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提起歷史上的神秘古國,樓蘭絕對可以榜上有名。因為這個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國家,卻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了古人的詩詞當中。比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和“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還有“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和“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可見,在不少的詩詞中,對於樓蘭都是帶著非常強烈的敵意的。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之名始見於《史記》的所載,又名鄯善國,它位於東經89°55′22″,北緯40°29′55″,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的羅布泊西北岸。那麼,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這個問題的答案,與樓蘭的地理位置和樓蘭當時的政治態度有著很大的關係,而具體還得從漢朝、樓蘭以及匈奴的牽扯上說起。

西漢時期,漢朝的頭號大敵非匈奴莫屬。匈奴自秦朝起,就一直不斷騷擾秦朝邊境。公元前215年,匈奴被名將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到了西漢前期,匈奴又強大了起來,且屢次侵犯西漢邊境,對西漢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不同於強悍的匈奴,那時候的西漢正處於休養生息的階段,並沒有和匈奴直接火拼的資本。因此,漢初時候的君主不得不與匈奴進行和親。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種屈辱的狀況,一直持續到漢武帝時才得以改善,而在這場拉鋸戰中,樓蘭也一直扮演著舉重輕重的角色。樓蘭是西域最東邊的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當道小國,西漢和匈奴為爭奪西域,都欲控制樓蘭,樓蘭夾在這兩個強國之間,也實屬不易。最終,為了能夠在夾縫中求得生存,樓蘭不得不當起了牆頭草,開始了自己的左右搖擺之路,哪家實力更強就跟著哪家跑。

漢武帝初通西域之時,使者往來都必須經過樓蘭古城,而樓蘭的君主為了得到匈奴的庇佑,就屢次替匈奴充當耳目,並且還攻劫西漢的使者。漢武帝如何能咽得下這口惡氣:一個小小樓蘭也敢輕視我大漢國威!於是,元封三年時,西漢派兵討伐樓蘭,並俘獲了樓蘭國主。俗話說得好,人在屋簷下,哪有不低頭。於是,樓蘭降漢。可是,不久之後的樓蘭又遭匈奴攻擊,弱小無助的樓蘭沒有更好的自救法子,只得分遣侍子,向西漢和匈奴兩面稱臣,只為在夾縫中求得一線生機。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後來,在匈奴中為質的侍子安歸成為了樓蘭王,並且和匈奴進行聯姻。自此,樓蘭成為了西漢的心腹大患。而在西漢為質王弟尉屠耆則是投降了西漢,並且將當時樓蘭的情況報告了西漢。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樓蘭就一直被中原人憎恨。

漢昭帝元鳳四年之時,漢朝派遣刺客傅介子去前往蘭,將安歸刺殺,並且立尉屠耆為新的國王,將樓蘭改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直到公元448年,北魏滅鄯善國。前後經歷600餘年的鄯善國(樓蘭國)滅亡。

從樓蘭的生存情況,不難看出一個道理:自古以來,這牆頭草的確不是那麼好當的。要想在夾縫中求得一絲生存機會,還是得看清自己的位置,並且堅定自己的立場,這樣才有望從困境中脫身而出。同時,拋去西漢時期這段往事不說,在整個歷史長河中,樓蘭都還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名字。再者,樓蘭曾有的輝煌,讓它整個世界的文化史上都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而後世之人對於樓蘭文化所表現出來的興趣與熱情,也表明樓蘭不僅屬於中國,更是屬於整個人類。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