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是曹操有才还是杨修有才?为什么?

偉大的時代


单论文学造诣和头脑智慧而言,杨修比曹操有才。若论心机手段杨修自然不及曹操。但是心机手段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性格有关。所以总体上杨修强于曹操。

首先无论曹操故弄玄虚的任何意图杨修都能猜出他的意思。

比如曹操在别人送来的食品酥的盒子上写了一合酥,那时候盒跟合是一个字,所有人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杨修却首先吃了一口并分给众人,众人吓得不敢说话,杨修说丞相意思一人一口酥。

曹操在视察新修的丞相府的时候,在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其他人看到这个字也是一脸懵逼,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请教杨修,杨修说大门里一个活字乃是阔字,丞相嫌门阔了,工匠们把门改小曹操果然满意。曹操和杨修之间类似这种故事数不胜数。

其二,猜谜游戏,杨修能比曹操猜出来。比如有一次曹操和杨修路过一座墓碑,墓碑上有字黄绢幼女,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百思不得其解,就问杨修什么意思杨修正要说,曹操摆摆手让我想想,一连走了三十多里,曹操猜想出来,于是就命杨修把答案写在手上,曹操也写在手上,然后两个人把手伸开果然是一个答案。曹操因此叹服说,我比杨修之才竟然相差整整三十里。

再次,杨修之才不仅在曹操之上还在曹操首席谋士荀彧之上。曹操命第一谋士荀彧与杨修等人各自辅佐曹丕曹植,看谁有王命之才,就选谁作为继承人。曹操每次出的问题,曹丕曹植二人都不解其意,怎么做怎么回答都不能令曹操满意,曹丕请教荀彧荀彧一样没有办法。曹植请教杨修,并按照杨修的意思去做,曹操对曹植非常满意。曹操正准备立曹植为继承人时被人举报曹植每次的考试答案和行为都是杨修指点的,曹操大怒,就有杀杨修之心。

最后,最重要的是杨修的非凡才华让曹操强烈嫉妒,引起来了曹操除掉杨修的杀心。曹操作为老板竟然嫉妒自己的手下杨修之才嫉妒的要杀掉他,可见杨修必然远在曹操之上。

有人说杨修竟然笨的激怒曹操让曹操杀掉说明这个人不够聪明不通谋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著书立说吟诗作对是才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才华,谋略决策心机手段也是才华,人情世故还是才华。杨修只只能说人情世故不够练达而已,不能说他没有才华。

而且太有才华的人往往都是锋芒毕露恃才傲物,没有才华的人他怎么露,拿啥来露?没有才华的人露那是妄自尊大,狂妄骄横。有才华的人遇到才华比他强的人,他一露才华就被别人撵杀,他也不好意思露。换是我们任何人没有才华都恨不得表现自己,有一身才华你会藏着憋着?

所以以杨修的聪明睿智,曹操每次的意图他都能第一个领会,他会不知道曹操嫉妒他想要杀他这么简单的事?那他为什么还处处表现呢?无奈才华太高藏不住啊,而且表现欲望也比较强,不想藏啊。

而且曹操爱才,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不杀他,祢衡脱光衣服骂曹操曹操憋着一肚子气也不杀他,就是不想落下个杀害人才的罪名,相反别人越是骂他,曹操反而越是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越是以礼相待,就是为了落得爱惜人才的名声,好叫天下人才都来投奔曹操。所以对于杨修这个人才,曹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无论杨修再怎么无理取闹,曹操都得以礼相待,以显示自己爱惜天下人才的宽大胸怀。二是杀掉杨修这样曹操就落得个妒贤嫉能,迫害人才的罪名。三是把杨修赶出朝廷,这样杨修这个绝世人才就可能会跑到敌人那里去给敌人效力。

对于以上三种选择,曹操最佳选择就是第一种,也就是说曹操的最佳选择只能不停忍受杨修的戏弄。杨修也深知这一点,这也是杨修为所欲为毫不收敛的原因。即使杨修知道曹操有一天会找借口杀掉他,估计他也不怎么害怕,因为他的死会换来曹操迫害人才的坏名声,曹操忍辱负重了半生树立起来的名誉即使不会毁于一段也会受到不少影响。而曹操贵为丞相加九锡,位极人臣,杨修死了,以曹操万金之躯也占不到便宜,相反杨修还有可能赚了一把。


叨笔历


曹操

杨修要是有才就不会被杀了!小聪明而已!


于哥四口之家


引言

现实生活的职场上,大家身边也许都有这样的同事,他们思维敏捷,善于思考上级领导心中所想,甚至能利用摸清他人的思维模式,总能快人一步,率先完成工作任务。大家对于这样的人的评价往往就是:“有才!”

现代汉语中“才”的名词意思为:才能、才干、才学

我们今天常用有才这个词语词形容一个人有能力、有本领。

而一个人有能力、有本领最直接的体现莫过于是否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和过人的智慧。

而在三国历史上的曹操可以说是当时雄才伟略的第一人了,《三国志》的作者评价曹操为超世之杰,也就是超过当时所有人的英雄豪杰。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

然而在当时,却有一个连曹操都自愧不如的聪明人物,此人就是杨修。

曹操作为后来不断为各种文学形式演绎的人物,我们都不陌生。那么杨修呢?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身上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两个当时最“聪明”的人物又会有怎样的命运交集呢?

曹操与杨修二人究竟谁更“有才”?

我们先从第一个小问题说起,谈谈杨修其人。

杨修,字德祖。看他的祖上履历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官宦世家。他的祖爷爷杨震在汉安帝时期当过司徒、太尉,太爷爷杨秉也在桓帝朝当过太尉,爷爷杨赐当过灵帝的司空、司徒、太尉,父亲杨彪也在少帝和献帝朝当过司空、司徒、太尉。

算起来杨修的家族,其实跟当时四处叫嚣“四世三公”(四代人当中都有位居三公的)的袁绍、袁术的袁氏家族一样,是当时最显赫的门阀大族之一。而且更为难得的是到了杨修爷爷和父亲那一辈还连续两代蝉联三公之位。

杨家在东汉朝廷经营数代,势力可谓是树大根深,门生故吏便于天下。可以说在察举制的选官体制下,杨修即使只看家族背景将来都不难位列三公九卿。

但是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杨家的气运在杨修这一代算是到了强弩之末,因为他们遇到了乱世,一个军阀呼风唤雨的乱世。

以杨家为首的世家门阀想要垄断朝政、呼风唤雨,先决条件就是中央集权政府能够控制地方,这样文官门阀才能治理国家。而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之后,东汉政府在董卓为首的地方军阀的祸乱下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诸侯纷纷起兵割据,各自为政。世家大族拥有再高的名望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杨修这一代想继续“五世三公”的美梦算是破灭了。

且不同于当时同为名门望族的袁家早早走上了成为军阀割据一方的道路,杨修此时继续选择当时主流名士的道路——读书做官。而他的出仕对象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建安年间被举孝廉之后杨修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由于曹操是独立开府的丞相,杨修就具体负责丞相府沟通内外之事。也就是在这一阶段,杨修在工作中展现出了自己的非凡“智慧”引得曹操都称赞不已。

体现出杨修聪慧过人的主要有四则故事,都被记载在《世说新语·捷悟篇》中

  • 1.门活为阔

所有开府治事的丞相都要有自己独立的相府,这一日曹操的相府正在开展府门的改造工程。曹操十分重视,亲自验看,看到工匠才刚刚开始重新构造大门的边框,于是一言不发只令人在门上题写了一个“活”字。

众人纷纷挠头不解曹操这是何意?正在为难之时,正巧主簿杨修路过,立刻下令让工匠拆除刚刚建好的门框。众人虽然依计行事,但是仍旧不解为何如此,于是杨修解释道:门中有活,刚好是一个“阔”字,这是丞相嫌你们换的大门太大了,怕僭越礼法,引得朝中猜忌,故而以此表明态度。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对杨修钦佩不已。

杨德祖为魏公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 2.一盒酥

一次,曹操得到了别人进贡的一盒糕点。曹操吃了几口之后,若有所思,沉吟半晌后提笔在糕点盒上写了一个“合”字,接着便将糕点分赏给了相府的其他工作人员。

但是大家看到盒子上的字之后却不明白曹操是什么心思,便不敢轻举妄动。只有杨修看到之后毫不犹豫的打开盒子拿起就吃。众人慌忙提醒杨修不要妄动。杨修却继续一边吃一边道:合——既是人一口也,丞相的意思就死人人皆可分享此物,你们还犹豫什么呢?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提“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 3.绝妙好辞

曹操和杨修一次在外出时正好路过曹娥碑,曹操和杨修一起下马观看碑文,凭吊古人。在石碑的背面刻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于是问杨修是否理解碑文的意思,杨修不假思索便要开始解释。

“且慢”曹操却突然制止了杨修的作答,“卿先不要回答,让孤自己先想一想”

于是二人上马继续赶路,曹操边走变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豁然开朗道:“孤已经想到了,不如德祖你说说你的想法看看你我二人是否一致。”

于是杨修遵命解释道:“黄色的绢就是有颜色的丝,组成一个‘绝’字;幼妇指的是少女,组成‘妙’字;而外孙同理,指的是女子,是一个‘好’字;齑臼表示受辛,组成‘辞’字,四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是‘绝妙好辞’不知丞相以为如何?”

曹操听到杨修的解释与自己的理解分毫不差,却难得他能够不假思索的得出答案,感叹道:“论聪明机敏孤真是比不上你,你我之间的差距足足有三十里啊。”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 4.竹片为楯

官渡之战时曹操征讨袁绍,出发前整理军队的装备,发现辎重中多余几十斛竹片,都有几寸长。身边的军需官都这些竹片没什么用了,正要把它烧了。

曹操想这东西直接烧掉实在可惜,也许还可以做成竹盾牌派上用场,但并没有下令军需官立刻去做,而是先派斥候去问杨修该如何。杨修接到提问后立刻回答,斥候回报杨修的答案正好和曹操想的完全一样。此事传开,大家都极其佩服他的聪明。

魏武征袁本初,治装,余有数十斛竹片,咸长数寸,众并谓不堪用,正令烧除。太祖甚惜,思所以用之,谓可为竹椑楯,而未显其言,驰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同。众伏其辩悟。

这就是史料中集中体现杨修聪慧过人的四个例子。

的确,从这些故事里都可以充分看出杨修着实是一个才思敏捷过人的人才,要是放在今天绝对也是能够上“最强大脑”的职场达人。领导想到的只有他能猜到,领导还没想到的也只有他能先想到。

我们可以想象,像杨修这样的连曹操都自愧不如的三国“最高智商”,要是能得到曹操重用,不要说内部的荀彧、贾诩、司马懿要望其项背,至少跟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陆逊日后也会有智斗的好戏看。

但历史正好相反。杨修不仅没有被曹操大用,却反倒被曹操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处死,所谓“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就是妖言惑众、泄露机密、里通外国。那么杨修真的犯下这样的罪行了吗?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

聪明反被聪明误

杨修之死发生在公元219年,此时曹操和刘备对峙在汉中已经一年有余,期间双方互有攻守,到了决胜阶段,汉中对于曹操方面的战略意义此时并不大,而军队常年远征士气低迷。两军交战,曹军损兵折将不说,现在连粮草供给也发生了困难。

反观刘备方面则恰好相反,想要巩固益州就必须要占领门户汉中,在斩杀夏侯渊之后更是士气大振,军队的补给线也要比曹军短。

所以曹操此时已是心力交瘁无力再战。夜深了,警卫长请示曹操出入口令,曹操随口以晚餐中的鸡肋作为口令,如此特别的口令让警卫们都成了丈二和尚。

杨修得知口令为鸡肋之后,却一下子看出了曹操想要退兵的心思,于是他命令自己的左右开始准备行装,不料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全军竟然都开始暗地里准备退兵。

如杨修所料,几天过后曹操果然下令全军拔营撤退。但让曹操奇怪的时,已经被刘备打得士气涣散的军队一听到撤退的消息居然就全都“满血复活”精神百倍,行装收拾之迅速哪里看得出是失利败兵?

于是曹操派人暗中排查其中内情,得知杨修如此胆大妄为,不仅怒火中火烧,又因为忌惮杨修是袁术外甥的门阀关系,怕杨修后患无穷,于是下令将杨修以泄露机密罪处死。

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脩之几决,多有此类。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这就是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

其实杨修的死因也算是迷雾重重,有的历史爱好者认为杨修死于夺嫡之争;也有的认为杨修是因为他身为汉末世家大族的名士身份被杀。

但我认为这都不是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因为如果解释为杨修因参与立储而被杀,就解释不了同样是支持曹植的其他谋士为什么没有被牵连;如果解释为杨修因与袁术的关系而死,袁术早就在建安4年被曹操剿灭,那么曹操现在才想起来杀杨修不也为时太晚了吗?

我认为杨修之死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是“君以此兴,必以此亡”的典型。杨修就是被他的小聪明一步步害死,鸡肋问题只是量变达到了质变。

曹操的手下其实远远不止杨修一个人才高八斗,曹操自己不用多说,他的儿子曹丕、曹植、曹冲个个都已才思敏捷闻名。手下的谋士如:贾诩、郭嘉、荀彧、程昱、荀攸,甚至后来的司马懿、华歆。他们无论是对曹操的贡献还是在集团的地位都要比杨修要高。为什么?

就因为杨修所谓的聪明是是名副其实的小聪明,小聪明的特点是什么?肤浅、拥有者又极其喜欢卖弄。

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杨修的那点“智慧”其实只能猜透曹操的心思,却看不透曹操的为人和需求。一个像曹操那样的专制体制下的奸雄,怎么可能喜欢一个处处能猜到自己的心思,并且以此为荣,巴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曹操出题其实就是一种试探,他其实就是要大家都猜不透自己的心思,才能确立自己的权威。可惜“聪明”的杨修不懂这个道理,每一次都要抢先作答。

如此一来在众人赞叹杨修聪慧的同时,难道不是同时显得曹操肤浅,没有城府?《世说新语》中恐怕无法记录曹操心理的想法。当杨修一次次的卖弄聪明,也正是同时在加大曹操心中对他的杀心。

杨修的智商虽高,情商却基本为零。他不懂得如何和“君王”相处,也不懂得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善于藏拙,不被其他人看出来的才是大智慧。我其实相信,《世说新语》中的四个故事换做曹操其他的谋士也许未必就答不出来,只是不会有人想杨修那样傻,为了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引得曹操不快呢?他们不过是看破不说破罢了。

《老子》中说“绝圣弃智”,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其实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司马懿懂,而且一直奉行,所以同样是世家大族,司马家最终取代曹魏成为了士族地主阶级的统治者。而杨家却应验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古话。

也许死亡真正点醒了杨修,他在死前曾经感叹:“我固自以死之晚也”。也许他已经明白当他第一次解开曹操谜语并以此为荣执迷不悟的时候,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所以在我看来杨修是地地道道的“小聪明”,而曹操则是真正的大智慧。

  • 杨修咬文嚼字,曹操志在四方

看杨修聪明的表现,无非体现在对谜语的拆解上,他既不能真正的看透人性也不能对天下大势作出有利的分析决策。讨伐袁绍靠的是荀彧、许攸;征讨乌桓智囊是郭嘉;决议下荆襄的是贾诩;跟随讨伐孙权的是程昱。当是时,为何不见你杨德祖建言献策呢?

而曹操正好相反,曹操的聪明恰恰体现在对天下大势的把控上。在诸侯们都忙着扩大地盘时,曹操抢先迎奉天子,夺得了政治正确的大旗,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兵败汉中,但曹操将防线布置在斜谷-陈仓一线。从此刘备、诸葛亮终其一生都未能在西北前进一步。

  • 杨修重视眼前,曹操关注大局

杨修的聪明更多的体现在对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只图一时能够完成并立刻表现出来。

反观曹操,并不在乎一时的得失,比如更从大局考虑。比如他的用人,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在袁绍军营发现朝中大臣和袁绍的往来信件,此时换了杨旭一定是制定计划想方设法抓捕、整治这些大臣。而曹操考虑的是朝廷的稳定和人心的向背,他决定当中烧掉这些信件,表示用不追究,极大地聚拢了人心,使得原本反对自己的人也心悦诚服

  • 杨修爱慕虚荣,曹操重视实际

其实看杨修一生的轨迹,他之所以一次次的被小聪明所误,也许正是因为他每次表现出反应机敏之后都会得到别人的称赞的缘故。杨修逐渐以被别人称赞为动力,却不料是一步步迈向了死亡的深渊。

而曹操则不同,他一生的格言就是“吾不能因虚名而处实祸”,当汉献帝因他功勋卓著而给他扩大封地时,政治上极其敏感的曹操果断的谢绝了。因为曹操看得明白,只要最高权力把握在手,天下都是自己的,何必在乎名义上的封地有多少呢?这恐怕也是曹操终生不称帝的原因之一,因为皇帝不也是一种虚名吗?汉献帝有皇帝名号权利却还不如自己一个没有名号的丞相。既然如此又何必为虚名所累呢?

总结

所以历史上拥有“大智慧”的曹操最终杀死了“小聪明”的杨修。不能不说是对我们的警示。

我们要以史为鉴,认清杨修的假“有才”,曹操的真“有才”,自己也要在生活中和职场上做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尾声

杨修被杀后,有一天,曹操碰到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得成这个样子?”杨彪沉痛的回答说:“ 我惭愧没有金日磾那样的远见,但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啊。曹操听了,也为之感动。(金日磾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磾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死了)

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后汉书·杨修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