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課後小學生在校這4種表現,極大可能是患上“假期綜合症”

被譽為史上最長假期的2020年寒假終於結束,除北京、湖北、黑龍江外的大部分省市宣佈基礎教育全面復課,最後復課的小學生也於昨天(4月20日)回到闊別的校園。告別漫長的假期回到學校,喜憂參半,一部分小學生無法適應超長假期過後的學校生活,患上了“假期綜合症”。小學生開學當晚湖南都市頻道主報道一例較為嚴重的“假期綜合症”,學生出現心悶、心慌、胃痛的生理反應,伴有精神焦慮與不安,後來送醫處置。

復課後小學生在校這4種表現,極大可能是患上“假期綜合症”

“假期綜合症”要早發現,早調理,才能儘快在消除其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影響,如果老師在上課時發現學生有這4種表現,極大可能是患上“假期綜合症”,要儘早通知學生家長,一起配合調適學生心情或送醫處置。帕拉圖說,“健康不是身體狀況的問題,而是精神狀況的問題”,“假期綜合症”更需要從日常的細節表現發現精神上的問題。

不停張望窗外、神情恍惚的現象

上課不停張望窗外,是一種對教室環境不適的表現,他想逃離這種環境。在家與在教室環境上的差別讓學生有很大的不適。

復課後小學生在校這4種表現,極大可能是患上“假期綜合症”

教室這種環境與疫情期間宅家裡環境相比,有這些方面不一樣:

周邊人群。家裡的環境是沒有外人存在的,教室裡有著這麼多同學,而且一律戴著神秘的口罩,讓人有社交恐懼的孩子覺得非常難受。

活動空間。家裡的活動空間基本上是一人一室,上網課時父母家人是不會去打擾的,而學校幾十個人共處一室,給人一種空間上的壓迫感。

行為約束。在家學習基本上是沒有線束的,可以毫無禁忌的或坐或躺,伸個懶腰;而在教室裡只能是筆直地坐著,肢體不得隨意伸展。這種自由的約束讓很多孩子難以適應。

復課後小學生在校這4種表現,極大可能是患上“假期綜合症”

這些環境上的差異就是引發學生不停張望窗外的原因,這樣的學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教室的環境。他們似乎是在尋找一個更能讓自己舒展的空間,而又求之不得,接下來他們可能有下面的這段更為嚴重的反應。

神情木然、反應遲鈍的現象

在課堂上面無表情、神情木然、反應遲鈍的孩子多半是患上“假期綜合症”的前奏。

面無表情是對當前環境不適的一種情緒反應。人對外界的反應往往體現在臉部表情上,或喜或憂。而面無表情的孩子對當前環境的不適體現得很無奈,他還沉靜在宅在家的世界裡。

復課後小學生在校這4種表現,極大可能是患上“假期綜合症”

神情木然、反應遲鈍就是一種應激方式上的變化,應激方式是有一種慣性的,這些學生還停留在宅在家的模式,甚至老師上課點名都反應不過來,因為宅在上課沒有老師要點名。

課堂不參與互動的現象

有些孩子在課堂上表現一反常態,不舉手回答問題,老師提問拒絕回答,小組討論也不參加,這多半也是“假期綜合症”在作怪。

復課後小學生在校這4種表現,極大可能是患上“假期綜合症”

這類學生的表現就是在拒絕外部世界。隔離太久,課堂這種互動性強的地方讓他很難適應。2個多月的網課都有是單打獨鬥的,沒有人與孩子們互動。單打獨鬥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的性格發生的改變,變得沉默寡言,性格偏內向、有社交障礙的孩子就比較喜歡這種方式,一時間讓他回到與過去風格迥異的課堂,他們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抗拒:不舉手、不回答、不參與的“三不”舉動。

下課喜歡獨處的現象

下課喜歡獨處的孩子,也要擔心他是不是患上了“假期綜合症”,尤其是一個平時很合群的孩子一下子變得這樣,患上了“假期綜合症”的幾率會更高。

喜歡獨處的孩子往往封閉自己的心靈,不與外界發生交往,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他都有選擇逃避。

復課後小學生在校這4種表現,極大可能是患上“假期綜合症”

這也是假期長期獨處帶來的一種遺留症,長期不與小夥伴在一起,使那些本來不善交往身邊沒有知心朋友的孩子更難受,重新回到學校,他把身邊的人都有看成了陌生人,需要一個過程重新熟悉。

“假期綜合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體現了學生心理品質上的缺陷。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擺在學校老師與廣大家長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尹老師給大家好建議如下:

學校、家庭多開展心理教育活動,讓學生了解必要的心理常識,學會自己調適。莎士比亞說過,“如果做好心理準備,一切準備都已經完成”。

復課一段時間內多開展班級活動,儘量淡化學習時間緊張、疫情陰影給學生帶來的緊迫感,讓學生感受到溫暖班集體的力量,大家都融入到班集體中來,也是對易“假期綜合症”的孩子心靈上的一種療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