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業要求父母“21天不生氣”,你可以嗎?

好的習慣需要慢慢養成,科學表明21天形成習慣,90天養成穩定習慣。生活中,很多家長總會對孩子生活學習有所不滿,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雖然很多家長也知道,對孩子發脾氣不利於孩子身心發展,事後常感到後悔,但每每遇到各種問題的時候,卻總是控制不住。作為一名家長,如果能堅持一段時間不對孩子生氣,那麼在這一期間所養成的心得也許能應用到以後的家庭教育中,對孩子成長可謂大有裨益。

暑假作業要求父母“21天不生氣”,你可以嗎?

近日,湖北武漢小學生的一份暑假作業在網絡上走紅,這份暑假作業要求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一項“21天不生氣”的挑戰,也是開啟了家庭教育的新視角。一說起家庭教育,很多家長就一籌莫展,尤其是在對待學習的問題上:過於嚴格了,容易打擊孩子自信心,家庭氛圍壓抑,不適合孩子成長;過於寬鬆了,很多父母又擔心孩子沒有壓力,容易放任自流。

雖說“21天不生氣”只是一份趣味家庭作業,但如果這份家庭作業能讓家長們在這段時間內調整好心態,把握好尺度,並從中體會到充分控制情緒的訣竅,倒也不失為一個好的啟發。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全班44名同學,只有一對雙胞胎和父母成功,其他學生和父母均已失敗告終。糾其失敗的原因,多是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要麼是孩子沒有認真做作業,要麼是孩子效率不高。有人對此總結的很好:教育的焦慮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嚴重影響了公眾幸福感。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的受關愛程度取決於自己的學習狀態,那麼對於孩子而言,所謂的親情也太狹隘了。

暑假作業要求父母“21天不生氣”,你可以嗎?

當然,教育的焦慮影響家庭幸福感這種情況,從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社會上存在一種普遍認同的教育偏見,即認為孩子的課堂成績決定了孩子的未來,這種畸形的價值觀,是以中國傳統望子成龍的教育觀為核心,在社會發展過快對個人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的外部因素刺激下的共同作用。

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孩子的課堂成績好壞與否基本上就等同於孩子的未來是否能有“出息”,而現如今中國整體發展過快,信息跨度過大,代溝加深,以父母那一代的知識及認識很難跟上如今社會發展的步伐,這無疑加深了父母的焦慮。

暑假作業要求父母“21天不生氣”,你可以嗎?

他們潛意識中希望孩子能不斷進取,努力學習,以彌補自己這一代的欠缺,然而這一切都在無形中成為了孩子的成長壓力,孩子稍有犯錯便會引來父母的責罵和懲罰,久而久之,孩子信心漸失、安全感全無,行事躡手躡手,學習每況日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要想孩子能夠學習好,父母除了應該擺正自己對教育的態度,更應該學習如何維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即凡事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把自己定位為孩子的朋友與師長,尊重孩子的選擇和行為,而非擺父母權威,一味蠻橫欺壓,孩子能從家庭中感受到安全感,行事自信,學習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暑假作業要求父母“21天不生氣”,你可以嗎?

然而道理很多人都知道,落實到自己身上,終究是知易行難。試想一下,21天跟孩子不生氣,又有幾個父母能做得到呢?孩子一到暑假,更是放飛自我,想讓孩子主動學習,更是得動用十八般武藝。

童年時期的孩子,總會犯下各種各樣的事,讓父母犯難,這其中有生活中的也有學習上的。作為父母,持有一顆寬厚仁愛的心尤為重要,很多父母對孩子過於苛刻,其實都是自己心態沒有擺正。往大了說,哪個孩子沒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呢,在這一層面上哪個家庭都是一樣的,這樣一想心態也許就平和多了。

暑假作業要求父母“21天不生氣”,你可以嗎?

再者,雖然孩子會給父母帶來很多煩惱,但更多的時候,孩子在凝聚了一個家庭的愛和責任的同時,也給了父母很多生活的希望和勇氣,兩相對比,自家的孩子那些事也就一笑而過了。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具體操作起來總是千差萬別,不過萬變不離其宗,對於父母而言,孩子總寄託著他們萬般複雜的感情,只要從中找到一個平衡點,21天不跟孩子生氣,並不是一個偽命題。也許很多父母現在沒法做到,但是大可以往這個方向去試一試,如果能做到21天甚至90天都不跟孩子生氣,也許這就是擺正心態做好家庭教育的法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