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游仙诗里无仙人,唯有张三话悲尘

曹植,曹操第三子,端得是翩翩公子,文武双全的大家风范。

在建安时期,曹植是最负盛名的游仙派诗人,文学名望盖过其父曹操、哥哥曹丕。前有山水派诗人谢灵运颂扬曹植之话:天下才气有十斗,我一斗,曹植八斗。后有《诗品》,称曹植为“建安之杰”。

曹植的文学作品现存80多首,辞赋等40多篇。在众多名作之中,流传最广莫过于《洛神赋》。

《洛神赋》是一部抒情小赋,描写了人神相恋,最后出于人神殊途,无奈分开的伤感故事。书中女主角甄宓是曹植所幻想出来,并未真实存在。诗人的诗辞赋,皆以神仙遨游的瑰丽幻想为主,借神仙的奇幻经历,来说出为人子弟的无奈处境。

曹植:游仙诗里无仙人,唯有张三话悲尘


世人皆爱风雅、豪迈、飘逸的巍峨形象。而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才思敏捷,少年时期更是受尽曹操宠爱,一度成为太子备选人。诗人尽揽世间美好,然而,这是他一生最鼎盛时期。他的游仙诗,因其后期苦闷的成长环境造就,诗作风格——慷慨激昂,富于想象力。备受建安文坛才子追随,乃至后世依然影响深广。如谢灵运这般傲气之人,也是对他仰慕之极,虽然他是借曹植自夸,足以说明曹植的文学建树之高。

细读诗人的诗作会发现,其实游仙诗里并没有仙人,仙人不过是一个意象。更像是尘世中普通人的张三,将他所不能实现的筹谋,放至于仙境之中,得以保存心中最后一丝丝倔强。接下来就从两个方面来说曹植游仙诗里的张三痕迹。

从人生轨迹看

首先:曹植生于帝王家,年幼文采天赋尽显,曹操对其宠爱有加,一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出游之际也是华服美食相伴。

因此曹植最初写的诗歌,是为表明内心宏图大志。特别像一个年轻的少年,对其君父或天下,点明心中之意。曹植前期的诗作多见于赠友、游宴这类,其中一首《白马篇》写得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一心为国杀敌,突出视死如归的奉献精神,体现出曹植建功立业的雄心。

早期曹植笔下自己的影子,一直是乐观积极,精忠报国的少年郎。与任何一个普通张三相似,受尽父母呵护,初出社会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而曹公子早已上阵杀敌,各方面顺风顺水,至少精神上不受桎梏。

曹植:游仙诗里无仙人,唯有张三话悲尘


然而:曹操最喜爱的不是曹植,而是曹冲。有经典名故:曹冲称象。可惜,曹冲13岁就病逝了。曹操痛失爱子,只能从曹植、曹丕中选择。曹操对曹植的这份宠爱,少了一丝亲情,多了一份权衡。

曹植内心必定知晓,普世之下父母对子之爱,无法掩映半分。他内心对此并无太多芥蒂,依然是个爱国忧民的壮志少年郎。其中一篇《送应氏》表达诗人对战乱的无限感慨,诗中那句“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完整描绘了乱世之中洛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试想一位怀有仁爱,想杀敌护国的帝王之子,所见之处满目疮痍,心中的悲愤与无奈尽显。

再次:从世人眼光看,曹公子文武双全,高位自是囊中之物。曹操爱才,曾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可惜曹植因为性格上的缺陷,遭曹操冷落,继而曹丕有机可乘。曹操去世后,曹丕上位。

曹植游仙诗文风转变,从曹丕即位开始。当时曹丕对曹植一直充满猜疑与忌惮。曹植虽名为藩王,实为囚徒。曹丕屡次将他削爵封禁,他向上请求建功立业的愿望,一再冷落。这种精神与际遇双重迫害的情况下,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成为郁郁寡欢的中年男子,生活上困顿苦闷,内心孤独又充满矛盾。

响绝后世的曹植游仙诗,从此拉开序幕。诗人所创游仙诗,一共11首。

其中一首《游仙诗》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排雾陵紫虚。蝉蜕同松乔,翻迹登鼎湖。翱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玄天渚,南翔陟丹丘。

曹植:游仙诗里无仙人,唯有张三话悲尘


头两句诗人感慨自己处境坚忍,然而他并没有被暂时的困境打垮。诗中“蝉蜕”表达了内心不甘,意欲似神鸟翱翔九天上。诗人将现实中的怀才不遇等愤怒,转化为神仙遨游慰以精神寄托。

实际上诗人在朝堂之力已然落幕,半世前的雄气之意,渐渐消然殆尽。至于神鸟飞于九天,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美好憧憬。更何况,诗人在当时受尽监视与圈禁,普通人还有行走的自由。成王败寇,他唯有用苍劲之笔力,化以对古代阶级统治者的对抗。

从游仙诗风看

早期曹植对于游仙诗里的仙道,是听而不信。毕竟现实中,诗人想得到的一切,十之八九皆以实现,而神仙之说虚无缥缈。但游仙诗的源头源自《楚辞》与道教玄理,其中对人生命运的解读,依然是有待考量,并不是完全不信。

如:建安22年,曹植就《七启》就批判了道家虚妄之言。

予闻君子不遁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今吾子弃道艺之华, 遗仁义之英,耗精神乎虚廓,废人事之纪经。譬若画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未之思乎?

诗人此作之意是对道家持反对之意,同时也流露出细微的倾慕之情,对仙道避世之意,完全符合那个动乱年代,渴望安定自由的精神意识。一方面诗人鼓舞能人智士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表达出到家隐逸生活自由惬意之感。

曹植:游仙诗里无仙人,唯有张三话悲尘


由此可见,曹植建功立业是为安定生活,而非似秦始皇求千古英名。这也从侧面显示出曹植的性格,隐藏在内心深处:求安稳、乐于过洒脱生活的文豪隐象。这个隐象直到曹操去世后,高权压迫下,逼出来的全副体现。其实再多游仙诗作,也是空想之言。

到了黄初年间,曹植已然面临生命危机与生活困顿,日益遭受监视与封禁的高危情况。唯有在精神上实现自由,给自己编织一个没有战乱、万物自由翱翔的天地。期间陆续创作多篇游仙诗,如:《游仙诗》《飞龙篇》《升天行》《桂之树行》等多首诗作。

曹植游仙诗的主要内容皆是三个方向:求自由、求建淡泊、求长生。

《仙人篇》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寥寥几句,展现的是一副仙人逍遥四海,游历八荒的诗意图形,热切的歌颂自由无忧的生活篇章。这应该是实为囚徒的诗人,在漫长岁月居于一城三十里地的情感抒发。满眼愁绪的曹植,通过幻想仙人游历,得以缓一时苦闷。在众多游仙诗中,以自由为主题是诗人的主旋律。

其实像极了天下众多张三,得不到的总是想尽办法,实在得不到,只能在文字之间找到精神寄托。

曹植另一首游仙诗《桂之树行》“要道甚省不烦,淡泊无为自然” 讲得是老庄无为而治的思想,隐含出世隐逸之感。这首诗实际表明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世事无力承担,一度处于崩溃的境地。求而不得,不如放下。可是曹植本质上对年轻时的理想,建功立业是他一生最灿烂的光亮,对这束光的追随永不熄灭。

曹植:游仙诗里无仙人,唯有张三话悲尘


就算诗人是曾经为曹丕书写文书,将他比同儒家大学的智者,也不过是为了争取对方安心,给自己喘息的一个机会。可惜,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直到曹丕之子上位,物质上虽得到了较好的待遇,也一直得不到建功立业的机会,才华无处施展,心中那抹光亮似油灯枯槁。

求长生是曹植后期游仙诗的主题,诗人期盼长生得以实现内心渴望——为国捐躯建功立业。

《升天行》愿得纡阳辔,回日使东驰。

意思是说,如果太阳能从东往回走就好了,迫切的希望时间倒退,或者时间静止。诗人才有可能延长生命之华,得以实现人生抱负。

实际上直到曹植逝去,这个愿望也未能实现。终观曹植短暂一生,特别是临到暮年之际,自己的大功未能实现,他十分渴望,能求得仙术,得以长生,力保能在生命之末,为国为民做出一些贡献。

结语:纵观多篇游仙诗,曹植以生动的笔触,变幻莫测的想象,借一仙道,诉说求而不得之苦,偏向于避世自由之意,曹植游仙诗实为疏解压力之作。同时曹植的游仙诗也体现出对理想的坚守与执着,满篇皆是以建功立业,为他人奉献而不得其法的苦闷。只是洒脱之人,难以在工于心计的世道存活。


参考书籍:

中国古代文学史

曹植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