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乎有個近6000萬熱度的話題: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覺工作沒有動力、職業發展沒有希望,迷茫和中年危機等現象普遍發生?
有人說,是大環境的寒潮讓人沒了朝氣;
有人說,是巨大的經濟壓力讓人喘不過氣。
林林總總的答案,幾乎都在說成年人因為生活不如意,被迫成為喪文化的代言人。
網絡上評價喪文化,說是當代人失去激情和希望,深陷萎靡、頹廢、絕望之中,行屍走肉的狀態。
總之,就是說喪文化有毒,使不得。

恕我不能苟同。
生活沒對我們大發慈悲,體面早被碾壓地蕩然無存,躲在角落釋放一點情緒為何不可?
況且在下一次被碾壓前,歇腳喘口氣兒,不也是一邊喪一邊燃,為了更好的生活嗎?
所以,合格的成年人,就得學會“喪”。
1
喪讓我們學會放下,量力而行
知乎這個問題,有個高贊答案讓人印象深刻,答主講了他曾帶過的兩個下屬。
一個小夥子,工作五年,總能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但鬱悶的是,他每天踩點上班,從不多幹一分領導沒交代的任務。
給他打了好幾次雞血,工作狀態仍舊“沒幹勁”。
直到小夥子和女友在西安買了房,答主和他深聊後才知道:兩人省吃儉用,5年攢了80萬,也只能在房價比天高的北京望房興嘆。
西安買了房能落戶,將來小孩上學不會是問題。
也是從這時候,答主似乎能理解,連起碼的“安居”都沒有,又怎麼會有多餘的激情用以“樂業”呢?
另一個男孩,是個實習期表現優異的研究生。
公司希望他能留下成為正式工,無奈答主溝通一個多小時,他都以買房難、落戶難、壓力大拒絕了。
哪怕苦口婆心地勸他“不要吃點苦就喪氣”、“吃苦也是財富”,男孩仍舊選擇回老家。
有人說,這是男孩懦弱無能,被“喪”拖住了後腿,回老家逃避一切。
但事實上,男孩回到老家進了研究院,如願以償。
想必也正是他深思過自己的能力,考慮了現實的壓力,才敢放棄誘人的機會。
管理學上有個定律,叫“二八定律”。
大概是說在任何一組東西中,只有20%占主導地位,次要的部分能佔80%。
這定律用來說現實,也不為過。
優秀到發光的人始終是少數,絕大多數人註定都是平凡的80%。
就像北野武在書裡寫道:人是不平等的,不管你多努力,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
當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自己生而平凡,便不再熱衷於心靈雞湯,盲目樂觀。
這並不是網絡上所說的,因為失去對生活的慾望和追求,變得“喪”。
相反,這是深知自己原本追逐的不能被滿足,而有的清醒:人終究要學會接納自己的平凡,放下過高的慾望,量力而行。
就像在最後,這位答主說道:看起來似乎是不思上進,反而是清醒,是獨立思考。
畢竟如韓寒所言,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接納和放棄的過程。
喪過了,也就學會放下了,才能去爭取更合適的人生。
2
喪,是看清生活真相後的溫柔反擊
評分9.2的韓劇《Live》,劇情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男主是個窮酸的小職員,熬夜加班被罵是家常便飯。
為了順利轉正,把積蓄都投資給公司,沒料到這是傳銷組織,老闆捲款潛逃。
女主也喪,畢業後連工作都找不到。
奔波招聘會屢屢碰壁,面試前被人潑咖啡,面試時被性別歧視。
回到家做飯,不小心灑一地,被吵醒的媽媽劈頭蓋臉就是罵。
生活實苦,但找到轉機就是一次反擊。
喪氣的兩個人,都看到警察公務員的招聘,狠狠抓住了這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機會。
整整兩年,只敢在幾平米的考試院裡,埋頭苦讀。
終於,走進了夢想的警校。
本以為壞日子結束了,誰料到是個更讓人喪氣的坑。
嚴格似魔鬼的教官,高強度的訓練,近乎變態的淘汰體制……一切都讓人精疲力竭。
可是,就算瑟瑟發抖,喪到大哭,他們還是堅持著,堅持到順利結束,終於當上警察。
可等進了警局,又發現生活仍舊苦不堪言。
給同事端茶倒水,給醉漢處理嘔吐物,被前輩罵得體無完膚,漫漫長路是望不到頭的艱辛,一路下來除了喪,也只有更喪了。
只是生活給你很多苦,你也可以還擊,去爭取一點甜。
因為人生就是喪和希望的循環。
雖然這部劇早已完結,但我們的人生還在繼續。
他們咬牙堅持的模樣,我相信我們也都如此。畢竟,不放棄就是對世界最好的還擊。
就像被人們戲稱“喪中之王”的卡夫卡,儘管叫囂著“我最擅長的事是一蹶不振”,但仍然喪出了一種妙不可言的動力。
他在書裡寫過:
只是散步而已,便讓我疲憊到整整三天幾乎做不了任何事。
我沒有任何面對人生必備的能力,只有人性的軟弱。
我的人生,光是為了拂去尋死這個念頭,便費了很大的勁。
……
詩人奧登評價他:卡夫卡對人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的每一句,都像是現代社畜的真實寫照,每一句也都是喪得讓人觸目驚心。
但好在,他沒有因為喪停止腳步,而是把不安的情緒、心裡的鬱結、人生的不順遂,統統寫進文章裡。
也得以讓他成為西方現代文學的先驅,寫出一個個享譽世界的故事。
所以,喪不是萬念俱灰,而是看清生活後的自我調侃,更是用全力以赴,反擊不堪生活的溫柔。
3
喪是經歷殘酷,依舊熱愛人生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在我心裡,說得便是北野武。
北野武生於戰爭後的貧民窟,周圍的人不是工匠、屠夫,就是黑幫混混。
他們一家七口擠在狹小的屋子裡,吃不飽穿不暖是常事,貪生怕死也是常態。
父親是個酗酒嗜賭的油漆匠,北野武從小到大幾乎沒見他笑過。
只知道,沉默的父親不是在酒後對家人拳打腳踢,就是在賭輸後連夜逃走丟下家人。
所以北野武對父子關係,一向都報著“喪”的態度,用他原話說,“父親可以是小孩生命中的第一個絆腳石”。
此外,他還有位極其嚴苛的母親。
在她心裡,北野武不配擁有畫畫之類的愛好,為了擺脫貧窮,只允許他拼命學習。
知道他玩棒球,就把棒球手套偷偷扔掉;看到他不愛學習,常常反手就是一巴掌。
在這種環境里長大的北野武,勢必十分壓抑十分喪。所以他總說“隨便怎麼活吧,說不定出個意外就死了呢”。
但他嘴上說著喪,後來也不忘硬核地和世界對抗。
搞笑藝人,主持人,漫才演員,電影導演,畫家,潮牌設計師,作家……這些標籤,都代表著北野武對抗人生所走過的路。
他曾經是被嫌棄、被討厭的人,卻因為太努力的過活,反倒成了受人喜愛的人。
所以也造就了北野武的鏡頭裡,總是在極深的暴力中,隱藏著極致的溫柔。
一如他的人生,在極致的喪裡透著對生活極深的熱愛。
就像他說:我所害怕的並不是死亡本身,我害怕的是那種既沉悶又無聊的生活。
人生的真相是什麼?
是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兇猛殘酷,和想象的很不一樣。
和父母告訴的不一樣,和書裡描寫的不一樣,更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
你來不及準備,也沒等你體會,一個360°迴旋踢,生活就將你撂倒在地。
成年人的生活裡,苦是常態,甜是意外,“喪”便成為人之常情。
只是,唯有嘗過生活的苦,方懂人生的甜。
而喪到極致就是燃。
宮崎駿在動畫片裡說:起風了,我們還是要繼續生活。
所以喪過後,我們仍舊會心懷熱愛朝前走。
然後在跨過黑暗後的某一天,我們也能像北野武那樣說道:
雖然辛苦,但我還是會選擇那種滾燙的人生。
文 | 毒哥&海汐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