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隐身"大谋士,提出两项建议助曹操统一中原,晚年差点被杀

原创首发 抄袭必究

曹操之所以能够削平诸侯、一统中原,靠得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其他诸侯称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和"足食足兵"的两项战略方针,而这两项战略方针的提出者,却并非荀彧、郭嘉、荀攸等大谋士,而是一位很多人并不太熟悉的"隐身"大谋士毛玠。那么,毛玠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年轻时在县中担任佐吏,以清廉公正著称。汉末天下大乱,毛玠为躲避战火,便打算到荆州投靠刘表,因途中听闻刘表政事不修、法令不明,晓得他不是一位可以托付终身的主公,于是改道到鲁阳县避难。兖州牧曹操听闻毛玠的名声后,便将他征召为治中从事(主管众曹文书,居中治事)。

三国

从陈留举兵到参加关东讨董集团,从出任东郡太守到接收黄巾余部的大量"无主游资",曹操的征途一直都是凶险无比,一路上"摸着石头过河",忙着拉队伍、抢地盘,大概还没有时间和心思来考虑战略蓝图,直到出任兖州牧。在兖州牧任上,曹操暂时站稳脚跟,很快确立了自己的战略蓝图,而蓝图的提出者正是毛玠。

毛玠通过对时局的深刻分析,为曹操提出一套清晰的战略蓝图,其核心思想归结为两点,即"奉天子以令不臣"和"修耕植,畜军资"。前者主打皇帝牌,要求曹操以"拥戴汉室"为旗号占据道义高地,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中,以此来号令天下、讨伐异己;后者主打军备牌,即"足食足兵",通过召集流亡、实施屯田等方法,快速恢复农业生产,为军队提供足够的军粮,使其免于饥饿,保持战斗力。

三国

毛玠的战略蓝图高瞻远瞩、立意深刻,从最后的实施效果看,曹操基本上实现了其中包括的目标,并以此削平北方群雄、混一中原,开创了曹魏基业,功业在三大集团中最盛。唯一遗憾的是,由于始料未及的赤壁惨败,曹操最终未能统一南北,竟使得中国出现三足鼎立之势。

毛玠因为提出战略蓝图更受重用,不久便转任幕府功曹。曹操出任司空、丞相时,毛玠又出任东曹掾,与崔琰一起主持选官工作,被其推荐的全是清廉正直之人,由此受到士人们的赞誉。毛玠一度升任右军师,在曹操被封为魏公后,又被晋升为尚书仆射,再次主持选举。

三国

当时,曹丕、曹植为争储事宜闹得不可开交,造成朝廷的撕裂,毛玠为此忧心忡忡,曾在暗地里建议曹操早定曹丕为储君,以防止重蹈袁绍、刘表的覆辙,令曹操深有所悟。曹操对毛玠的人品很是赞赏,曾对群臣夸奖他是正直之士,好比西汉初年的直臣周昌。

曹操到了晚年,随着地位的日益尊崇,性格变得雄猜阴刻、外宽内忌,已听不得群臣的直言,经常是嘴中猛夸某人,但心中却将他恨得要死,对崔琰、毛玠都是如此。崔琰因公开上书请立曹丕为世子,结果触怒曹操,被后者找借口下狱赐死,一时间令天下士人寒心。崔琰遇害后,毛玠心中愤愤不平,结果被人告发有怨望之语,被曹操逮捕入狱。

三国

曹操本想处死毛玠,好在大臣桓阶、和洽冒死进谏,才答应放毛玠一马,但还是罢免了他的官职。经历这场变故后,毛玠对国事变得心灰意冷,没多长时间便郁郁而终。随着毛玠的离世,曹操对他的恨意方才消极,回想起当年他的功绩,也多少感到一些愧疚,为此特赐给毛家棺木、祭器、钱和绢帛,让他们好好安葬毛玠。事后,曹操又让毛玠的儿子毛机担任郎中,算是聊尽提拔之意。

如果对小编的文章感兴趣,不妨关注一下,有好意见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小编沟通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