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一篇暖文,化开无解的父子矛盾

世间有许多珍贵的感情,莫过于家庭感情最真诚醇厚,

世间有许多矛盾的感情,又要数家庭感情最纠结无解。

中国人有不爱表达感情的传统,特别是父子之间。

朱自清的《背影》:一篇暖文,化开无解的父子矛盾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

朱自清的《背影》,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到位地刻画了中国人父子间的感情状态,特别传神,深情不必多表,厚爱无需多言,相对的沉默,简单的嘱咐,笨拙的动作,每每读来都给人带来心灵的振颤,感事怀亲,不禁让人泪流满面。

《背影》后面,是一段纠结无解的父子关系。

朱自清的父亲:生逢乱世,经历坎坷,晚景凄凉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生于1869年,心气很高,是个非常传统的旧式读书人,朱鸿钧生性独立倔强,很早就到外地谋生,辗转在江苏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官,最高当过徐州烟草局长(徐州榷运局长)。

朱自清的《背影》:一篇暖文,化开无解的父子矛盾

朱自清与朱鸿钧之间有着无解地父子矛盾

可怜混到中年一把被“撸掉”公职,又遭遇丧母之痛,家道中落,世道艰难,开始过起变卖家产的生活,生意不顺,又染上酗酒的毛病,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其中难受外人很难体味。

时代交替背景下:新旧观念冲突,父子一样倔强

大包大揽的封建大家长,父亲给朱自清包办婚姻

朱自清小时候家境不错,又是书香门第,作为家中长子,朱鸿钧对他的期望很高。朱鸿钧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大家长,从小就把儿子送到秀才、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表现好了会受称赞,学得不好就会遭到责骂,甚至将作文一把火烧掉。

朱自清的《背影》:一篇暖文,化开无解的父子矛盾

朱自清(后排穿西装),朱鸿钧(前排执蒲扇)

严厉的朱鸿钧也有慈爱的一面。朱自清在散文《冬天》里写到:“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朱自清的《背影》:一篇暖文,化开无解的父子矛盾

扬州朱自清故居,朱自清在这里长大

同时朱鸿钧身上封建作风严重,奉行“父为子纲”,认为儿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亲,父子尊卑不可侵犯。面对朱自清,总是板着脸,连笑容都很难看到。

朱自清14岁上就被父亲安排定亲,18岁就结了婚。

严厉的教育,给朱自清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子,为他以后成为国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儿大不由爹,父子矛盾地背后是新旧文化地冲突

1916年夏,朱自清考进北京大学预科,虽然家里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穷不能穷教育,朱鸿钧仍然义无反顾地支持儿子离家深造。

1917年朱自清进入北大哲学系。

朱自清的《背影》:一篇暖文,化开无解的父子矛盾

年轻时候地朱自清

北京大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师生热衷抨击封建“纲常伦理”,倡导个性解放,朱自清也开始冲破封建文化,追求个人独立。

于是,受新思想影响的朱自清,与旧式思想根深蒂固的朱鸿钧,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纠葛当中,渐渐变得不可调和。

朱自清身上跟父亲朱鸿钧有很多不同,除了一点:都同样地倔强。

从1948年朱自清不受国民党的“嗟来之食”,最后饿死上,朱自清有多独立倔强,可见一斑。

偷领儿子工资,给儿媳妇穿小鞋

1920年北大毕业后,朱自清回乡教书,并且承担一部分家庭开支。但父亲没把成年的朱自清看在眼里,加上父亲小妾撺掇,本就新旧思想难容的父子俩矛盾冲突不断。1921年朱自清到扬州省立八中当教务主任,谁知朱鸿钧凭借与校长的私交,不打招呼,直接领走了他当月的全部薪水。朱自清同父亲大吵一架离家出走,父子关系彻底失和。

朱自清的《背影》:一篇暖文,化开无解的父子矛盾

朱自清与第一任妻子武仲谦

朱自清离家到外地任教,妻子孩子还跟父亲、小妈住在一块儿。朱鸿钧开始把火气朝儿媳妇身上发,小妈也经常因为家庭琐事给儿媳妇穿小鞋。

朱自清妻子实在住不下去了,1921年冬天,朱自清把妻儿接到身边,打算同朱鸿钧断绝父子关系。

朱自清的《背影》:一篇暖文,化开无解的父子矛盾

朱自清散文集《背影》封面

虽然父子关系形同水火,朱鸿钧依然心心念念身在远方的儿子,1925年,风烛残年的老人朱鸿钧首先低下了头,提笔给在北大教书的朱自清写了一封家书。信中说: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收到父亲来信的朱自清百感交集,深夜写下了回忆父亲的散文《背影》。

朱自清的《背影》:一篇暖文,化开无解的父子矛盾

朱自清与妻儿在未名湖前

《背影》出版后,朱自清也往老家寄了一本,拿到书的朱鸿钧迫不及待地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地读着儿子的文章。

朱自清三弟朱国华在回忆父亲看到《背影》时说:

“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

朱自清的《背影》:一篇暖文,化开无解的父子矛盾

朱自清

1945年,父亲朱鸿钧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终年76岁。死时朱自清不在身边,至死父子之间的恩怨冲突仍未化解干净,还好有《背影》,给这段一辈子矛盾纠缠、找不到出路的父子关系,带来了融化冰封的温度,增添了一些柔软注脚。

三年后,朱自清就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在很多方面与父亲如同两个世界,倔强这一点,倒是完美地继承了朱鸿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