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的育兒觀,有時候其實是害了孩子,你有沒有踩雷?

現在的新手媽媽很多都是出生於90後,面對零零後小生命的到來,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點措手不及,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時候就聽從於老一輩的育兒經驗,可是老一輩和年輕人的育兒衝突又是個大問題。

當有矛盾時,長輩們總是說,我的孩子以前都是我這麼帶的,也平安長大了,一點事沒有。

面對只認傳統育兒方法的老一輩,總會在前一秒覺得可以溝通一下,下一秒話到嘴邊卻又往回咽,因為“都是為了孩子好”,你說啥都不妥。可是那些熱乎乎的帶著愛的耳熟能詳的老派育兒理論,又是有多麼背離科學、站不住腳。

今天我總結了這些必須要面對的老一輩育兒理論。


老一輩的育兒觀,有時候其實是害了孩子,你有沒有踩雷?


1、菜湯營養好,寶寶要多吃?

很多老人喜歡給剛添加輔食的小娃吃湯湯水水的,理由是好消化,而且營養都在湯裡。

好消化是沒錯,但對於還在以奶為主食的寶寶來說,吃得一肚子水飽,還喝得下奶嗎?寶寶的胃容量小,吃了這就影響那,那到底是奶營養還是湯營養呢?

如果只是蔬菜湯,真沒啥營養,不僅沒營養,葉菜表層沒洗掉的農藥殘留物都在湯裡,所以真的吃菜湯弊處多於利處,要說好消化,那麼直接吃蔬菜和水果,為何要冒險喝一碗“農藥湯”呢?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食物纖維,這才是寶寶應該吃的食物。

如果是燉出來的肉湯,湯中的確會有肉中的氨基酸等營養成分,但別忘了,肉湯往往比較油,而像動物油這類的油都是飽和脂肪,非常不利於寶寶吸收,反而會造成消化負擔。所以,寶寶吃肉時的正確方式是,連肉帶湯一起吃,不要只顧著喝湯,熬得再濃的湯也不能取代肉中的蛋白質。


老一輩的育兒觀,有時候其實是害了孩子,你有沒有踩雷?


2、娃兒得多穿點,不然容易著涼感冒?

穿太少,孩子就容易著涼,著涼了就會感冒。這個推論簡直像真理一樣的深植於我們上一輩人的心中。但事實上,冷和感冒沒有直接聯繫。讓我們感冒的不是冷,而是病毒和細菌。

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寒暑酷熱,人的體溫始終保持恆定,為了保持這個恆定,體表會做這樣的動作:在外界溫度高於體表溫度時,皮膚就會向外散熱、流汗;在沒有穿夠衣服保暖時,體表的血管會收縮以減少向外散熱,收縮會造成血液循環不暢,也就是會出現鼻尖、耳朵、手腳冰涼的情況,但這僅僅是會感覺到冷,並不會生病。

如果我們總是怕寶寶著涼,給他裹得多多的,那麼娃的免疫力也就會一直閒著,沒有任何鍛鍊機會,反而一旦有個溫差變化時就不靈光了。另外我在醫院的朋友告訴我大多數孩子感冒反倒是因為穿得過多造成的。

另外,判斷寶寶冷不冷,用代入法實在是不科學。“我覺得冷,所以孩子肯定也冷”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最客觀的方法就是問孩子,當然不是讓孩子用語言回答,而是用他的身體回答:用手摸一摸脖子根部即可,溫熱的就說明不冷;如果是涼的,倒是可以適當增加衣物。


老一輩的育兒觀,有時候其實是害了孩子,你有沒有踩雷?


3、夏天不能開空調,空調太冷容易生病?

要說老人們總愛給娃多穿件衣服,只要不熱出什麼病就算了。可不止如此,還不允許娃兒接觸空調,這簡直就是活生生的折磨。

在我看來,開空調凍出感冒的是少數,多數是和吹空調的方式導致生病,比如對著空調出風口長時間吹、以及寶寶的穿蓋不當有關,而溫度太高熱出痱子來的真是為數不少。

要知道,高溫和高溼度一直是兩個威脅兒童健康的殺手。兒童的身體對於溫度的適應性度差,高溫很容易造成中暑、脫水甚至猝死。而高溼度除了加劇中暑的嚴重性外,也會刺激兒童呼吸道,引發哮喘等。空調真的是個好東西,既能降溫也能排溼,所以合理得運用好空調絕對提升孩子的舒適度。


老一輩的育兒觀,有時候其實是害了孩子,你有沒有踩雷?


4、娃精神好就是不想睡,那就陪他玩?

老一輩有一種理論就是,小孩子想睡就會睡的,他不想睡那就是真的不想睡,寶寶三四個月時,我媽也經常跟我說,孩子精神那麼好,陪他一起玩。

其實完全不是,孩子的睡眠又是一個和冷暖一樣,無法用大人感受去代入的小孩子的精神系統發育不成熟,對於睏倦、疲勞的感知相對弱,而他們的大腦即使得到了要休息的信號,也往往會被更多的信號給干擾掉。孩子往往在新鮮事物和外界的刺激下變得興奮,他們無法控制自己停下來休息片刻,所以大腦就一直處在接收刺激信號的狀態。

太過疲勞、錯過了本該入睡的時機,孩子在一下次入睡反而會更加困難,因為孩子疲勞過頭就會再次變得清醒,促使自己進入一個興奮不睡覺的狀態。

兩歲半前的寶寶經常會鬧覺,一鬧起來要花至少5倍於平常的安撫精力,而且還容易搞得大人心情不好。之所以會鬧覺,正是因為早在幾個小時前他就產生了睏意卻沒能入睡,當錯過這次小睡以後,身體就開始負荷運轉,於是就會呈現哭鬧不止或者過度活躍的狀態。


老一輩的育兒觀,有時候其實是害了孩子,你有沒有踩雷?


5、孩子會站了就得多扶著走走,可以早點學會走路?

寶寶十個月的時候有個大姑來看他,看他已經會站,就一臉嚴肅地和我說,一定要多扶著他練習走走路,這樣骨骼會發育得快,走路也會早點學會。

孩子的大運動發展是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從會站了以後,寶寶會自主性的扶著東西扶走,在整個扶走的過程中,寶寶不斷地在掌握著身體的平衡性、腰背的控制力量、兩條腳替換邁進的協調性。整個學步過程中,寶寶自己都在感知著自己的進步,他們自己也喜歡這樣的挑戰,所以學步根本就是一件不怎麼需要操心、更不需要教的事,寶寶完全可以憑自己的樂趣和大運動發展最後水到渠成。

如果實在很想早點看到娃走路的樣子,一定要幫助娃學步,那至少要先確認寶寶是否已經有了腿部控制力量,也就是已經可以扶走。如果還不具備扶走的能力,請一定不要著急把娃從四點爬行動物硬拉成直立行走,因為在腿部的力量不足以支撐身體時長時間走路,會有O型腿等骨骼變形的風險;其次用手提拉會增加肩臂受傷的風險,當寶寶要摔下時用力過猛地撕扯,寶寶體重會瞬間承載於雙臂關節處,造成脫臼可能。


6、咳嗽了要馬上吃藥啊,不然要發展成肺炎!

關於“咳嗽老不好會咳成肺炎”的說法,不止老人,連很媽媽都對此將信將疑,畢竟有太多人說,說得多了就像是真的了。

的確有很多孩子咳嗽很久越來越重以後到了醫院檢查發現是肺炎,但這不代表肺炎是咳嗽造成的。肺炎的引發機制是感染,有病毒性感染、細菌性感染、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是支原體感染。

在肺炎的發作期間,咳嗽的確會是一種常見的症狀(也不是所有的肺炎都會咳嗽),但咳嗽本身並不會引起肺炎,所以如果一咳嗽就趕緊吃止咳藥,以為止了咳就可以抑制住發展成肺炎,那幾乎是天方夜譚。

咳嗽雖然聽著讓人心疼,但咳嗽本身是一個身體的自我保護功能,在咳的過程中能夠幫助清除氣道中因感染而產生的多餘分泌物。


老一輩的育兒觀,有時候其實是害了孩子,你有沒有踩雷?


7、孩子不夠胖啊~要再多吃點!

對於老人為什麼這麼希望看到孩子吃得胖胖的,我一直覺得很難理解,直到看到一段從心理角度的解釋:我給你吃的,你要歡快地接受,還在身體上展現出來——變胖,這樣我才覺得,我愛的意志,通過你的吃相和你的胖,傳遞了過去,被你接受,並得以證明。於是,我不僅感覺到愛傳出去了,我還感覺自己的意志在你身上得以展現——這即權力感。

可是在今天,我們已經知道,胖不僅不代表健康,過於肥胖反而會增加成年後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風險,還是要堅持拼命把娃喂成個小胖子嗎?

胖不等於健康,瘦也不等於不健康,判斷孩子是否健康的唯一標準就是發育,包括身高曲線表、行為發展、只要發育正常就是一個健康的孩子。

如果覺得孩子不夠胖而拼命逼孩子進食,反而會造成很多負面影響:

1.把吃多少過於目標化,大人壓力大、孩子也不能輕鬆愉悅地進食,失去動力;

2. 為了達到多吃的目的,大人會急功近利的設法美味,加重口味,而過重的調味品會越來越降低孩子的味蕾敏感度,攝入過多鹽分也會加重腎臟負擔;

3. 吃得太多,腸胃消化負擔重,反而會造成消化不良,甚至會口臭、夜間磨牙等,孩子反而會更瘦。


一輩一世界,時代的差異導致生活觀念的不同,這毋庸置疑,在育兒方面,寶媽孕媽還是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好好和長輩溝通,用科學健康的方法照顧寶寶。


最後我想說

父母都是我們深愛著、感恩的人,他們的所作所為也都是為了下一代,沒有他們的打點,我們如何輕鬆上陣去工作去生活。當然他們有的經驗還是特別寶貴的,值得我們年輕一輩借鑑。

作為年輕一輩,如果覺得老一輩的某些育兒方法不可取,可以巧借東風,比如醫生。但是也要顧及老人的面子,只有這樣,才能在和老人處好比的情況下還對寶寶更有好處。

我是@膏掌櫃,國家健康管理師,高級兒童營養師,近一年時間,幫助了12000+媽媽解決了孩子的飲食和健康問題,歡迎關注我,育兒路上一起快樂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