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漢初北方的大患:馬背上的匈奴靠什麼逼迫漢朝低頭?

引言

提到匈奴,相信每一個人都不會感到陌生,這個活躍在北方的民族,曾經是大漢朝的勁敵。哪怕是國力強盛的漢朝,在高祖劉邦時期,也只能被匈奴壓制。直到後來的武帝時期,才靠著強大的武力解決了匈奴的威脅。

匈奴在秦國內亂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機會,訓練出三十萬弓箭手,勢力向四周蔓延;而漢與匈奴交戰中因地理原因和社會生存方式的落差,一直處於弱勢,之後多次和匈奴聯姻來維持和平,西域淪為匈奴的殖民地,漢邊土庶民因為常年受到侵犯而逃亡至中原。

秦末漢初北方的大患:馬背上的匈奴靠什麼逼迫漢朝低頭?

圖|匈奴疆域

一、匈奴被迫北遷,單于擴張佔領西域

秦朝一統天下之後,國富民強,匈奴南下的時候,大秦已經建立一道嚴實的防線,匈奴無法前進,左右又有兩個戎部落夾迫,此時匈奴無生存空間,遂北上尋求發展空間,漢初時單于冒頓抓住時機,趁中原內亂迅速發展實力,四處侵略收復戎族,並將鐵爪伸入西域之土。

  • 秦一統,匈奴被迫北遷

大秦帝國征服楚,齊後,成為了中原地區的霸主,建立了史上第一個大陸統一性帝國。在秦始皇嬴政的統治下,郡縣制廣受推崇,自三晉分家時的封建制度崩塌而產生的君主專制被秦國完整的繼承下。中原地區短短几年時間就民強國富,秦國從戰鬥中脫穎而出,軍隊的強大實力是壓制匈奴的一張鐵網,而且西邊有強大的月氏族,東邊又有兇悍的東胡,匈奴的生存空間受到了極大的壓縮,三面環敵,只有北上蒙古境內是一條出路。

秦國鐵騎所至之處,諸侯國將士死傷慘重,封君們在秦建後失去了政權,淪為閒置官吏。

匈奴這個年代的軍事發展還處在萌芽階段,但是由於遊牧民族無固定城堡,漢朝也無法進行深度打擊。

秦末漢初北方的大患:馬背上的匈奴靠什麼逼迫漢朝低頭?

圖|匈奴北遷

  • 內亂後冒頓的復辟

秦始皇的稱呼,象徵著秦的千秋霸業,欲將皇位流傳萬古。但在秦二世子一代,就已毀於一旦,漢高祖劉邦與各路諸侯奉楚懷王命令"遊說"秦關,兵臨咸陽時趙高捧著二世的腦袋將秦國國運斷送。高祖劉邦稱帝,而邊疆的單于發現了入土中原的契機,冒頓謀殺了單于王父,自立為王,將匈奴三十萬弓箭手培養成為鐵打的利刃,侵略四周,東胡、月氏二強族,丁零五小國,取蒙古河套之地。

匈奴深入月氏西方,進入漢土西域,西域的三十多個小國都被匈奴征服,此後匈奴派遣都尉替其統治,西域三十多國仍需向匈奴上貢稅務。一七四年,匈奴帝國成立,單于冒頓統轄中部,邊土連接漢朝雲中郡,右賢王統治上郡以西之土,匈奴風尚,左為常例,太子為左賢王,統上谷以東邊土。

秦末漢初北方的大患:馬背上的匈奴靠什麼逼迫漢朝低頭?

圖|匈奴將士

匈奴勢力的擴張,使西域漢土受到侵略,大漢的良民被剝削為奴隸。匈奴帝國的建立也證明了匈奴組織的進一步完善。馬背上長大的民族在與漢族戰鬥時有著技術上的優勢,另一方面漢君主對西域的鬆弛控制造成了匈奴的突破

二、馬背上的民族,靠著自身的優勢屹立北方

匈奴入侵大漢屢屢滿載而歸,是漢人脾氣軟弱不知反抗?還是國君無能執政無力?匈奴的優勢與其遊牧民族養成生存條件和戰鬥習慣息息相關。

  • 遊牧民族的生存環境

匈奴的土地在侵略四方土地後擴大了幾倍,但是廣大的土地有其弊端;匈奴地處漠北,地形以沼澤和沙田居多,農業在漠北沒有生長條件,匈奴只能夠以放牧為生。牛羊要食用草料,匈奴的人在冒頓復辟以後迅速增長,牛羊產生的資源已經不足以供應人民的生活,匈奴因為生存的壓力入侵漢土

。不過如果沒有資源不夠的壓力,漢人的美酒和絲綢也是一個十分誘人的資源。

自漠北長大的遊牧民族也有後天生存環境上的優勢,牛羊放牧可食用其肉,製造乳製品。但馬更是牧民的最愛,早期遊牧民族部落無牛羊飼養時,騎馬掠奪成為唯一的生存方式,沿襲多年成為馬背上的民族,這種環境下長大的牧民自然騎術了得

秦末漢初北方的大患:馬背上的匈奴靠什麼逼迫漢朝低頭?

圖|匈奴騎術

  • 匈奴的的三大長技

騎術了得的牧民在攻打漢土邊疆時並未受到過多阻力,雖然漢朝人數眾多,但人數的優勢並不是壓制匈奴的條件。匈奴相比漢人從軍的比例,猶有過之,漢代一統後漢人以為事態安穩,所以把兵馬大多數廢棄,而原本漢朝從軍的數量也無幾,匈奴之戰鬥,全國傾巢而出,幾乎盡是精兵。匈奴之一大長技便是和馬術有關,匈奴騎馬可上山下阪,出入河隙之間如履平地;第二長技是溝壑之中,險道之上,騎射如在陸地一般準確;其三,匈奴體格強悍,能抵抗風吹日曬,以及斷糧絕水好幾日。

匈奴的三大長技使其可以以少勝多,人數的劣勢反而側面刻畫出技術的優勢,漢人之馬術雖然也有幾個朝代的發展,但在漠北遊牧民族面前,實屬小巫見大巫。

  • 靈活的作戰方式和匈奴蒙古包

據《漢書.卷六四上.主父偃傳》:

“夫匈奴聚而鳥散,從之如搏景。”

馬術讓遊牧民族得以靈活戰鬥,漢朝兵車與邊土之地無法發揮全部實力,而更加棘手的問題還不是戰術上的劣勢,地理環境和民族習慣更是一大部分的匈奴優勢。地處漠北的他們,收服蒙古河套之地後馬上將當地風俗蒙古包收入囊中。蒙古包的特點就是隨時建立隨時拆解,不論何時,不論何地,有空間就可搭建。而遊牧民族的特性也是如此,他們無長久駐紮地,無宮殿,到處棲息,因此根本不需要設下防線。

秦末漢初北方的大患:馬背上的匈奴靠什麼逼迫漢朝低頭?

圖|蒙古包

居無定所的習性以及游擊戰的作戰方式,使匈奴在侵漢過程中屢屢得利;試想匈奴的居無定所,而漢朝的邊防卻在邊疆常年不變,這一方面的優勢已然很明顯。不過邊防上仍然有政治上的原因,長期駐紮重兵在邊界中央負擔不起,只可短期派遣。匈奴便趁漢朝無兵時入侵邊界,漢兵趕至邊土,匈奴已然撤退,追入大漠中,不見部落蹤影又只好無功而返,多數時候漢邊是被動挨打

三、腳跟未穩的漢朝,只能靠聯姻緩解壓力

被動挨打幾年後,漢高祖劉邦便難以忍受,把漢朝兵力集結出徵漠北,匈奴之地理優勢和狡猾的計謀使漢軍困於山中;得幸生還後高祖之親族獻上了一條妙計,養精蓄銳且與匈奴聯姻。而大漢沒想到匈奴仍然不放過關中的良田美酒。據《漢書·匈奴傳》:

“歲給遺我糵酒萬石,稷米五千斛。”

  • 高祖行蹤洩露,困於山中

是年漢高祖劉邦與大臣出關伐匈奴,一場小勝之後中計受困白平山之中,匈奴八萬兵馬包圍劉邦,邦領臣下之策計威脅單于皇后方逃出生天。劉邦為何能中匈奴之計?一,匈奴耳目靈活事先徵察到了劉邦的蹤跡,二、滿城老幼病殘與軍士通力協作,使漢軍受到迷惑,以為匈奴之兵已經寥寥無幾

秦末漢初北方的大患:馬背上的匈奴靠什麼逼迫漢朝低頭?

圖|漢高祖被困

正是匈奴利用了漢軍對匈奴的情況不瞭解,從而使漢軍受到虛假信息的矇蔽,貿然出兵方大敗與匈奴,由此可見匈奴一方並非只是戰鬥激素爆表只會蠻幹的民族,這以假亂真的手法與君主身側的謀士水平相當。

  • 大漢對抗匈奴的策略

謀士陳平獻策使高祖與漢軍全身而退,回到漢朝後高祖便開始與謀士大夫商量應對之策,經過定奪之後,有兩條策略可行;一為使邊疆百姓固守不撤,但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漢朝國庫因收復秦朝難以為繼。二為比較偏激的方式,與匈奴抗爭到底,一鼓作氣滅絕後患,但結果不一定可以勝利,且時機尚未成熟。

秦末漢初北方的大患:馬背上的匈奴靠什麼逼迫漢朝低頭?

圖|漢匈交戰

兩條策略都是謀士深思熟慮的解決方案,但秦二世的荒誕使國力受損,高祖劉邦收拾殘局後元氣不復,社會需要一段時間的調養。至後世武帝時方有大舉追擊匈奴之行,且經過多年,戰役的次數也十分之多,此時漢朝確實沒有能力解決匈奴之患。

  • 間歇性成功的聯姻

兩條策略都無法行的通,此時的漢廷陷入僵局,劉敬提出了一個錦囊妙計。提議高祖以大漢公主與匈奴聯姻,有史以來這都是聯合異族的最佳策略。同時為匈奴獻上珠寶和奇特的物產,這樣匈奴一方面與漢公主聯姻顧忌情面,一方面又圖求漢族的禮物,便不會與漢為敵。此時漢朝就可以養精蓄銳,待時機成熟徹底滅掉匈奴之患。

高祖採納了劉敬的策略,但好景不長,堅持了幾年時間匈奴便將聯姻忘的一乾二淨,漢朝只好再次聯姻,但每次聯姻也只能維持幾年,隨後匈奴就再次來犯。匈奴之所以在受到好處後仍然屢次侵略,是其所圖謀的本不是漢族公主和幾箱珠寶,

匈奴並不缺女眷,漢朝廣大的邊幅和其豐富的資源方是真正的慾望。

秦末漢初北方的大患:馬背上的匈奴靠什麼逼迫漢朝低頭?

圖|和親

結語

匈奴從秦時被迫遷入蒙古,到漢朝初期四處擴充土地,入侵小國,以馬術的強悍和來無影去無蹤的戰鬥方式,藉著中原內亂的時機,逐漸發展為一股使大漢不容小覷的力量。剛剛稱帝的劉邦想要討伐也無能無力,只能借聯姻之策緩解北方壓力,到武帝時期,漢朝的政策終於見到了成效,恢復國力的大漢,終於一舉解除了匈奴的威脅。

匈奴能夠在中原內亂時抓住機會,一舉成為漢朝北方的大患,與他們強大的戰力是分不開的,然而由於文化的原因,終究只能是曇花一現,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參考文獻

《漢書·賈誼傳》

《漢書·匈奴傳》

《漢書.卷六四上.主父偃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