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樂而起的相撲表演

在中國體育形成和衍演的歷史長河中,角抵是一種不容忽視的“賽”事競技活動。角抵也稱角力、拍張、爭交等。從狹義上講,角抵是古人以兩人對抗,運用勁力和技巧進行較量的一種活動。

相撲則源於角抵,正史材料中對相撲的記載,要追溯到王隱《晉書》卷11《劉子篤傳》,此則材料中相撲稱謂的出現,應是較早的記錄。

穎川、襄城二郡班宣相會,累以作樂。謂角抵戲。襄城太守責功曹劉子篤曰:“卿郡人不如穎川人相撲。”篤曰:“相撲下技,不足以別兩國優劣,請使二郡更論經國大理、人物得失。”

——《晉書》卷11《劉子篤傳》

唐宋時期的相撲是非常流行的表演項目,在民間作為一種供觀賞、娛樂的慶典活動而深受人們喜歡。

音樂部第九

龍笛 風管 纂箏 琵琶 弦管 聲律 雙韻 裕琴 單集 雲蕭 笙摸 七星 硬戲 雜劇 傀儡 舞館 拓枝 宮商 丈鼓 水盞 相撲 曲破 把色 笙簧 散唱 遏雲 合格 角微 欣悅 和眾 雅奏 八情 拍板 三絃 六絃 勒波 笛子

——ДX.02822《雜集時要用字》

材料列出了37個與音樂相關的詞彙,其中所涉及的類別大多是樂器,其次是影戲、雜劇,而相撲位列於其中,則說明其與樂舞的表演有著密切的關聯。有學者認為,“相撲”原為一種樂舞表演形式。在古代漢語中,“相”是一種擊打的樂器,“撲”是鑄擊、撲打之意,“相撲”是在音樂伴奏和規則的制約下,兩人進行摔、推、跌、撲的基礎上形成的表演活動。

遊藝|和樂而起的相撲表演

莫高窟第9窟 摔跤圖 晚唐

敦煌壁畫中依據佛經所描繪的相撲畫面還有不少,如61窟依據《佛本行集經·角術爭婚品》 繪製悉達多太子與諸釋子競技爭婚的故事,經文中比較詳細地描述了相撲過程中的一些具體動作, 如“擎舉其身, 足不著地, 三繞試場, 三於空旋”等, 還將賽場謂之“ 戲場” , 由此也可見當時相撲活動的表演性。

遊藝|和樂而起的相撲表演

莫高窟第61窟 相撲 五代

爾時太子, 不急不緩, 安詳用心, 右手執持提婆達多童子而行, 擎舉其身, 足不著地, 三繞試場, 三於空旋, 為欲降伏其貢高故, 不生害心, 起於慈悲, 安徐而撲, 臥於地上, 使其身體不損不傷。

——《佛本行集經·角術爭婚品》

北周290窟窟頂人字披上,繪有一幅佛傳故事畫,表現悉達多太子向善覺王女兒裘夷求婚,應約試武,並以摔跤戰勝了大魔力王。比賽時,兩人均袒露上身,著短褲,頭束髮轡。

遊藝|和樂而起的相撲表演

莫高窟第290窟 相撲 北周

相撲也是當時敦煌民間的習俗之一,作為表演項目在古代敦煌地區比較流行。據敦煌文書記載,每當舉行相撲比賽時,按照以往慣例給參加相撲活動的漢子五斗面, 可見唐五代時期敦煌地區的相撲活動頗為盛行, 並且得到官府的支持。而既然是官府組織的大型活動, 應該也具有一定表演性和娛樂性。

準舊相撲漢兒面五斗

——S.1366《歸義軍衙內面油破歷》

遊藝|和樂而起的相撲表演

P. 2002v 《白畫相撲圖稿》 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白描相撲圖將相撲表演的動作刻畫的細緻入微,畫面中兩人皆是筋肉凸張,孔武有力。手伸如戟,雙足張開,其中右邊選手似乎為先攻者,用弓步直取對方,另一人低俯身體,伺機轉守為攻,兩人互推互搏呈膠著狀態。這樣激烈的場面,是相撲選手力量與美的結合,智慧與體力的展現,能夠給觀賞者以強烈的感官刺激,使動作更具表演性。

隨著角抵的發展,其娛樂性不斷增強。尤其是在唐宋時期,以相撲冠名的角抵展現出了鮮明的藝術觀賞性、競爭對抗性和遊戲娛樂性,充實了當時百姓的業餘生活。

文案/郭瑤

學術顧問/王惠民

遊藝|狩獵也有儀式感

誠摯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及研學機構洽談合作

詳情請諮詢:

17393742068

17393745030

本平臺原創文章

版權歸“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所有,盜版必究。

歡迎分享文章,轉載請註明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版權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