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和郦食其对复立六国之后看法截然不同

谋士和儒生在古代都是读书人,拿现在的话来说,都是知识精英,他们有入世思想,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历史上的谋士道家色彩浓厚的居多,比如张良;也有出身于儒家的,比如和张良同事于刘邦的郦食其。

不管谋士属于何家何派,都以能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谋士自身安身立命的基石。张良和郦食其都为刘邦出过不少好主意,都深得刘邦的赏识。但是对复立六国之后,张良和郦食其的看法却大不相同。

秦末的农民起义在山东〈涵谷关以东〉燃起了冲天的燎原大火,草莽英雄起于四方,十几,二十几年前被始皇帝踩在脚下的,看似消亡的六国之后也乘势而起,在乱世之中攻城略地,左冲右突,纷纷加入反秦义军的行列。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用十年之功统一的华夏大地 ,在义军的打击下,三两年时间就土崩瓦解,灰飞烟灭。在未熄的灰烬中,走出了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华夏大地的霸主地位,又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残酷斗争。

楚汉相争的主战场东到齐鲁,西至南阳等中原腹地,在这广袤的土地上你来我往,逐鹿天下。互有胜负,形成均势。怎么打破平衡,使时局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刘邦在苦苦求索。

刘邦帐下的郦食其本是一个有点狂妄的儒生,但他不是一个书呆子,他待机而动,在他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刘邦是他遇到的第一个将来能成大事的宽厚长者,他决意投靠刘邦,帮刘邦干出一悉大事业,顺便让其弟郦商带着队伍也投靠了刘邦。说实话,郦食其算是有点谋略的儒生,帮了刘邦不少忙。面对楚汉的僵持状态,他没有袖手旁观,而且给刘邦献了一计。

此计要复立六国之后,对六国之后给予权力,发放印信。目的在于彰显汉王的仁德,收买六国的人心。仁是儒家的基本思想,郦食其能想出这一计,与他儒家思想的底色不无关系的。一个印信就能收买人心,刘邦闻此喜出望外,令郦食其负责尽快落实。

张良知道此计后,大为震惊,认为此计一出,必将坏了汉王争霸的大业。关键理由有二,第一,认可六王之后的地位和权力后,势必会形成六个政治中心,重回战国时期各国争雄的混乱局面,跟着汉王的干的六国士人会回到自己的所属国,就近为新的政治中心服务。造成汉王身边士人的极大流失,将严重破坏组织的稳定性和向心力,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士人们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人心涣散,汉王又拿什么去争霸天下呢。第二此计果真实行后,六国之后未必会对刘邦感恩戴德。他们只有依附强者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大概率的可能是依附当时的最强者霸王项羽,而不是汉王刘邦,真如此的话,就是刘邦自己树立了敌对势力。

刘邦听了张良的一席话,如梦初醒,大骂郦食其这个混蛋儒生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

复立六国之后在烽烟初起的反秦斗争早期,确实能起到同盟军的作用。而秦朝覆灭后,楚汉两强胜出,再复立六国之后,只能加剧时局的混乱,别无他用。

张良自从自己死保的韩王成被项羽杀了以后 ,对六国之后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刘邦谋划,总是以取天下为出发点,复立六国之后,为一统天下制造了新的障碍,当然要坚决反对。而郦食其只看到了汉王能落个仁德的好名声,这是儒生们所看重的,但对争霸大业又有什么益处呢。张良从实际出发,重在解决天下纷争,郦食其从仁德出发,重在好名声,出发点的不同,造成两人对复立六国之后看法上的巨大差别。由此不难看出谋士务实,儒生务虚的端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