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將薛仁貴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第一軍情


【文藏來答】大唐名將薛仁貴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清代有通俗小說《薛仁貴徵東》,有以薛仁貴之子為原型的小說《薛丁山徵西》,還有以薛仁貴之孫為原型的小說《薛剛反唐》等,現代更有很多關於薛仁貴及其子孫的影視劇。

那麼,歷史上的薛仁貴和薛家子孫真有這麼厲害嗎?

是的,歷史上的薛仁貴和薛家,確實非常富有傳奇色彩。

(薛仁貴像)

薛仁貴之妻的遠見卓識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以字行於世,所以後世人一般只知道薛仁貴,而不知道薛禮。薛仁貴出身官宦之家,但因父親早逝,薛仁貴少年時家境貧寒,地位也一落千丈,只能種田為生。

薛仁貴窮困不得志,曾打算遷移祖墳,以求轉運。薛仁貴的妻子柳氏很有見識,一針見血地指出薛家家道中落的根本原因,勸他:“有才幹的人,要遇到機會才能發揮。現在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在廣招驍勇的將領,這是難得的機會。你不如先去立功揚名,富貴之後,在回鄉為祖先遷葬。”

(網絡配圖)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薛仁貴一想也是,就辭別妻子,就去應徵入伍。從此,開啟了他“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一些列戰場傳奇。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回紇新任首領與唐為敵。唐高宗李治命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赴天山平定九姓鐵勒。臨行前,李治特地在內殿賜宴,在席間對薛仁貴說:“古代有善於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層鎧甲,你姑且射五層看看。”薛仁貴拉弓搭箭,旋即射透五層鎧甲,李治當即重賞。然而,薛仁貴御前射五層鎧甲,不過牛刀小試。

當鄭仁泰、薛仁貴率軍到達天山後,九姓鐵勒擁眾十餘萬相拒。數十名鐵勒驍勇將士前來挑戰,薛仁貴在陣前再度拉弓搭箭,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前來挑戰的鐵勒將士,無不被薛仁貴震懾,紛紛下馬請降。隨後,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大敗九姓鐵勒。等薛仁貴收兵後,軍中都在傳唱:“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經此一役,九姓鐵勒一蹶不振,不再構成邊患。

(網絡配圖)

薛仁貴的家族神話

薛仁貴創造的戰場神話還有很多,而他所在的薛家,更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將門家族。薛仁貴的六世祖是南北朝時期的名將薛安都,曾參加元嘉北伐,之後平定劉劭、魯爽、劉義宣等人的叛亂,被北魏封為鎮南大將軍,追贈河東王。

薛仁貴可謂將門虎子,他馳騁沙場四十年,其聲名家喻戶曉。薛仁貴的子孫們,雖然沒有傳說中四代元帥那麼誇張,但也各個繼承了將門之風。拋開戲曲小說裡杜撰出來的薛仁貴之子薛丁山、兒媳樊梨花、孫子薛剛不談,單論史實,他的子孫們的確顯赫數代。

薛仁貴的長子薛訥鎮守邊疆,屢立戰功,被唐玄宗稱讚有西漢名將周亞夫之風,封為左羽林大將軍,掌管京師護衛,襲封薛仁貴的平陽郡公爵位。薛仁貴的第五子薛楚玉官至范陽節度使,他的職權有多大,如果你知道他卸職後的第十年,安祿山接任這一職位,而後起兵造反,就不難想象了。

(網絡配圖)

薛仁貴的孫輩也很牛,有的擔任禁軍將領,有的官至刺史、節度使。其中薛嵩在安史之亂時叛唐,隨後又降唐,是《薛剛反唐》中薛剛的人物原型,後來被朝廷封為高平郡王,死後追贈為太保。

薛仁貴的重孫薛平更了不得,十二歲就擔任磁州刺史,後來因威震一方、平亂有功,屢次加封,生前就官至太子太保、司徒,死後追贈太傅,絕對碾壓薛仁貴死後獲贈的左驍衛大將軍(正三品)、幽州都督。

當然,薛仁貴與其後代追贈的官職出現反差,與薛仁貴被權貴故意打壓有關(薛仁貴還曾被革職為平民),也與此後大唐走向落寞有關。但不管怎麼說,薛仁貴一家,都稱得上將門中的傳奇了。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文藏


薛仁貴的傳奇,來源於他的機遇,但不得不說,薛仁貴也是一個善於把握機會的幸運兒。

【薛仁貴塑像】

在太宗末年,發動了徵遼(高句麗)之役,當時的農民薛仁貴拜見了將軍張士貴,就此開始了長達三十餘年的征戰生涯。

如果薛仁貴只是應募從軍,那他可能只是一名普通士卒。然而,在此次伐遼之役的安市城之戰前後,卻成就了薛仁貴的威名,在某些程度上甚至成為了薛仁貴的“主場”

郎將劉君邛為高句麗軍所圍,身陷困境,薛仁貴疾馳救援,“躍馬徑前,手斬賊將”,震懾敵軍,由此嶄露頭角;在圍攻高句麗重鎮的安市城戰場上,高句麗大將高延壽率主力來援安市城守軍。薛仁貴抓住了這個立下奇功的機會,“異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為唐軍在城下所取得的勝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果然,太宗對這個“奇裝異服”的士兵極為好奇,特予召見擢升,甚至在班師後還對他:“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這不單單是一個籠絡人心的客套話,更代表了太宗對於薛仁貴的賞識。

【在網上自制的薛仁貴頭像中,便還原了安市城之戰中的薛仁貴形象】

太宗末年至高宗初年,薛仁貴奉命在宮中宿衛。永徽五年(654年),又一個機會到來了。當時高宗李治正居於萬年宮,夜間,突然有洪水衝擊玄武門,萬年宮雖未遭殃,但洪水抵達只是時間問題。宮中衛士見水勢洶湧,紛紛散逃,唯有薛仁貴登門大呼,提醒了高宗等人,使其得以及時登高,免於遭禍。事後,高宗特意遣使向薛仁貴致謝,而這次的“救命之恩”,在後來也對薛仁貴起到了莫大的幫助

在“救水”事件後,薛仁貴逐漸開始參與軍政,並領兵出擊,如:蘇定方出討西突厥阿史那賀魯時,薛仁貴建議拉攏泥熟部助力;顯慶二年,協助程名振執行騷擾高句麗的策略,在貴端城高句麗軍;顯慶三年,與梁建方、契苾何力在橫山大戰高麗大將溫沙門。在此次戰鬥中,薛仁貴仍是單騎衝陣,所經之處,射殺諸多敵軍,又生擒敵軍的神射手,大顯神威;顯慶三年,與辛文陵在黑山擊破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等人,押往洛陽獻俘。

薛仁貴屢戰屢捷,勇猛過人,愈發受到高宗重用。在破契丹後不久,薛仁貴受命出擊九姓鐵勒。臨行前,以精湛射術令高宗驚服。關於之後發生的事情,史書記載簡略,如《舊唐書·薛仁貴傳》載:

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後患,並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餘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

我個人不是很理解,在中古的唐代為何還有這類對陣決定勝負的事件。當然,士氣大喪,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好的兆頭,何況是對於崇尚武力且風俗較淳樸的北方遊牧民族。於是乎,薛仁貴的勝利似乎也沒有那麼的不可思議了。類似的勇將,在唐朝中期也出現過,如李嗣業,如馬璘,如白孝德,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不過,在此役中薛仁貴坑殺降虜的行為極其殘忍,儘管其考慮“為後患”有一定道理。

總的來說,薛仁貴在破鐵勒一役中的表現可謂是名震天下,不論是時人或是後人都為他三箭定天山的神舉傾倒。唐人王棨在《三箭定天山賦》(《全唐詩》卷770)中讚道:“弓一彎而天山未定,箭三發而鐵勒知歸。”便可作為明證。

伐鐵勒之役,稱得上是薛仁貴的成名之戰,而第二次成就他的戰役,則是滅高句麗之役。我在前面已經提到了,薛仁貴此前曾作為程名振的副將進攻高句麗,取得小勝。而此舉,便是太宗末期、高宗時期對高句麗執行的有效策略。在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死後,其諸子爭權,其中被驅逐的長子泉男生便歸附唐朝,請求幫助。高宗抓住了這個旗幟,派將軍龐同善、高侃等率軍迎接泉男生,薛仁貴則作為後援。不久後,老臣李勣正式統軍出征高句麗。此後,龐同善在新城被高句麗軍襲擊,薛仁貴親領精兵援救;龐同善等敗於金山,薛仁貴再次領軍橫擊,大破高句麗軍,斬首五萬餘級,乘勝攻陷高句麗三城。次年,薛仁貴以三千兵力攻陷高句麗重鎮扶余城,連降扶余川四十餘城。總章元年(668年)九月,唐軍陷平壤,滅高句麗,設安東都護府以鎮之。薛仁貴出任右威衛大將軍兼檢校安東都護,率兵二萬留守平壤。

雖是武將,但薛仁貴“撫卹孤老;有幹能者,隨才任使;忠孝節義,鹹加旌表”,在一定程度上安撫了高句麗士民。以此來看,薛仁貴也可稱作文武兼備

【薛仁貴立像】

在兩次大戰後,薛仁貴威名遠揚。然而在滅高句麗僅兩年後的大非川之戰中,這位常勝將軍卻遭遇大敗,一時聲名盡喪,免官為民。關於大非川之戰的是非,歷來有爭議,但一般來說,認為是唐軍前鋒郭待封急功獨進,從而牽連了薛仁貴所部,遭致大敗。

看到這裡,薛仁貴應該就終老布衣了?不,高宗並未忘了他。儘管有皇帝的眷顧,但薛仁貴在大非川之戰復出後又一次被貶,在逝世前兩年再被起用。這位六十八歲的老將在雲州迎擊叛亂的突厥軍,對陣中,得知了對方主將為薛仁貴,突厥軍大驚道:“吾聞薛將軍流象州死矣,安得復生?”薛仁貴脫盔下馬,突厥軍震驚逃散,被唐軍一一擊破。這是薛仁貴一生最後的“傳奇”。

薛仁貴的一生,由士兵到將軍,浮沉往復,可謂坎坷備至。然而,在逆境下,薛氏仍保持了一顆赤誠之心,甚至撰寫了《周易新注本義》四卷,為後世文人所驚歎。古人贊其“軍若驚飈,彼同敗葉,遙傳仁貴,咋舌稱神”,確非虛語。


潯陽鹹魚



薛仁貴是中國民間文學,金戈鐵馬類評話與傳說中的知名人物,名列中國民間傳說中四大將門:“楊家將”,“岳家將”,“呼家將”與“薛家將”。不過在正史中,著墨並不多,只有《舊唐書》卷83,以及《新唐書》卷111,這兩篇傳記,每篇不過2000字,內容大同小異。幸虧有一些碑記和同代人所做筆記,能夠略微彌補一點空白

薛仁貴的祖先可以上溯至東漢末年,薛氏的祖先先從東漢搬遷至蜀地,蜀漢亡國後,再從蜀地搬遷到河東汾陰。所以薛仁貴的籍貫,通常記做龍門,或者汾陰。薛仁貴的先祖,薛安都,做過後魏鎮南將軍,四祖薛榮是後魏新野,武關兩郡太守,父親薛軌做過隋朝的襄城郡贊治。

由於中國正史很少記載歷史人物幼年,少年時代的生活,給了民間傳說和敘事豐富的想象空間,評書《薛仁貴》中就曾說薛仁貴是白虎星轉世,15歲之前白虎星未能入竅,所以薛仁貴無法說話,山西地方誌曾記載,河津縣(龍門)附近的大黃村,是薛仁貴故里,有地名白虎崗,還有射雁灘,傳說少年時代薛仁貴曾在此以大雁為靶,勤練箭術。從魏晉時期開始,這裡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與漢民族居所交接之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頻繁的戰事導致當地民風彪悍,然而薛仁貴少年時代家庭條件並非富裕,自己並未因為父輩的庇廕而謀得官職,這可能是因為薛仁貴的父親早逝,後代民間藝人並未得知這一點,只好按照一般英雄人物命運的母題,杜撰說,薛仁貴因為是白虎星下世,出生不久家裡就引發一場大火,從而家道中落,加上他痴迷武藝,不諳俗事,導致忍飢挨餓。

無論如何,薛仁貴命運的轉變,在於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遼東,他主動投軍,立下軍功。民間評書的記載是,徵遼之前,李世民夜半做夢,薛仁貴白袍白馬殺出救駕,事畢後縱馬躍入河中,並留下四句詩,夢醒後,徐茂公為太宗解夢,從而前往龍門請出薛仁貴輔佐。實際上貞觀18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按照時間推算,薛仁貴當時已經而立之年,這應該不是薛仁貴首次投軍入伍,但是在此之前,他顯然並沒有立下任何值得大書特書的戰功。根據《冊府元龜》記載,唐貞觀18年的徵遼,民間響應得非常積極“無不勇於赴敵,爭從招募,矜其膂力者不可勝數”根據史書記載,此次征討高句麗,太宗出動陸軍6萬,海軍四萬,所招募的應該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人材驍勇”,有一技之長者。張士貴以指揮騎兵出名,所以騎術和馬術出色的薛仁貴要投軍,前往張士貴麾下似乎最為適當。

此次徵遼之戰,李勣(徐茂公)是遼東道行軍總管,自領一軍,下轄將軍包括張士貴,阿史那彌射,姜行本,張儉等9人。4月,李部已經度過遼河,在撫順附近的玄菟城打了一個勝仗,俘敵2萬,繳獲糧米十幾萬石,極大緩解了遠征唐軍的後勤補給問題。5月,李部兵臨高句麗重鎮遼東城下,雖然雙方兵力對比上高句麗佔優,但唐軍裝備了拋車,衝梯等攻城器械,在7天之內攻陷了遼東城。

薛仁貴的首次立功,在遼東陷落後大約20天,位置在遼東和安市之間一個叫安地的地方,唐軍中一位名叫劉君昴的郎將被敵軍圍困,情況危急,薛仁貴躍馬向前,將劉救出,並親手將一名高句麗將官斬於馬下,將其首級懸掛於馬鞍。6月下旬,唐軍與高句麗靺鞨援軍15萬人對壘於安市,是唐太宗麾下唐軍人數的2倍有餘,此戰唐軍採取了分兵進擊的戰術,派兵突襲高句麗軍側後,加上天空中有出現雷電暴雨,使得軍心本來不齊的高句麗軍出現混亂,此戰中,薛仁貴白盔白甲,一手持畫戟,一手持弓,大呼“我來也”一馬當先率先衝入敵陣,從而使其他唐軍騎兵士氣大振,一鼓作氣衝撒了敵軍陣容。戰後,薛仁貴被唐太宗親自接見,賜馬兩匹,絹四十匹,一定數目的牲口和十名奴婢,官職封為從五品下游擊將軍,雲泉府果毅都尉,不僅如此太宗還把薛仁貴從張士貴的指揮下,調到北門長上。北門長上,又名百騎,是太宗在貞觀年間親自挑選的近衛騎兵精銳部隊

貞觀23年5月,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高宗朝初年,對外戰事不多,薛仁貴沒有衝鋒陷陣,建立軍功的機會,但是永徽五年一件自然災害卻讓他再度成名,閏五月三日,天降大雨,此時高宗在萬年宮避暑,大雨在入夜後居然變成了洪水,薛仁貴正好擔任守夜任務,他知道皇帝仍舊在寢殿內,急的他攀上北門,向宮內大聲告急,使得高宗有時間得以前往地勢較高處避難,事後高宗再次下詔褒獎薛仁貴,並再次賞賜御馬一匹。

不久後,薛仁貴獲得了再次出征的機會,顯慶二年,他跟隨蘇定方出兵討伐西突厥賀魯部,大勝之後成為正四品下中郎將。顯慶三年,唐高宗再次征討高句麗,薛仁貴在遼陽縣城附近的橫山再度立功,以弓矢射殺高句麗大將溫沙門。次年,唐軍再次東征契丹,薛仁貴領軍在黑山擊敗前來迎戰的契丹軍,又生擒契丹都督阿卜固,晉升為河東縣男,左武威衛將軍。接下來,薛仁貴參加的戰事是龍朔元年,討伐九姓鐵勒。據說出戰之前,唐高宗設宴為出征諸將踐行,薛仁貴在御前展示了自己的膂力和射術,一箭射穿了五重鎧甲,讓高宗驚歎不已,親自賞賜鎧甲給他。這次勝仗,在民間留下了“將軍三箭定天山”的傳說,但實際上, 戰事持續了大約1年又四個月,御史大夫楊德裔則在朝堂上彈劾領軍的薛仁貴在軍中迎娶投降的鐵勒部女子為妾,又貪財受賄,連同同僚鄭仁泰一起坑殺降卒。

麟德元年,親唐的高句麗重臣泉男生,因在國內受到排擠威脅,被迫向唐請援,要求出兵為後盾,高宗認為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一舉蕩平高句麗,於是再次命令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出兵高句麗,經過一年零9個月的征戰,終於攻破高句麗首都平壤。薛仁貴在新城之戰中,曾率部反擊夜襲唐營的高句麗泉建男部,斬首數百,金山之戰,又率部截擊襲擊唐軍高侃部的敵軍,斬首五千,再下南蘇,木底,蒼巖三城,總章元年(668年)元月,薛仁貴又奪取扶余城,戰後升任右威衛大將軍,檢校安東都護,加封平陽郡公。

討伐高句麗,讓薛仁貴到達了他職業軍人生涯的頂點,咸亨元年(670年)4月,薛仁貴被任命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征討吐蕃。此時吐蕃兵強馬壯,在吐谷渾和西域兩個方向向唐朝發動挑戰,咸亨元年,原有的唐代安西四鎮完全落入吐蕃之手。這一仗無論對於唐高宗還是薛仁貴,意義極為重大,它將決定唐以及吐蕃在吐谷渾地區影響力的此消彼長,這也是薛仁貴首次被委任為全軍最高統帥,責任重大。此戰高宗為薛仁貴指定的副將,一位是出擊高句麗時的水軍總指揮,左衛將軍郭待封,另一個是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總兵力十萬人左右,為唐朝前期典型的蕃漢混合外徵部隊。然而此戰卻以大敗告終,成為薛仁貴軍旅生涯的轉折點。根據史料記載,此戰失利責任在於郭,出兵時薛仁貴指出目標應為敵人主要據點烏海城,烏海路程遙遠,行軍不易,再加上該地有瘴氣,不宜久留,薛仁貴因此主張把後勤輜重放在大非嶺,以郭部2萬人固守,其餘人則以輕銳姿態,日夜兼程攻擊烏海,勝利後即回師。薛仁貴先領前鋒軍至河口,擊破敵軍,獲得牛羊數萬頭,佔據烏海,等待增援。但郭待封不聽將令,不甘心在後方看守輜重,擅自率軍攜帶輜重前進,結果遭遇敵軍,輜重糧草全部損失,薛仁貴失去糧草,後路被切,只好率軍退至大非川,再遇吐蕃40萬大軍,糧草缺失兵力又不佔優的唐軍自然無心戀戰,大敗後幾乎全軍覆沒,自此,唐代對吐蕃的局面也是每況愈下,唐代西部邊陲的邊防,也逐漸變成了屯田的軍區制度,7年後,儀鳳三年,李敬玄,劉審禮再次統帥18萬大軍來戰,再次敗於吐蕃。

不過雖然遭遇了彈劾,但唐高宗沒有失去對薛仁貴的信任,鹹享二年,薛仁貴受命出征新羅。新羅從唐的盟友到對立,原因很簡單,百濟和高句麗相繼滅亡,兩者聯手的共同敵人已經消失,政治聯盟存在的基礎也開始消亡。唐高宗的意圖很明顯,讓薛氏知恥而後勇,發憤圖強,戴罪立功,再加上薛仁貴曾兩次參與征討高句麗之戰役,對這一地區和敵人也相對了解。對於這一次出征,正史中除了薛仁貴自己的傳記外,基本毫無記載,古朝鮮的資料也有限,大約與薛仁貴有關的部分是,鹹享2年9月,薛仁貴以新羅人金鳳訓為嚮導,攻擊泉城,先勝而後敗,損兵1400人,兵船20艘,戰馬千匹。十一月,新羅將領施得領水師與薛仁貴部水軍在所夫裡技伐浦再戰,唐軍依舊先勝後敗,損失軍士4000人,時年59歲的薛仁貴,未能在自己不諳熟的水戰中洗刷恥辱。

這一戰後,朝中的言官自然不能放過敗軍之將薛仁貴,他們責備薛仁貴未盡全力,棄甲喪師,還利用自己在軍中的權利大事貪汙,這一次高宗終於沒有庇護薛氏,將其外放嶺南象州,直到開耀元年(681年)才因大赦而重返長安。

這一次,唐高宗讓薛仁貴擔當的職位,是瓜州長史,後來又被任命為右領衛將軍,代州都督,防禦突厥,永淳2年(683年)1月,70高齡的薛仁貴打了自己軍人生涯中的最後一戰,於雲州大破叛唐的突厥元珍部,一月後,薛仁貴去世,朝廷追贈左驍衛大將軍。

薛仁貴之後,薛氏子孫也有部分投軍入伍,為唐建立功勳,民間傳奇中的薛丁山與薛剛,都是虛構人物。薛仁貴之子薛訥,曾擔任右羽衛將軍,跟隨魏元忠出征,再升任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在開元二年的武階驛之戰,唐軍終於戰勝吐蕃,一雪前恥,唐軍斬首一萬零70級,雖然不是主將和首功之臣,薛訥也別封為左羽林大將軍,平陽郡公。薛仁貴的第三代,薛嵩當過相,衛,洛等州節度觀察使,薛嵩之子薛平,出任滑州刺史,是唐代難得一見的忠臣,最後做到戶部尚書,不過自此之後,汾陰薛氏並沒有追隨武將以藩鎮抬頭,掌握地方的潮流,而是隱沒到歷史的幕後。

一代名將薛仁貴,並不是無可挑剔的完人,本身傳記中也有文過飾非的美化,他戎馬生涯的起落也是唐王朝早期對外軍事與外交政策的縮影。


晴天有時下豬


薛仁貴是唐初名將,歷經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兩位帝王,期間英勇善戰,立功無數,創造出多次軍事史上和戰爭史上的奇蹟,比如神勇收遼東,三箭定天山,脫帽退萬敵等。最後於雁門關病逝,被追封為幽州都督,左驍衛大將軍,享年七十歲。



薛仁貴祖上本就顯貴,其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做官,而且他還是名將薛安都的後人,可以說是宦官世家,只是到了其父親薛軌時,因為早逝而導致家道中落,所以早期的薛仁貴家境貧寒,過的很是艱辛。長大成年的薛仁貴文韜武略,武藝超群,臂力過人,只是一直沒有機遇,一直以務農為生。


就這樣一直到了薛仁貴三十歲的時候,因為鬱郁不得志,薛仁貴便想為祖宗遷墳,妻子柳氏便勸慰到:大丈夫要把握時機,現在天子要猛將征服遼東,你一身本領何不從軍博取功勞,將來也能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到那時再去為祖宗遷墳也不晚!薛仁貴壯其志,從之。

於是薛仁貴的傳奇人生開始了!

就像很多人的人生經歷一樣,前半生鬱郁不得志,本來胸有萬軍,卻做著毫無出路的工作,說到底只是缺少一個一展才藝的舞臺。而軍隊正是薛仁貴的最佳舞臺。



薛仁貴從軍後只是一個小卒,可是老天怎麼會讓金子蒙塵太久呢。在貞觀十九年三月,唐將劉君邛被高句麗包圍,眼看就要被束手就擒,霎時間薛仁貴單槍匹馬殺出,輕鬆斬將奪旗,將重圍之下的高句麗軍隊打出一個缺口,並斬首高句麗將領的首級懸掛於馬上,眾敵膽寒之下退走。這是薛仁貴傳奇的第一戰,完美的實現了出場秀。


一個月後,唐太宗李世民親自督戰高句麗20萬軍隊,天子眼下唐軍諸將無不奮勇殺敵,希望能夠奪得天子親賴。而薛仁貴更是早就備好了白衣銀甲,於高句麗軍陣中來回衝殺,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高句麗大軍陣型大亂,士氣大降,此戰唐軍大勝。事後唐太宗點名要見白衣銀甲滅薛仁貴,大賞,並升任遊擊將軍。還對薛仁貴說,自己的開國猛將一一凋零,遠征遼東也是無將可用,未來守護江山重任就交給你了。可見太宗對薛仁貴的期許。

此後在征戰高句麗的戰役中屢立戰功,多次擒拿敵將,還曾經捉拿契丹王首領長安獻俘。

龍朔二年,鐵勒九姓突厥十萬餘人對抗唐軍,而薛仁貴三箭射殺三位鐵勒大軍的將領,鐵勒大軍無不震怖,欲退軍而走,於是薛仁貴率軍追殺,之後坑殺十三萬鐵勒大軍。天山由此而定,而回紇突厥也就此衰落,不復為唐朝邊患。

之後,薛仁貴就繼續徵兆遼東,先是在金山之戰中斬首五萬,又率領兩千餘人降伏高句麗四十多座城池,一時間薛仁貴威名遠播。第二年薛仁貴攻下平壤,高句麗滅國。



之後的薛仁貴經歷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敗,也就是青海大非川之戰,之後論罪被貶為平民。此時薛仁貴六十一歲。

平民和薛仁貴被冷落了幾年時間,然後被重新起用,還是回到了他當時傳奇開始的地方――遼東。彼時遼東時有叛亂,而薛仁貴一來叛亂自行潰散,也算是側面反應了薛仁貴的威名。


而在永淳元年,六十九歲的薛仁貴再次出征在大同迎戰突厥人,突厥大將問老將軍是誰,薛仁貴答曰薛仁貴,突厥大將不信,薛仁貴於是脫帽,突厥大將一看果然是薛仁貴,於是下馬跪拜投降。薛仁貴之威遠懾塞外,何止是傳奇!


夜月下鳴蟬


要說唐初名將薛仁貴,他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神一樣的存在,從一開始的窮困潦倒,到之後的封官授爵。他的傳奇人生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逆轉了當時的戰爭局勢,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王朝,百姓以及眾多將士的命運。

薛仁貴是山西絳州龍門人,據說天生就有神力,早年以農耕來維持生計,因此到了30歲左右,薛仁貴任然窮困潦倒。而當時的百姓就非常迷信,他認為生活上不盡人意是自家祖墳風水不好的原因。所以就想了個辦法,打算通過遷移祖墳來轉運。可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他的妻子柳氏看出了其中原由。於是便勸薛仁貴,男子漢大丈夫應該懂得抓住政策時機,當前是天子在遼東御駕親征,你有一身本事,況且身手不凡,為何不從軍立功,等你功成名就之時再來遷徙祖墳,豈不是更加光宗耀祖。薛仁貴聽完柳氏一番言論後,感覺頗有道理。

於是薛仁貴報名來到了戰場,很快,他就脫穎而出。當時正是貞觀19年,恰逢戰場上唐軍的統帥劉君被敵人重重包圍,眼看劉君要束手就擒,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薛仁貴單槍匹馬的殺進重圍,將周圍敵軍逐個斬殺,成功救出唐軍統帥。還憑藉他身高馬大的優勢斬殺敵軍高句麗軍的將領,將首級懸掛於馬上,嚇得敵軍紛紛敗退。

戰事結束一月有餘,高句麗軍大將率20萬敵軍抗拒唐軍,此時薛仁貴終於等來了天子親征的時刻,唐太宗親臨前線,居高指揮。諸軍知道天子掠陣都傾力表現,薛仁貴也不列外。他為了博得天子的眼球,特意穿了一件與其他戰士不一樣的白色戰袍,並手持方天畫戟,腰挎弓箭,單騎衝陣,毫無畏懼的殺入20萬敵軍大陣中,看的唐太宗神色大喜,高聲喝彩,隨其率軍殺入,最終擊潰大軍。從此薛仁貴得到天子的重用,封官授爵,改變命運,走上為官為將的生涯。


第一軍情


薛仁貴名叫薛禮,仁貴是他的字,出生於公元614年,是河東薛氏,因為薛仁貴的父親薛軌早逝,所以家道中落,薛仁貴就以種田為業,他的妻子柳氏對他說:有才能,也要有機遇才能得到發揮,現在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征討遼東。

正需要有才能的將領,這是一個好機會,你為何不從軍建功立業呢?薛仁貴覺得有道理,就參加了張士貴的部隊。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命張亮、李勣分水陸兩軍,攻打高句麗。公元645年,三月,劉君邛被高句麗軍圍困,薛仁貴單槍匹馬,直取一高句麗將領的首級,並將首級懸於馬頭,高句麗軍觀到此景,心怯退軍,劉君邛得救,薛仁貴一戰成名。

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薛仁貴身著白衣,直入敵陣,所向披靡,唐軍跟進,高句麗大敗,被斬首兩萬餘。李世民召見了薛仁貴,並且封其為遊擊將軍,賜馬兩匹,絹四十匹。

唐軍回師的路上,李世民對薛仁貴說:朕的將領都老了,我一直想提拔驍勇的將領,他們都比不上你,我此行的出獲並不是得到了遼東,而是得到了你呀。薛仁貴被封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玄武門。

公元654年,天降大雨,大水衝到了玄武門,薛仁貴冒死爬到門上向皇宮大聲示警,唐高宗李治因此得以倖免,李治對薛仁貴十分感激,並且賞賜了他一匹御馬。

公元661年,回紇首領比粟與唐為敵,李治命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進軍至天山征討九姓鐵勒,九姓鐵勒率十餘萬對陣,並且派了數十名騎士前來挑戰,薛仁貴三箭射死三名,其他的騎士下馬請降。薛仁貴趁勢率軍攻打敵軍,九姓鐵勒大敗,這個就是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故事。

公元666年,李治派李勣征討高句麗,薛仁貴跟從。公元667年九月,高句麗軍攻打新城的高侃,薛仁貴率軍救援,打敗了高句麗軍。高侃進軍至金山,對敵不利,高句麗軍趁機進攻,薛仁貴率軍將高句麗軍截為兩段,殲敵五萬餘人。

公元668年二月,薛仁貴率三千人進攻扶余城,殲敵一萬餘人,拿下扶余城,其他各城望風而降,最後與李勣會師,高句麗滅亡,唐朝設立了安東都護府,薛仁貴因功被封為安東都護、平陽郡公。

公元682年,突厥人入侵雲州,薛仁貴率軍迎戰,突厥人問:唐軍的將領是誰?唐軍回答說:薛仁貴。突厥人說:我聽說薛將軍被流放到象州,已經死了,怎麼會出現在這裡?薛仁貴就脫掉了頭盔。

突厥人一看真的是薛仁貴,大吃一驚,轉頭就跑,薛仁貴追擊,殲敵一萬,俘虜兩萬餘人,獲得駱駝、牛、馬、三萬餘頭。公元683年,薛仁貴病逝,終年七十歲,唐高宗賜他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


歷史簡單說


薛仁貴是唐太宗、高宗時期的名將,一生戎馬倥傯,在戰場上取得過無數驕人成就,其中“三箭定天山”無疑是最出彩的一次。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薛仁貴,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以字行於世。薛仁貴雖然出身於名門望族河東薛氏,但到了他這一代,已經徹底淪為白身。薛仁貴因生計困難,於是在老婆的鼓勵下,在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期間從軍,結果在遼東戰場一戰成名,從小兵一下子被提拔到右領軍中郎將的高位,回朝後又奉命防守玄武門。



唐高宗時期,薛仁貴多次奉命領軍作戰,曾參與過兩徵高句麗、平定契丹叛亂等戰事,並因功進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薛仁貴在戰場上不斷磨礪自己的心志,鍛造軍事技能,逐漸成長為唐朝最可倚賴的軍事奇才。薛仁貴在戰場上曾取得過諸多輝煌戰績,而最傳奇的一次,莫過於“三箭定天山”。


龍朔元年(661年),先前對唐朝態度恭順的回紇首領婆閏病死,其侄比粟毒嗣位後,轉而採取對唐朝敵視的態度,率同羅、僕固等部南侵,嚴重威脅唐朝在當地的統治機構-燕然都護府的安全。唐高宗聞訊後,為儘快撲滅叛亂,便派右屯衛大將軍鄭仁泰為主帥、薛仁貴為副,領軍北征九姓鐵勒(回紇、同羅、僕固同屬九姓鐵勒)。



大軍啟程前,高宗在內殿設宴壯行,在席間為檢驗薛仁貴的射術是否依然穩準狠,便跟他講:“朕聽聞古代善射之人,一箭能射透七層鎧甲,愛卿射術精湛,不知道今日是否已經荒廢?姑且為朕展示一下,試著射穿五層鎧甲如何?”薛仁貴慨然領命,置甲取弓箭射去,果然一箭便射穿五層鎧甲。高宗見狀既驚又喜,對薛仁貴連連稱讚,並命人取更加堅固的鎧甲來賜給他。


尋又領兵擊九姓突厥於天山,將行,高宗內出甲,令仁貴試之。上曰:“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仁貴射而洞之,高宗大驚,更取堅甲以賜之。見《舊唐書·卷八十三·列傳第三十三·薛仁貴》。



九姓鐵勒聽聞唐朝前來征討,便依憑天山(今蒙古國杭愛山脈)險地跟其對峙。鄭仁泰、薛仁貴率軍抵達天山後,九姓鐵勒合兵十餘萬前來進攻,並派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在唐軍陣前耀武揚威、不可一世。薛仁貴知道要想打擊敵人的氣焰,必須要露一手“絕活”,讓其感到震懾,由此來激勵本方士氣。


於是薛仁貴來到陣前,拈弓搭箭,根本不用刻意瞄準,隨手連發三箭並射殺三名騎士。敵軍見薛仁貴射術如此精湛,全都嚇得面無血色,紛紛下馬投降。薛仁貴雖然接受了他們的投降,但考慮到將數量如此眾多的降卒留在軍中,終究是個心腹大患,於是在和主帥鄭仁泰商議後,決定在欺騙降卒交出武裝後,將他們全部圍殲、坑殺。



就這樣,薛仁貴用背信棄義地方式坑殺九姓鐵勒降卒,數量多達十餘萬人。隨後,薛仁貴又率軍越過磧北追擊鐵勒殘軍,一戰便擒獲葉護兄弟三人(葉護是突厥、回紇等民族的官名,地位僅次於可汗),基本上肅清漠北的叛亂。此後,九姓鐵勒衰敗,不再成為唐朝的邊患。薛仁貴得勝回師時,士兵們為頌揚他的神勇,便紛紛傳唱“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一時間傳為美談。


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後患,並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餘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引文同上。



薛仁貴戎馬一生,在戰場上取得過無數驕人成就,“三箭定天山”無疑是最出彩的一次。此後20多年時間裡,薛仁貴又參加過消滅高句麗、出擊吐蕃、征討突厥叛軍等戰事,為唐朝開疆拓土、穩定邊境立下汗馬功勞,累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壽終正寢,享年七十歲。薛仁貴坑殺十餘萬降卒,最終卻能得以善終,的確是個“奇蹟”。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


文史磚家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出身河東薛氏,是關西的名門望族,但至薛禮這一輩已家道中落。薛禮幼年喪父,家貧,但他仍刻苦讀書,勤練武藝。他天生臂力驚人,渴望出人頭地。貞觀末年,太宗想要親征遼東。薛仁貴抓住機遇,找張士貴將軍,應徵入伍。是金子總會發光。貞觀十九年三月,在戰場的遼東安地戰場上,郎將劉君昂被高句麗圍困,情況危急。薛仁貴前往解救,駕馬衝出,手刃敵將首級,懸掛於馬鞍上,震懾敵軍,使其投降。這場戰役便是薛仁貴馳騁戰場的起點。

薛仁貴在戰場上總是異常勇猛。大軍攻安地城的時候,高句麗軍隊有二十五萬,依靠山川紮寨,佔據有力地理位置,形勢嚴峻。太宗準備兵分四路攻擊。初露頭角的薛仁貴,自恃驍勇,想要立下奇功。一人人穿著醒目的白色衣服,帶著戟和弓箭,直衝敵營,一時間敵人都被他的氣勢所震,很快就敗退而逃,唐朝的大軍就趁機大敗高句麗。薛仁貴也自此進入了太宗的眼中,從之前一個聲名初顯的小兵,成為了皇帝御賜的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完美完成了多級跳。等到大軍回師的時候,太宗甚至對薛仁貴說:“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可見,太宗得到良將的喜悅之情。不就,薛仁貴就被提拔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玄武門。

薛仁貴受寵,不單單是因為他是個軍事天才,更因為他簡在帝心。永徽五年,發大雨,山洪暴發,衝到玄武門,其他將士都私自逃走。只有薛仁貴去宮中大呼警示,救了皇帝李治一命。

薛仁貴“戰神”之旅並沒有止步於此。顯慶二年,李治再次征討高句麗,命薛仁貴為副將。薛仁貴不負所望,破高麗於貴端城,獲三千首級。第二年,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箭無虛發,揚名敵營。後又生擒契丹王阿卜固及諸首領。戰功赫赫的他被封為河東縣男。其後,他領兵與突厥作戰,突厥命數十位驍勇善戰者陣前挑戰,薛仁貴發三箭,射死三個人,其他人一時害怕投降。軍中自此傳唱:“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薛仁貴一生,滅高句麗,破突厥,為穩定唐朝北方的邊疆做出了巨大貢獻,不僅受到了唐朝將士百姓的稱頌,敵軍也被他的勇猛果敢所折服。他從一窮二白到官至郡公,從默默無聞到世人稱讚,他的傳奇人生是他自己厚積薄發,抓住機遇,不怕死,拼搏出來的成果。


國家人文歷史



提起唐初名將薛仁貴,不太熟悉的人都會把他與薛平貴甚至薛仁杲混淆在一起。

其實薛仁杲是唐初大將,與秦諒,程咬金差不多時期大將。而薛平貴卻是話本“龍風金釵記"中虛構出來的。當然他與王寶釧的故事有薛仁貴和夫人柳迎春的影子!不過也不是一個時期,秦叔寶為唐第一代大將。薛仁貴是第二代大將。而薛平貴要真有其人也是一百多年後的事了!

薛仁貴的故事大家多接受小說《薛仁貴徵東》及評書戲劇中的解讀。但文學藝術是源於實際而又高於實際的。薛仁貴是沒落大戶後人。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只是家道中落,生活貧苦。鄉鄰認為其祖墳風水不佳,建議改遷。但其妻柳氏認為他能文能武,只有報效國家才是正理。鼓勵他從軍,併為他親手縫製一白團花戰袍,投軍於先鋒張士貴麾下,為一般戰將。由於穿著顯眼的白袍,作戰勇敢,衝陣救下主將。受到上級的重視,從此走向戎馬生涯。其光輝戰績與小說演義並無過份差別!


至於兒子薛丁山徵西到孫子猛,勇,鋼,強就純屬虛構了。不過其子薛訥卻也是唐名將!


乾杯安德烈


唐朝初期,貞觀末年,中國雖然完成一統,海內基本安定,但在唐朝邊陲,還有一些外夷勢力為患。薛仁貴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登上歷史舞臺的。


薛仁貴本名薛禮,是唐朝初年名將,為唐朝征戰數十年,為唐朝守衛邊境立下汗馬功勞。現在的影視中多少有一些誇張不實之處,但總的來說,的確是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

薛仁貴少年時父親去世,以至家中經濟困難,不得不以種田為業。後來他聽從妻子柳氏的勸說,去投軍,建功立業。於是薛仁貴應徵入伍,開啟了他傳奇的一生。


那麼他都有哪些傳奇的故事呢?

1、初露鋒芒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自率領軍隊攻打高句麗,在一次戰役中,一位將軍被高句麗軍隊圍困,難以脫身,薛仁貴見狀,以一人一騎闖入陣中,砍下高句麗一員將領的人頭,高句麗見薛仁貴如此英勇,感到害怕,於是撤軍。在這一戰中,李世民注意到了薛仁貴,覺得他是個人才。之後李世民封他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玄武門。

2、三箭定天山

後李治派薛仁貴領兵到天山攻擊九姓鐵勒,薛仁貴率軍趕到後,九姓鐵勒率兵十萬抵抗,並派出數十騎挑戰。薛仁貴臨危不懼,挽弓射箭。連發三箭,射殺三人。其餘騎士見此情景,紛紛下馬投降。薛仁貴趁勢掩殺,九姓鐵勒大敗。

3、降服高句麗

乾封元年,高句麗發生內亂,泉男生懇求唐朝發兵相救。李治派遣龐同善、高侃等將領進攻高句麗,薛仁貴也在其中。此次出戰,唐朝徹底收服高句麗。薛仁貴因功被封為平陽郡公。

4、兵敗大川

咸亨元年,朝廷派薛仁貴等將帶領軍隊護送吐谷渾王回青海,由於下屬違抗命令,在大非川這個地方,被吐蕃軍隊圍攻,幾乎全軍覆沒。薛仁貴被迫與吐蕃議和,吐谷渾淪陷。薛仁貴因戰敗被革職。

5、雲州大捷

被革職不久,高麗殘留叛軍作亂,薛仁貴被再度啟用。永淳元年,突厥進犯雲州,朝廷派薛仁貴鎮壓。當時突厥人都以為薛仁貴已死,薛仁貴出現在軍中使他們驚慌失措。薛仁貴趁機掩殺,大獲全勝。


雲州大捷之後第二年,薛仁貴離開人世,享年70歲。這就是薛仁貴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