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遠古時代五帝之首軒轅黃帝的廟宇

軒轅廟,也稱黃帝廟,坐北朝南,最早建於漢代,佔地約9.33公頃。廟院長140米,寬84米。主要建築有廟門、 誠心亭、碑亭和人文初祖殿。院內有古柏16棵,最珍貴者當屬“ 黃帝手植柏”與“漢武掛甲柏”。廟址設在橋山之 麓。唐代正式將祭祀活動列為國祭,並開始重修擴建黃 帝陵廟。

中遠古時代五帝之首軒轅黃帝的廟宇

軒轅廟,也稱黃帝廟,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名冠天下的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位於黃陵縣縣城北面,有“華夏第一陵”之美稱。

黃帝陵景區主要由軒轅廟和黃帝陵兩大部分組成,軒轅廟在橋山山麓,而黃帝陵則在橋山之巔。軒轅廟的主要建築有廟門、誠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和祭祀廣場及祭祀大殿。廟院內最主要的建築是"人文初祖"殿,初建於明朝,後代屢有修繕。人文 初祖殿佔地282平方米,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門額上懸掛著程潛先生於1938年祭陵時所題寫的"人文初祖"四個大字。廟院西鄰為保生宮舊址,現狀有由黃陵縣文廟遷建的古建築兩座。目前是黃陵文管所駐地。廟院內最主要的建築是“人文初祖”殿,初建於明朝,後代屢有修繕。人文初祖殿佔地283平方米,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門額上懸掛著程潛先生於1938年祭陵時所題寫的“人文初祖”四個大字。

中遠古時代五帝之首軒轅黃帝的廟宇

黃帝陵軒轅廟始建於何時,因史籍闕載,目前尚無定論。據《黃陵縣誌》記載,此廟始建於漢代。王莽建立政權後,曾“遣騎都尉囂等,分治黃帝園於上都橋”,顏師古注曰:“橋山之上,古曰橋”(《漢書·王莽傳》)。王莽並於“地皇元年……壞徹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陽、大臺、儲元宮及平樂、當路、陽祿館,凡十餘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廟。……九廟:一曰黃帝太初祖廟,二曰帝虞始祖昭廟……太初祖廟,東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餘廟半之”(《漢書·王莽 傳》)。以前記王莽令騎都尉修治位於上郡橋山的黃帝園來看,此黃帝太初祖廟當在今橋山。《冊府元龜》記載,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坊節度使臧希讓上言,坊州有軒轅黃帝陵,請置廟,四時享祭,列於祀典。從之”。可見,漢代所建立的軒轅廟,經過魏晉南北朝的戰亂,至唐時已基本湮滅無存。唐代宗時重新於黃 帝陵建軒轅廟,遂成後代歷朝祭祀黃帝的場所。宋開寶五年(972),宋太祖趙匡胤降旨,修葺功德昭著的前代帝王祠廟,“坊州黃帝廟,即其一也”(見軒轅廟內碑廊宋李《黃帝廟碑序》)。但因舊有黃帝廟地勢狹隘,不便於尊崇,同時也為避水患,遂將黃帝廟由原來的橋山西麓遷至橋山東麓(即保生宮、黃帝手植柏處)。遷移後的軒轅廟,佔地面積有所擴大,還重新修建了廟院、山門、過亭(現誠心亭)和大殿。現今的軒轅廟,就是在此基礎上不斷修葺完善而成的。

元泰定二年(1325),軒轅廟西院保生宮發生火災後,泰定帝下詔保護黃帝廟宇,嚴禁破壞黃帝廟宇建築設施,禁止砍伐柏樹林木,並下令著專人看守保護(見軒轅廟內碑廊元《聖旨碑》)。這個聖旨是現存最早的保護黃帝陵廟的法令。到了至正元年(1341),元惠宗降旨,將軒轅廟西院被焚燬的保生宮重新修復。

中遠古時代五帝之首軒轅黃帝的廟宇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規定對軒轅黃帝的祭祀,皇帝要親自撰寫祭文,派遣重臣前往參加祀典,要“御製祝文”(即祭文)並要刻石留存。洪武三年 (1370),朱元璋派遣秘書監丞陶誼等人對橋山黃帝陵廟進行勘察,得知黃帝陵廟年久失修、損壞很大,即撥出銀兩,令陶誼等人負責修繕。天啟元年(1621),對黃帝廟再次進行整修。其時不惜工本,遍求各地上等材質,尋訪優秀的工匠,糾合宜君、洛川兩地民工,耗時一年,對黃帝廟進行了大規模的翻修。整修後的軒轅廟,“制東西長廊,並內外諸戶,豎碑亭,更囗享胙各所”,不但增加了東、西兩個長廊,而且新修了數處耳房和碑亭,以及供陳置祭祀品的場所;重新繪畫後的黃帝雕像,“垂旒正笏”,燁燁生輝;整個大殿看起來也“棟宇輝煌”,所供奉的祭品“牲修潔”(以上見軒轅廟內碑廊明《軒轅黃帝廟重修記》),充分顯示黃帝廟的煌煌大觀。到了崇禎九年(1636),明王朝對軒轅廟再次進行整修,這次整修,“計補修正殿六楹,葺治大門、二門共八楹,築垣牆壹佰壹拾”(見軒轅廟內碑廊明《軒轅黃帝廟重修記》),使黃帝廟更加宏偉輝煌。

清世祖登基後,“以帝命肇祀於廟”,在黃帝陵軒轅廟進行祭祀。康熙初年數下詔令,命中部縣知縣先後多次對黃帝陵廟進行整修和保護。據史籍記載,有清一代,維修黃帝陵廟十餘次以上。據史籍和碑刻記載,清代對軒轅廟的整修,計有康熙六年,“太守王公(廷弼)詳請重修”(《重修軒轅黃帝廟碑》); 康熙十九年,“知府王廷弼重修”(《重印陝西中部縣誌》);康熙三十四年,“邑侯李暄重修”(《重印陝西中部縣誌》);雍正七年,“邑侯何任詳請重修”(《重印陝西中部縣誌》);雍正十二年,陝西直隸州知州李如沅詳請重修(《軒轅黃帝廟重修碑記》);乾隆二十五年“邑侯鞏敬緒詳請重修”(《重印陝西中部 縣誌》);乾隆二十六年,高麟勳詳請重修(《重建軒轅廟記》);乾隆三十七年“邑侯董延楷詳請重修”(《重印陝西中部縣誌》);乾隆五十五年,“邑侯羅南英詳請重修”(《重印陝西中部縣誌》);嘉慶十二年,“邑侯丁瀚現在詳請重修”(《重印陝西中部縣誌》)。據碑刻載,康熙六年(1667),下詔整修黃帝 陵軒轅廟,除對大殿、兩門、碑亭整修外,又於亭中作《唐宋元明碑序》以豎之。乾隆二十六年(1761),對軒轅廟進行了一次更大規模的整修,“採木于山,取水於淵,羅匠氏於他邦。範金合土,以冶以陶,以以築,以繩以直,以斫以甍,以黝以堊,以繪以朱。其坍者、缺者、蝕剝者、裂而張、隙而滲者、湫不可足者、凹凸而失平者、橫斜偏曲不如法者,莫不一一舉而新之。是役也,經始於秋七月之望日,報竣於冬十月二十有一日。於帝所居正殿,易其鴟尾,更其瓴;琉璃,分道 一色。其間為碑亭三楹,為更衣亭三楹。為大照牆一,衡三丈有奇,高半之。為左右翼牆各一,長各六丈。照牆外為石坊,石有一丈,如其長之數,而作磚欄以衛之。為宮牆一百六十丈有奇,庇之以木,脊其巔以之。門內外暨碑亭南北作中甬道三十餘丈,緣之以石,如其長之數,而兩之。事皆似因,其功實倍於創”(見軒轅廟內碑廊清《重建軒轅廟記》)。經整修,黃帝廟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軒轅廟傳說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皇帝的陵園。軒轅皇帝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 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身、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首先同意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術,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中華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