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浪模式”??擺脫貧困新途徑

“莊浪模式”——擺脫貧困新途徑

平涼日報記者 馬炳玉

2019年底,莊浪縣實現了整縣脫貧摘帽的目標。曾經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省深度貧困縣由此走上了全面小康的大道。

山大溝深、缺水少雨的黃土地靠什麼圓滿地完成了脫貧攻堅的“答卷”呢?

“莊浪模式”——這種以黨組織為核心,以國有公司為龍頭,以合作社為基礎,以群眾為主體的脫貧模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為實施好“莊浪模式”,該縣分三個層面搭建了產業發展平臺:縣級層面,組建成立了國有企業——莊浪縣農業產業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下設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農發商貿、隴源薯業、洛河砂石料6個子公司。鄉鎮層面,全縣18個鄉鎮分別設立了分公司。村級層面,全縣293個村成立了879個種植、養殖、林果專業合作社。

公司化運作的產業發展平臺,採取入股帶動、訂單帶動、購銷帶動、服務帶動、資源帶動“五種模式”,或讓貧困戶以土地、貧困扶持資金等入股分紅獲利;或訂單銷售貧困戶的農產品提高其收入;或通過銷售網絡銷售貧困戶的農產品,助農增收;或為貧困戶提供技術支持,幫助發展產業;或優化縣域資源,走出以工補農、工農融合、長遠發展的路子,為貧困村、合作社、貧困戶分紅提供保障;有效實現了產業提升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

深度貧困村水洛鎮吊溝村是“入股帶動”受益村,該村將村集體發展資金60萬元、合作社發展資金50萬元、64戶貧困群眾肉牛養殖資金44.8萬元和182戶群眾的1058畝土地入股到莊浪縣農業產業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在吊溝村建成400頭標準化肉牛養殖場1處、千畝紅富士蘋果基地1處,吊溝村集體每年獲得分紅收入6萬元,合作社分紅2500元,貧困戶至少分紅62.13萬元,從根本上壯大了富民產業,推動了精準脫貧。村民李世成8年前由於妻子生病,他們全家因病致貧。2017年,隨著村裡的合作社成立。李世成將自己的8畝地分別流轉給村裡的2個合作社,並將2頭牛入股到養殖場內,自己也從農民搖身一變成為企業工人。李世成說:“自從養牛合作社成立,我不僅能拿到土地流轉費6000元,還有牛場打工的工資和入股分紅,一年能掙5萬多元。”

2018年,莊浪全縣有196個合作社、154個村集體的發展資金和7374戶貧困群眾的肉牛養殖資金入股到公司,入股資金2.47億元,獲得分紅1060.18萬元。

通化鎮通邊村地處關山林緣區,產業基礎薄弱,有不少貧困群眾。為擺脫貧困面貌,村種植業合作社與縣農發公司簽訂種薯訂單合同,集中連片種植馬鈴薯種薯205畝,由公司提供“莊薯3號”原原種,合作社按技術規程指導貧困農戶種植、貯存馬鈴薯原種,公司最後負責收購銷售。通過“訂單帶動”,貧困農戶、合作社、公司都有較大收益,實現了三方共贏。

莊浪縣農業產業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天津、蘭州等地設立了農特產品直銷店,與北京新發地、天津桂發祥、南開大學校友會、廣州江門市場簽訂了農產品銷售合同,疏通了莊浪農產品進入中高端市場的渠道,每年銷售蘋果、馬鈴薯、大蒜、粉條4000多噸。通過“購銷帶動”發展了一批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激活了一批果蔬經銷合作社,有36個合作社自發種植糧飼兼用玉米、甜高粱、紫花苜蓿,有8個合作社參與公司蘋果收購,從根本上解決了土地撂荒及貧困戶農產品賣難、價格不穩定和增產不增收的問題。

……

通過“莊浪模式”,變“輸血”為“造血”,貧困群眾有了產業做後盾,發展的後勁越來越足。

連續4年,莊浪縣在全省脫貧攻堅考核中位居前列,2018年又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莊浪模式”的成效正在不斷地顯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