。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老舊小區,老人多,很多人沒有智能手機。信息傳遞和物資保供,都需要社區工作人員一對一服務。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對於不方便出門的困難群眾,網格員直接送菜上門。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疫情發生以來,武漢全市1.8萬名社區工作者、4.86萬名下沉幹部戰鬥在3349個社區(村)防控一線,5萬餘名志願者戴上口罩挺身而出,共同築牢了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

如今,隨著下沉幹部有序撤離,志願者復工復產,社區防控壓力其實只增不減。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實現防控常態化呢?華中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費軍認為,應該充分動員多元主體參與,由基層黨組織領導,社區工作者牽頭和指導,居民自治組織來討論防控常態化的目標以及實施細節,實現目標手段,評價標準,志願者參與部分具體事務的落實。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目前,費軍正在帶領團隊研究一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居民自治單元下沉與城市社區治理改革研究》,他認為,實現常態化除了人力資源的“軟實力”要跟上,信息化手段的“硬實力”也必不可少。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另外在費軍看來,實現防控常態化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社區工作者隊伍,需要不斷完善激勵機制,逐步落實保障措施, 提高社區工作者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據瞭解,今年4月1日,武漢出臺《武漢市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提出從大幅提高社區工作者報酬、面向社區工作者定向招錄公務員等舉措入手,不斷推動社區工作者隊伍職業化,讓社區工作有尊嚴、有價值、有奔頭。

門禁安保、日常消殺、停車管理、設施保障,居民身邊普通的物業人,在此刻成為了守護者、逆行者。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隨著城市“解封”,武漢戰“疫”已進入下半場,當下沉幹部和志願者有序撤回,物業人員難免遭遇“不聽勸阻”、“質疑是否有權、合法”等問題,甚至引發矛盾衝突。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目前,居民不再侷限於基本生活物資的團購,而是以多樣化、個性化的團購和外賣為主,單量激增。為了減少非必要的外出,物業工作人員儘可能送貨到家。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疫情發生以來,全國20多萬家物業服務企業、1000多萬物業人積極行動為抗疫防疫做出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基層社區公共衛生供給和應急管理力量的不足。武漢市江岸區房管局法律顧問雷紀超認為,當前,把物業管理納入基層社會治理刻不容緩。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基層社會治理力量從哪裡來?一組數據告訴你,基層社會力量主要由4部分構成,分別是社區人員,一般按照1:500配備,也就是說5000戶的社區配10個人;業委會,一個小區配備5至11人,武漢市小區無論多小多大,業委會成員最多11人;志願者,不限人數,但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穩定;物業,以江岸區為例,江岸區約有30萬戶居民,一線物業人員有1萬2千人左右。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實際上,雷紀他們正在著手研究的,不僅僅是防疫常態化的問題,而是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構建,探索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直播微視評:

這個時候,不要做不一樣的煙火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抗疫阻擊戰中,從街道到小巷,從樓棟到門戶,每一個社區人都在戰鬥,當防控進入常態化,社區依舊是壓力山大。

做好社區防控常態化,離不開一個關鍵詞,那就是“我”。每個“我”在疫情期間培養起來的好習慣,千萬不要隨著復工復產拋之腦後,除了出入小區掃碼測溫、出門戴口罩勤洗手這些最基本的之外,公共場所不貼身排隊、餐廳吃飯保持距離,聚餐實行“分餐制”等等,也是我們要堅守堅持的。

防控常態化,功夫在“常”,責任在“我”。每個“我”都要繼續堅持防疫形成的好習慣,繼續遵守防疫的各種措施,繼續繃緊心中防疫的弦。不要做那個不一樣的煙火,而要做最自律的“煙火”,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真正迎來久違的煙火。

戰疫進入“下半場”,防控“由靜轉動”,武漢的小區是怎樣做的?記者探訪…

來源:湖北經視《經視直播》

記者:史夢詩 孫亞光

評論員:瑞瑜 夢詩 | 視頻編輯:沈婷

編輯:湯巧霞 | 主編:天然、田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